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FeV二元合金团簇结构和磁性质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08:23
【摘要】:过渡金属团簇由于其具有特殊的d壳层电子结构,表现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铁磁性过渡金属团簇(Fe,Co,Ni),磁性明显大于相应的体材料,备受实验和理论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最近,二元过渡金属合金团簇由于通过改变化学组成和尺寸大小可以调控其化学物理性质,获得可裁剪的新材料构筑基元,这种性质的可裁剪性为其在高密度磁记录、催化、光学和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对其电子结构与磁性质的研究已成为团簇物理学领域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对Fe基过渡金属掺杂V原子团簇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主要内容如下:(1)小的Fe_mV_n(m+n≤6)团簇的几何结构,电子和磁性质的理论研究:第一性原理计算在本文中,使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计算了Fe_mV_n(m+n≤6)团簇的几何结构,电子和磁性质。研究结果表明Fe_mV_n合金团簇的低能量态全部表现为经典的密堆积构型,且在m+n4时展现不同的原子化学序;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倾向于形成最多的Fe-V键。随着掺杂V原子个数的增加,Fe_mV_n(m+n≤6)团簇的结合能呈现单调递增趋势,表明了团簇的稳定性由于V原子的掺杂而增大。V原子单掺和双掺Fe_n团簇使铁团簇的总磁矩分别降低了5μ_B和7μ_B。随着V原子的进一步掺杂,团簇的总磁矩呈总体下降趋势。V掺杂后,团簇磁性降低的原因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团簇中Fe原子和V原子之间的磁序发生变化,在Fe原子数较多的团簇中,Fe原子和V原子之间以反铁磁的方式耦合;而在V原子数较多的团簇中,两种原子之间的磁序则转变为反铁磁性和铁磁性共存;二是在Fe_mV_n(m+n≤6)团簇中,电荷总是从V原子向Fe原子转移。(2)Fe_(13-n)V_n(n=0-13)团簇的几何结构,化学有序,电子结构与磁性质的理论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下的广义梯度近似方法对Fe_(13-n)V_n(n=0-13)原子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化学有序和磁性质进行了研究。在13个原子团簇中,团簇最稳定结构表现为二十面体构型,倾向于形成更多的V-V键。混合能参数E_(mix)和化学有序参数?表明,在团簇的最稳定结构中,Fe原子和V原子趋向于分离。团簇的平均结合能E_b,二级差分能(35)_2和HOMO-LUMO能隙的计算指出,Fe_(12)V团簇较其它近邻团簇表现明显的稳定性。随V掺杂比例的增大,Fe_(13-n)V_n(n=0-13)团簇的磁性在逐渐的降低,其磁性变化的物理起源也从原子间磁性耦合方式,原子间净电荷转移和原子轨道间的杂化作用进行了详细地阐释。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1.1
【图文】:

团簇,稳定结构,磁矩


总磁矩增加了 1μB。其中 Fe 和 V 原子之间不仅有反铁合。V3团簇最稳定的结构是一个 C2v等腰三角形,总磁矩为 1 V3团簇的结果与先前的理论计算很好的符合[81, 120, 122-124]。 4 原子团簇中,我们在图 3-1 中可以看到,不同组分的原子团理论计算结果给出了 Fe4团簇的基态结构是 Cs对称性,总磁矩前人的工作[81, 120, 121]。对于 Fe3V 团簇,V 原子单掺团簇的磁要归因于所有 Fe-V 原子之间的反铁磁耦合。当第二个 V 原子它的的最稳定结构变成 C2v对称性,总磁矩持续降低,但降低FeV3团簇,基态结构为 Cs态,总磁矩为 3μB,此时团簇中 Fe 原为铁磁性和反铁磁性共存。V4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具有四面体最 原子的局域磁矩为 0μB,这一结果很好的吻合了 Wu 等人[123]。

团簇,最低能量,异构体,低能量


与基态结构不同的是 V 原子位于五角双锥结构的平面,它的能量比基,且总磁矩小于基态结构(9μB)。Fe3V2团簇中,由于两个 V 原子位于形成最多数量的 Fe-V 键,对团簇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且两个 V 原子反铁磁耦合,使团簇具有较小的总磁矩(4μB)。C2v态是其亚稳态结构构高 0.46eV。与基态相比,第二异构体结构具有不同的 V-掺杂位置子在五角双锥结构中聚集。它具有比基态更高的能量(0.56eV)和 10μB2V3团簇中,Fe 和 V 原子之间磁序发生变化,出现铁磁性耦合,因此增加(7μB)。基态结构中,两个 Fe 原子分别位于三角双锥的顶点和双能量最接近的异构体是 C2v态,仅比基态结构能量高出 0.03eV。此时角双锥的顶点,有 5μB的总磁矩。能量相差较大的异构体为 D3h态,对于 FeV4团簇,最稳定结构有着较小的磁矩(4μB)和低的结构对称性 V 原子之间为亚铁磁序。异构体团簇有着比它高的磁矩(6μB),且能本文中给出的 V5团簇为 Cs态,有着 1μB的总磁矩。

含义,稳定结构,异构体,键长


Vn(m+n 6)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分别在图3-1,图 3-2 和图 3-3 中给出。除此之外,我们在结构的下方给出了最稳定结构与异构体之间的能量差,对称性和总磁矩。对于 m+n=5,6 的团簇,由于不同掺 V 位点的出现,我们同时给出了部分低能量异构体并且标记出了它们的键长。 FeV 二聚体的结合能和键长分别为 2.31ev,1.903 ,位于 Fe2(1.62ev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占先,吴平锋,周康巍,董其勇,赵尚勃;CsMgBr_3:Ni~(2+)的光、磁性质理论研究[J];科学通报;1991年21期

2 李宏;刘红艳;王磊;李玉山;;二维带电自旋-1/2费米气体的磁性质[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年03期

3 王培楠;浅论金属与半导体的磁性质[J];运城师专学报;1987年04期

4 郑芊;赵尚勃;;配合物(PAP6Me)Co(NCS)_2的空间构型及磁性质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1990年01期

5 周康巍;赵尚勃;吴平锋;谢军楷;;铌酸锂掺镍的光、磁性质[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1990年04期

6 石志强,李玉良,葛忠新,朱道本;含稳定氮氧自由基的C_(60)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磁性质[J];科学通报;1999年24期

7 罗时军,姚建国,段正亚;有机物Galvinoxyl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质[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谢建明;陈红霞;刘卫卫;胡小艳;;Ni掺杂Ⅱ- Ⅵ族团簇的稳定性和磁性质[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8年02期

9 董其勇;;CsMgCl_3:Ni~(2+)的光学及顺磁性质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10 汪信;Kotun M.E;Fanning J.C;;Schiff碱配合物的研究——Ⅱ.一些Fe(Ⅲ)配合物的磁性质与电化学行为[J];化学学报;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慈;姜恩永;杜洪明;吴萍;;氮分压对铁氮膜磁性质和结构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唐绍彬;曹泽星;;氮掺杂对碳纳米管电子和磁性质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丁晓琴;赵立峰;丁俊杰;陈冀胜;;有机分子的核磁性质计算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吕晓锋;侯红卫;;三联苯-四甲酸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磁性质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张爱梅;周国泰;徐涛;孙杰;郭玲丽;朱卫华;;YMnO_3多铁材料中A位和B位掺杂对其磁性质的影响[A];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06晶体结构、缺陷和表征[C];2012年

6 张强;闫冰;;几类稀土功能化合物微纳固体的控制合成与光磁性质[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韩秀峰;赵素芬;李飞飞;魏红祥;曾中明;张谢群;詹文山;;双势垒磁性隧道结中自由层的动态磁结构及反转磁性质[A];第四届全国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米文博;金晶;姜恩永;白海力;;L1_0有序化FePt基颗粒薄膜的结构和磁性质[A];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乔培涛;赵永刚;赵振华;张晓平;;退火对Co掺杂La_(0.5)Sr_(0.5)TiO_3的结构、电阻及磁性质影响的原位测量[A];第四届全国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周有福;江飞龙;林郑忠;许颜清;洪茂椿;;金属有机纳米分子材料及光、磁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朋;系列LSCO样品的制备及其电输运和磁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黄胜利;超导体BaBi_(1-x)Pb_xO_3的晶体结构和电学性质及层状钴类氧化物的输运和磁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高惠平;过渡金属锰、镍氧化物和SDW Cr合金的电、磁性质和热物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郑蕊;外场下金属原子掺杂硅烯体系磁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5 徐源慧;钙钛矿型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电子和磁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晏磊;氧化亚铁硫杆菌磁学特性及生物吸附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余功奇;双层锰氧化物的电、磁性质及掺杂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高媛媛;具有慢磁弛豫行为的新型单核和双核稀土配合物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王清波;低维自旋系统的磁性质与输运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孙海燕;贵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及性质表征[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茹;FeV二元合金团簇结构和磁性质的理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金菁;纳米结构磁性粒子的磁性质以及光催化应用[D];安徽大学;2018年

3 梁静;双层超晶格的磁性质[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4 梁雪辉;掺杂EuTiO_3电子结构与磁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兰兰;过渡金属掺杂二维MoS_2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磁性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6 蔡瑞;掺杂SrFeO_2电子结构和磁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董华泽;有机—无机杂化型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磁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8 孙鹏;含铅、铋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磁电性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7年

9 王琼;锰基双钙钛矿化合物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伽牧;Ni-Mn-Sn合金薄膜制备及马氏体相变和磁性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05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05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6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