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铜基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对Rochow反应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09:06
二甲基二氯硅烷((CH3)2SiCl2,M2)是有机硅单体中最重要的单体,目前,有机硅单体工业生产仍然是通过经济的Rochow反应实现,在这个反应中一氯甲烷气体(MeCl)和固体Si粉在Cu基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基氯硅烷单体。该反应所使用的高效催化剂体系中,组分包含Cu、Cu2O和CuO的三元铜复合催化剂因为具有高的M2选择性和Si粉转化率而得到的研究最多。另外,在Rochow反应过程中,由于受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的限制,产物中不可避免的生成固体废触体(WCMs),里面含有3-20wt.%的Cu组分及65-80 wt.%的Si组分,这造成巨大的环境问题及有价值的金属资源浪费。基于此,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调节扩散因素主要包括反应溶剂、反应物浓度及反应温度来可控合成Cu2O实心球及Cu2O正六面体,再利用空气和水合肼分别氧化和还原Cu2O实心球及Cu2O正六面体从而制备出多孔CuO球和正六面体及中空Cu球及正六面体,细致考察了氧化还原过程反应机制。用所制备出的样品作为催化剂用于Rochow反应,Cu2O实心球及CuO多孔球的M2选择性及Si粉转化率优于Cu中空球,这主要归因于Cu2O和CuO中氧原子转移后与吸附CH3Cl形成活性中心生成CuxSi活性相,更有利于生成目标产物M2。(2)利用无模板剂水热合成和焙烧的方法制备出异质结构SnO2-CuO中空微球,这些中空微球由纳米片和纳米颗粒自组装而成。当利用此材料作为催化剂用于Rochow反应时,Sn/Cu重量比为0.2的中空结构SnO2-CuO样品的M2选择性和Si粉转化率分别达到88.2%和36.7%,明显高于CuO实心球、CuO中空球和其他Sn/Cu重量比的中空结构SnO2-CuO样品,这主要归因于CuO和SnO2之间的协同作用、中空结构及更小的组装纳米颗粒。(3)利用酸浸和金属离子还原的方法将有机硅单体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废触体中的Cu成功提取出来,再通过在空气气氛下和不同温度条件下部分氧化Cu样品继而球磨部分氧化样品过程,将提取出来的Cu粉制备出Cu-Cu2O-CuO三元铜复合材料。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优化酸浸和置换过程中的工艺参数,结果发现搅拌速率和PH值分别对Cu的浸出率和Cu得率影响最大。当制备出的样品用于Rochow反应时,球磨后的Cu-Cu2O-CuO样品催化性能优于部分还原后的Cu-Cu2O-CuO样品及单质Cu样品,这主要归因于球磨后三元铜催化剂更小的颗粒尺寸及三相之间的协同作用。(4)采用Zn/Cu无机盐水溶液和草酸(C2H204)共沉淀、继而水热合成再结合拓扑转变的方法成功制备出单质的CuO、ZnO和ZnO-CuO纳米复合介孔介晶材料,通过分析表征发现,在ZnO-CuO纳米复合介孔介晶材料中能形成纳米尺度的p-n异质结。这种合成复合金属氧化物介晶材料的方法有利于拓展制备其他复合金属氧化物介晶材料及其应用领域,特别是在新结构催化剂的设计和构筑方面。
【学位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43.36
【部分图文】:
图3.2?Cu20的球形结构和正六面体结构的XRD图??Fig.?3.2?XRD?patterns?of?Cu2〇?hexahedron?and?Cu2〇?spheres??图3.3(a)是通过条件控制合成的正六面体形貌的Cu20样品的SEM表征图,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制备的Cu2〇颗粒呈规整的正六面体形貌,表面致密光滑存在极少??量球形小颗粒,Cu20正六面体样品颗粒整体分布均一,直径尺寸大小在2?^左右。??图3.3(b,c)为实验合成的球形Cu20样品的SEM表征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制备出??的Cu2〇球颗粒整体同样分布非常均一,Cu2〇球表面致密光滑,直径大小l-3pm,??图3.3(d)的Cu20球TEM图显示其结构为实心结构。??34??
验选取了不同溶剂包括水,甲醇,乙醇,乙二醇和丙三醇来考察扩散对Cu20样品形??貌的影响。??图3.4是利用不同溶剂制备的Cu20样品电子扫描电镜表征图,其中图a是反应??溶剂为体积比1:?1的水和乙醇混合物合成制备的Cu20,图b是体积比1:?1的水和??乙二醇的混合物为反应溶剂,而图c是体积比为1:?1的水和丙三醇的混合物为反应??溶剂,前面陈述的正六面体Cu20样品和球形Cu20分别是在纯水溶剂中和体积比为??1:?1的水和甲醇混合物中制得的,通过这些样品的SEM图发现,溶剂的改变对最终??样品的形貌影响非常大,当反应溶剂为水和甲醇时,Cu20颗粒的形貌由规整的正六??面体变为了实心球结构,颗粒大小的均匀度也稍有变化,而反应溶剂变为水和乙醇、??乙二醇的混合物时,Cu20实心球颗粒均匀度明显发生了变化,从上图中发现这些样??品中逐渐有小颗粒物质生成
glycol,?(c)?water?+?glycerol.??为了进一步考察溶剂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实验在同比条件下考察了不用比例的??水和甲醇混合物溶剂对Cu20样品形貌的影响,结果如图3.5所示。前面己论述,当??纯水作为合成溶剂(80?mL)时,实验能得到直径大小为1?pm左右的Cu20正六面??体,当引进10?mL和30?mL甲醇溶剂即溶剂比例组成为水:甲醇=70:?10和50:?30??时,如图3.5中a图所示,Cu20颗粒的形貌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然基本保持正六??面体形貌,但是产物中开始出现一些不规则和球状Cu20小颗粒,当混合溶剂中水和??甲醇体积比变为60:?20的时候,Cu20颗粒形貌开始逐渐向球状形貌演化,并且球??体表面有孔洞存在,如图b所示。继续改变溶剂中水和甲醇体积比至30:?50时,Cu20??36??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9919
【学位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43.36
【部分图文】:
图3.2?Cu20的球形结构和正六面体结构的XRD图??Fig.?3.2?XRD?patterns?of?Cu2〇?hexahedron?and?Cu2〇?spheres??图3.3(a)是通过条件控制合成的正六面体形貌的Cu20样品的SEM表征图,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制备的Cu2〇颗粒呈规整的正六面体形貌,表面致密光滑存在极少??量球形小颗粒,Cu20正六面体样品颗粒整体分布均一,直径尺寸大小在2?^左右。??图3.3(b,c)为实验合成的球形Cu20样品的SEM表征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制备出??的Cu2〇球颗粒整体同样分布非常均一,Cu2〇球表面致密光滑,直径大小l-3pm,??图3.3(d)的Cu20球TEM图显示其结构为实心结构。??34??
验选取了不同溶剂包括水,甲醇,乙醇,乙二醇和丙三醇来考察扩散对Cu20样品形??貌的影响。??图3.4是利用不同溶剂制备的Cu20样品电子扫描电镜表征图,其中图a是反应??溶剂为体积比1:?1的水和乙醇混合物合成制备的Cu20,图b是体积比1:?1的水和??乙二醇的混合物为反应溶剂,而图c是体积比为1:?1的水和丙三醇的混合物为反应??溶剂,前面陈述的正六面体Cu20样品和球形Cu20分别是在纯水溶剂中和体积比为??1:?1的水和甲醇混合物中制得的,通过这些样品的SEM图发现,溶剂的改变对最终??样品的形貌影响非常大,当反应溶剂为水和甲醇时,Cu20颗粒的形貌由规整的正六??面体变为了实心球结构,颗粒大小的均匀度也稍有变化,而反应溶剂变为水和乙醇、??乙二醇的混合物时,Cu20实心球颗粒均匀度明显发生了变化,从上图中发现这些样??品中逐渐有小颗粒物质生成
glycol,?(c)?water?+?glycerol.??为了进一步考察溶剂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实验在同比条件下考察了不用比例的??水和甲醇混合物溶剂对Cu20样品形貌的影响,结果如图3.5所示。前面己论述,当??纯水作为合成溶剂(80?mL)时,实验能得到直径大小为1?pm左右的Cu20正六面??体,当引进10?mL和30?mL甲醇溶剂即溶剂比例组成为水:甲醇=70:?10和50:?30??时,如图3.5中a图所示,Cu20颗粒的形貌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然基本保持正六??面体形貌,但是产物中开始出现一些不规则和球状Cu20小颗粒,当混合溶剂中水和??甲醇体积比变为60:?20的时候,Cu20颗粒形貌开始逐渐向球状形貌演化,并且球??体表面有孔洞存在,如图b所示。继续改变溶剂中水和甲醇体积比至30:?50时,Cu20??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英杰;孙银蕾;文彬;杨丹红;;反应物料对微型固定床反应器合成二甲基二氯硅烷的影响[J];应用化工;2013年04期
2 刘杰;王莹利;宋莲英;车红卫;苏发兵;;沉淀法制备氧化亚铜颗粒及其在(CH_3)_2SiCl_2单体合成反应中应用[J];过程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3 汪超;王光润;王金福;;铜基催化剂在甲基氯硅烷直接合成过程中的工艺特性[J];过程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4 方江南;;金融危机下中国有机硅产业走势思考[J];有机硅材料;2009年04期
5 王皖林;王涛;;中国甲基氯硅烷合成技术进展[J];有机硅材料;2008年01期
6 付学红;翟荣霞;杨金胜;李承业;宋贵军;;有机硅废触体的综合利用[J];有机硅材料;2007年06期
7 罗务习;王光润;王金福;金涌;;甲基氯硅烷单体合成反应中CuCl催化剂改性研究[J];化学工程;2006年02期
8 罗务习;王光润;王金福;金涌;;添加Al粉对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9 张宁,赵建波,张荣斌,张梅英;有机硅高低沸物催化裂解歧化制备二甲基二氯硅烷[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5年05期
10 田露露,王嘉骏,顾雪萍,冯连芳,郑晓彬,邵月刚;有机硅单体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4年12期
本文编号:2869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6991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