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三苯胺—共轭桥—绕丹宁类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08:23
【摘要】:本论文以三苯胺(DPTA)为给电子单元(D),绕丹宁(RD)为得电子单元(A),保持这两种结构单元不变,引入不同类型的共轭π-桥,合成了一系列D-π-A型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制备了结构为ITO/ZnO/Small Molecule:PC_(61)BM(或PC_(71)BM)/MoO_3/Ag的倒置太阳能电池器件,并对器件的光伏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指出以D-π-A型模块构建的给体分子与光伏器件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主要内容如下:第二章,在DPTA与RD单元之间引入一个噻吩基团、两个噻吩基团和三个噻吩基团分别作为共轭π-桥,设计合成了三种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1T、2T和3T。有机小分子1T,其E_g为2.06 eV,E_(HOMO)/E_(LUMO)为-5.13 eV/-3.07 eV,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其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态激子束缚能(E_b)为0.32 eV,当光活性层1T:PC_(71)BM的质量比为1:3时,测得太阳能电池器件的PCE值为1.21%,V_(OC)为0.73 V,J_(SC)为4.48 m A·cm~(-2),FF为37.22%;有机小分子2T,其E_g为1.93 eV,E_(HOMO)/E_(LUMO)为-5.07 eV/-3.14 eV,E_b为0.29eV,当光活性层2T:PC_(71)BM的质量比为1:3时,测得器件PCE为1.57%,V_(OC)、J_(SC)和FF分别为0.69 V、5.54 mA·cm~(-2)、41.09%;有机小分子3T,其E_g为1.85 eV,E_(HOMO)/E_(LUMO)为-5.05 eV/-3.20 eV,E_b为0.33 eV,当光活性层3T:PC_(71)BM的质量比为1:3时,测得器件PCE为0.98%,V_(OC)为0.62 V,J_(SC)为3.82 mA·cm~(-2),FF为41.72%。研究发现,当在分子中引入两个噻吩基团作为π-桥时,对于分子内激子的分离最有利,分子的性能最优。第三章,在DPTA与RD单元之间同时引入噻并[3,2-b]噻吩(TT)基团和噻吩(T)基团,使其左右位置相互交换作为共轭π-桥,得到两种共轭π-桥基团TT-T和T-TT,设计合成了两种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T-RD和TT-RD,测得其E_g分别为1.92 eV和1.88 eV,E_(HOMO)分别为-5.26 eV和-5.19 eV,E_(LUMO)分别为-3.34 eV和-3.31 eV,E_b分别为0.33 eV和0.32eV。当光活性层T-RD:PC_(71)BM的质量比为1:3时,测得太阳能电池器件PCE值为1.40%,V_(OC)、J_(SC)、FF分别为0.72 V、5.01 m A·cm~(-2)、38.83%;当光活性层TT-RD:PC_(61)BM的质量比为1:3时,测得太阳能电池器件PCE值为1.70%,V_(OC)为0.63 V,J_(SC)为6.36 mA·cm~(-2),FF为41.96%。对比分析,发现具有较大共轭面的TT基团与拉电子单元更近时,分子的光伏性能较优。第四章,分别在DPTA与RD单元之间引入碳碳单键、噻吩基团(T)和炔基(A),设计合成了三种具有不同电子结构π-桥的有机小分子DPR、TDPR和ADPR。有机小分子DPR,E_g为1.63 eV,E_(HOMO)/E_(LUMO)为-4.99 eV/-3.36 eV,E_b为0.20 eV,当光活性层DPR:PC_(61)BM的质量比为1:2时,测得器件的PCE值为1.07%,V_(OC)为0.72 V,J_(SC)为4.51m A·cm~(-2),FF为32.81%;有机小分子TDPR,其E_g为1.58 eV,E_(HOMO)/E_(LUMO)为-5.01eV/-3.34 eV,E_b为0.17 eV,当光活性层TDPR:PC_(61)BM的质量比为1:2时,测得太阳能电池器件的PCE值为1.29%,V_(OC)为0.72 V,J_(SC)为5.24 mA·cm~(-2),FF为34.13%;有机小分子ADPR,其E_g为1.67 eV,E_(HOMO)/E_(LUMO)为-5.09 eV/-3.42 eV,E_b为0.18 eV,当光活性层ADPR:PC_(61)BM的质量比为1:1.5时,测得太阳能电池器件的PCE值为1.20%,V_(OC)为0.75 V,J_(SC)为4.81 mA·cm~(-2),FF为33.25%。对比实验数据发现,当在分子中引入噻吩基团作为共轭π-桥时,分子的光伏性能相对较优。第五章,在DPTA与RD单元之间分别引入蒽(A)和联蒽(BA),设计合成了两种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AR和BAR,测得其E_g分别为2.51 eV和2.52 eV,E_(HOMO)分别为-5.15eV和-5.12 eV,E_(LUMO)分别为-2.64 eV和-2.60 eV。基于两个小分子AR和BAR的光伏器件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26
【图文】:

示意图,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单质


-绕丹宁类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构效极、阳极修饰层,光敏层、阴极阳能电池分为两类:单质结有机异质结、叠层结构)。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结构为说,其内建电场源于两个电极的垒。这种器件结构的缺点在于,大,所以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较低

示意图,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异质结


所以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较低1.1 单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示意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结构料进行合理的选择,给体材料和受进而提高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31]给受体界面处,电荷分离被限制,所以目前此类电池的光电转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栋一,曹维孝,冯新德;含氮给体引发剂的结构效应[J];科学通报;1989年01期

2 任静琨;刘伟鹏;李战峰;孙钦军;王华;史方;郝玉英;;新型三元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17年17期

3 鲁延红;耿志远;;双给体染料影响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4 赵蔡斌;王占领;周科;葛红光;张强;靳玲侠;王文亮;尹世伟;;基于苯并二噻吩和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聚物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光伏性质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16年03期

5 李在房;彭强;和平;王艳玲;侯秋飞;李本林;田文晶;;可溶液加工给体-受体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2年05期

6 刘勇涛;张洪涛;孙延娜;万相见;陈永胜;;己基取代噻吩为桥的“受体-给体-受体”型小分子作为非富勒烯太阳电池受体的研究(英文)[J];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17年01期

7 陈艳;李欣;密保秀;高志强;;基于磷光材料的低给体比例有机太阳能电池[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7期

8 羊彦衡;王文韵;;金属卟吩的给体性质[J];物理化学学报;1985年06期

9 任驹;郑建邦;赵建林;;给体-受体型有机太阳电池光敏层的优化设计[J];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10 庞来兴;;氢给体—抑制UV自由基聚合氧阻聚[J];涂料技术与文摘;201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祝兵;王钢;丁文辉;潘春跃;;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D-π-A型三苯胺有机染料给体给电子能力的性能研究[A];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2 程沛;代水星;占肖卫;;分子锁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和稳定性[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C];2016年

3 张志国;宾海军;高亮;杨延康;李永舫;;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4 王逸凡;白会涛;占肖卫;;不同受体单元对基于三苯胺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5分会:有机光伏[C];2014年

5 刘亚辉;方涛;李光武;张哲;刘倩;李翠红;薄志山;;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设计及光伏性能研究[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 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5年

6 孙莹;林保平;;聚合物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给体材料表面能调控及其光电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耿延候;曲建飞;屈瑶;谢志元;王佛松;;给体-受体型共轭齐聚物及其太阳能电池[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8 李文琴;吴子华;王金敏;;基于吲哚啉的D-A-D-A型不对称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9 汲长艳;李艳芹;殷伦祥;;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的A'-A-A'型小分子光伏给体的设计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论文[C];2017年

10 杨家保;武文俊;花建丽;田禾;;基于喹喔啉单元染料敏化剂:给体对电池器件开路电压的影响[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肖芸;调整心理过严冬[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刘晓;糖的功与过[N];中国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凡群平;高效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的结构修饰与器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陈红余;ET类正组元导电分子晶体及相关负离子工程[D];山东大学;2006年

3 赖天奇;卟啉类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4 刘欣;有机小分子给体和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李淼淼;高效率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器件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6年

6 Shamsa Bibi;含硫小分子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分子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汲长艳;吡咯并吡咯二酮和苯骈三氮唑类小分子光伏给体的设计合成与性质[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8 阚媛媛;醇溶性阴极界面聚合物和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李双宝;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含硫杂环类给体材料在给/受体界面处电荷转移性质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10 王历平;含烯键和炔键的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正;新型九元并苯给体单元活性材料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2 汪倩;基于并噻吩聚合物给体的合成及在有机太阳电池中的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3 杨夺;三苯胺—共轭桥—绕丹宁类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4 叶陈男;基于苯并二噻吩为核的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器件表征[D];苏州大学;2018年

5 徐卓;基于苯并二噻吩和苯并二噻吩二酮的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6 余盼盼;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的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7 曾祥花;基于噻吩—氟苯非对称单元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8 安永康;基于两种结构类型的宽带隙给体材料及其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D];南昌大学;2018年

9 钟舒婷;采用多种侧链修饰的新型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10 邓科;卟啉类小分子给体、受体和界面材料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35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35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0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