含氮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构建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08:24
【摘要】:随着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恶化,发展新能源越来越重要。在众多新能源技术当中,低温燃料电池具有快速启动、高转换效率、低排放、不依赖化石原料等优势,被视为极具前景的动力能源装置。但是,低温燃料电池阴极的氧气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动力学过程缓慢,导致性能损失和使用寿命缩短,因此需要高效电催化剂来加速反应动力学过程。当前,铂基催化剂是非常有效的ORR催化剂,然而铂价格高昂、储量稀少,且铂基催化剂稳定性较差,这些缺点严重制约了低温燃料电池的发展,因此开发和设计高性能非铂基ORR催化剂是发展低温燃料电池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碳基非贵金属催化剂因其价格低廉、原料广泛、性能优异、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非铂基ORR催化剂研究的热点。在碳基非贵金属催化剂中,多以高分子聚合物、生物质等作为碳前驱体。其中,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是一种高含氮量的聚合物,作为含氮前驱体应用潜力巨大,但PEI在高温下热稳定性较差,难以作为碳源应用于碳基催化剂。因此,本论文设计开发了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通过对PEI进行小分子修饰,在保留高含氮量的同时使其热稳定性提高,并以其作为前驱体制备碳基非贵金属ORR催化剂。电化学测试表明其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并结合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探究了不同小分子对PEI的影响以及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设计高效的碳基非贵金属ORR催化剂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基于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重点介绍当前碳基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内容。通过阐述本论文研究背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确定实验方案。2.利用含吡咯杂环的小分子2-吡咯甲酸甲酯(methyl 1h-pyrrole-2-carboxylate,M1H)或含吡啶杂环的烟酸乙酯((ethyl nicotinate,EN))对PEI进行修饰,借助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修饰后的聚合物进行分子量表征,结果显示PEI侧链上的伯胺基本已完成加成。热重分析表明了酰胺化反应使PEI热稳定性提高,为后续催化剂的制备打下基础。3.利用第二章合成的聚乙烯亚胺衍生物PEI-M1H作为碳源和氮源,以商业导电碳Ketjenblack EC-300J为载体,将PEI-MIH和过渡金属Fe复合后,经高温碳化负载于EC-300J,制备成催化剂Fe/PEI-M1H/C。通过热重分析,表明催化剂Fe/PEI-M1H/C的热稳定性较好。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Fe/PEI-M1H/C在碱性条件下ORR活性上接近商业Pt/C(Fe/PEI-EN/C的半波电位E_(1/2)=0.80 V,Pt/C的E_(1/2)=0.84 V,Fe/PEI-EN/C的极限电流密度J_L=6.3mA cm~(-2),Pt/C的J_L=6.0mA cm~(-2)),且耐久性优于Pt/C。4.将第二章合成的PEI-EN作为碳源和氮源,复合过渡金属,以商业导电碳Ketjenblack EC-300J为载体,高温热处理后得到催化剂Fe/PEI-EN/C。热重分析表明高温热处理使催化剂热稳定性提高。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该催化剂表现出与Pt/C相当的ORR性能(Fe/PEI-EN/C的半波电位E_(1/2)=0.83 V,Pt/C的E_(1/2)=0.84V,Fe/PEI-EN/C的极限电流密度J_L=6mA cm~(-2),与Pt/C相同),耐久性测试也表明该催化剂的稳定性好于Pt/C,通过与2-吡咯甲酸甲酯修饰的PEI的结构和表征对比,并结合电化学性能的差异,初步探究修饰后PEI结构和ORR性能的关系。
【图文】:
PEMFC的结构示意图
图 1-2 (a) 催化剂 PANi-M-C的合成示意图 (b) 共聚吡咯复合材料催化剂的结构示意图Fig.1-2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ynthesis of PANI-M-C catalysts. (b) Schematicrepresentation of the Co-polypyrrole composite catalyst.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
本文编号:2706042
【图文】:
PEMFC的结构示意图
图 1-2 (a) 催化剂 PANi-M-C的合成示意图 (b) 共聚吡咯复合材料催化剂的结构示意图Fig.1-2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ynthesis of PANI-M-C catalysts. (b) Schematicrepresentation of the Co-polypyrrole composite catalyst.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盛国柱;张炜;;酰胺官能团构建方法研究新进展[J];有机化学;2013年11期
2 梁亮;农生洲;;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应用于鲍曼不动杆菌检测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怡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扩散层形变及其对电池传输特性和性能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金鑫;基于高分子负载非贵金属构建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06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0604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