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ff碱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识别性能研究
【学位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57.3
【部分图文】:
图 2-3 探针 L1对阳离子(a)和阴离子(b)选择性识别的荧rescence spectroscopy of probe L1selectively recognizes catimol/L) (a) and anions(1.0×10-4mol/L) (b).对探针 L1的荧光光谱影响研究探针 L1与 Cu2+是否存在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增大Cu2+的浓度,测其荧光强度,结果如图2-4所示 Cu2+浓度的增加,L1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小,直到 C荧光强度淬灭到最低直至饱和,且 Cu2+浓度在 2×10-6的线性关系,其方程为Y= -170.54238X+489.08406(R-4(b)所示。
图 2-4 Cu2+浓度对 L1的荧光强度的影响(a)和标准曲线(b)gure 2-4 The Fluorescence (a) and standard curve (b) of probe L1with diffconcentrations of Cu2+别 Cu2+的可能机理考察探针 L1与 Cu2+是否以配位方式进行识别,为此,先测定[L光强度后,再通过加入螯合剂 EDTA-2Na,摇匀测定其荧光强度u2+,摇匀测定其荧光强度,如此反复两次,结果如图 2-5 所示出,首先[L1-Cu2+]体系在 538nm 处呈荧光猝灭,当加入同a 后,荧光强度显著增大,如此反复两次,可实现荧光强度的可 Cu2+是发生了配位作用,而且过程是可逆的,且 L1具有可重复
图 2-4 Cu2+浓度对 L1的荧光强度的影响(a)和标准曲线(b)Figure 2-4 The Fluorescence (a) and standard curve (b) of probe L1with differentconcentrations of Cu2+3.4 L1识别 Cu2+的可能机理为了考察探针 L1与 Cu2+是否以配位方式进行识别,为此,先测定[L1-Cu2+]体系的荧光强度后,再通过加入螯合剂 EDTA-2Na,摇匀测定其荧光强度,再继续加入 Cu2+,摇匀测定其荧光强度,如此反复两次,结果如图 2-5 所示。从图2-5 可看出,首先[L1-Cu2+]体系在 538nm 处呈荧光猝灭,当加入同浓度的EDTA-2Na 后,荧光强度显著增大,如此反复两次,可实现荧光强度的可逆。说明 L1识别 Cu2+是发生了配位作用,而且过程是可逆的,且 L1具有可重复利用特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文旭;袁泽利;胡庆红;杨洁;江波;;具比色和可逆选择性识别Cu~(2+)和S~(2-)的罗丹明化学传感器[J];分子科学学报;2015年06期
2 姜思泉;周子彦;;一种1,8-萘酰亚胺类铁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和性能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3 杨洁;袁泽利;余光勤;胡庆红;吴庆;张铭钦;江波;;久洛尼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纯水溶液中对HSO_4~-的选择性识别[J];分析试验室;2015年06期
4 Yu-Wei Duan;Hao-Yang Tang;Yuan Guo;Zhan-Ke Song;Meng-Jiao Peng;Yong Yan;;The synthesis and study of the fluorescent probe for sensing Cu~(2+) based on a novel coumarin Schiff-base[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4年07期
5 张鹏;张有明;林奇;姚虹;魏太保;;金属离子响应型荧光传感分子的设计原理及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4年07期
6 李辉;董毅;郝志云;杨新周;朱以常;;萘酰亚胺类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4年03期
7 赵长春;;1,8-萘酰亚胺类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轻工科技;2014年03期
8 梅林;赖容;张科;;席夫碱合成研究进展[J];激光杂志;2010年04期
9 郑允飞,陈文纳,李德昌,任海静,韦善怀;Schiff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史健泽;含氮芳香杂环化合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离子识别[D];渤海大学;2017年
2 张佳文;萘酰亚胺希夫碱离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38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3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