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钼基异质结电极材料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
【学位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46.54
【部分图文】:
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类社会的不断增加,全球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生能源(如化石能源等)难以实现长久的紧缺及其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求。目前,新型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规模的开发与利用。然而这些可再生点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必需依托于大规此,开发高效的能量存储技术是解决基础与核心。在众多能源存储技术中高效率、高稳定性以及低成本等优势
具有高理论容量密度的电极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是实现高性能的电化学储件的关键。高容量密度性质的实现需要电极材料具备快速的离子与电子传能[9],然而,离子在传导的过程受到了材料的晶格间距的限制,导致了缓充放电过程与快速的电极材料退化过程。目前,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属氧化物为主,而金属氧化物的电子电导性能较差,这使得其倍率性能收大的限制。除此之外,高能量密度的实现意味着电极材料储存离子的量最,传统单一结构成分的电极材料所具备的离子储存位点有限,同时增加电料的比表面不能实际性地提高材料存储离子的能力,这意味着仅通过优化成分电极材料的形貌很难实际性地提高其离子存储容量。在很多情况下,离子不断地在电极材料中进行嵌入和脱出,电极材料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间相产物,同时此过程产生的体积变化会导致材料的结构坍塌,使得材料量不断衰减(图 1-2a)。因此,电极材料较低的理论容量和机械性能的衰减地限制了电池的发展(图 1-2b)[10]。
图 1-4 MnO/C 一维异质结材料制备过程[14]等人首先制备了 MnO 纳米线前驱体[15],在进行有机物包覆得到具有豆荚状的碳包覆的 MnO/C 一维异质结材料(图 1内部空间,在很多程度上缓解了 MnO 在锂化过程中体积,碳包覆层起到保护内层材料的作用,解决了 MnO 的在。该材料在电流密度为 500 mA g-1下的容量能达到 1119 密度下(5Ag-1),其容量能达到 463 mAh g-1,该性能远超于电流密度为 5 A g-1下的容量仅有 38 mAh g-1)。该材料也表,在电流密度为 2Ag-1下循环 1000 圈发生了很少的容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宜;;用改性粘接剂试制矿棉板[J];建材工业信息;1987年15期
2 修璐;美国高强砼的研究现状及新研究课题方向[J];建筑结构学报;1988年06期
3 朱璧英;;影响照相影像效应诸因素的东西方专题讨论会[J];感光材料;1989年01期
4 刘桐;对常用锰矿的质量分析和调查[J];电池;1989年03期
5 李仕群;胡佳山;;粉煤灰物理化学性能评述[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6 乌.赫.阿卡耶夫;马文杰;;聚丙烯结构和化学性能的稳定[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89年04期
7 黄华;;载铂钴酸镧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8 许占位;王天;刘鑫悦;段欣彤;杜钊;王盈;;气氛对钼酸铵分解的影响及产物的电化学性能[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9 丰洪微;刘向东;田晓;;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金属功能材料;2009年05期
10 刘春莲;;《材料化学性能》课的教学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贵欣;周固民;瞿美臻;江奇;王国平;冯永成;张伯兰;于作龙;;两种碳纳米管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2 仇鹏;周佳盼;米红宇;;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3 耿芹;梁小玉;王吉德;宿新泰;;二硫化钼/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4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卢星河;韩冬;张广清;马楠;姚宏伟;;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6 刘志超;卢嘉春;黄萍;朱敏华;方荃;;几种氟化碳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7 许越;周德瑞;周景玲;孙硕;;乙醛肟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8 赵晓;郑明涛;胡航;肖勇;刘应亮;;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七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9 张晓骏;刘明贤;段辉;甘礼华;陈龙武;;石墨烯/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10 刘瑞平;苏伟明;贺鹏;张超;沈超;;中空结构TiO_2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徐莅 新疆昊鑫锂盐开发有限公司;稀土和钴掺杂锰酸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N];新疆科技报(汉);2011年
2 ;十年磨一剑真情铸辉煌[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睿敏;过渡金属硫化物储能电极材料设计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汪亚萍;La_2NiO_(4+δ)体系阴极的电极反应与电化学性能[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3 韦秀娟;转化型负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4 罗雯;锑基及铋基纳米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5 白雪;镍、钴基氢氧化物微结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6 王艳;新型有机质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储锂机制[D];苏州大学;2018年
7 吴丽军;钒氧(硫)化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吴田;镍基体系三维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9 马艺宁;层状结构钒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10 施伟利;碳素类流体的碳化物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PEO-Al_2O_3复合隔膜和生物碳负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廖文娟;基于CVD法的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3 关小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x-y)Co_xMn_yO_2脱/嵌锂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4 刘甜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3V_2(PO_4)_3/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西华大学;2016年
5 张艺程;储能电极材料Mn_2O_3和Na_3V_2(PO_4)_3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6 沈舒宜;二硫化钼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7 何秋;碳复合二氧化锡基电极材料的设计构筑及电化学性能[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8 熊嘉琪;有机自由基聚合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9 王俊波;多孔氮杂碳表面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10 李兆槐;一维氧化硅(SiO_x)纳米线的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8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2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