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退化疾病的有机小分子探针合成研究
【学位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O626
【部分图文】:
图 42008 年,Victor W.Pike 小组[23]报道了合成 dLop 的新方法。该反应以 2,2二苯基-4-溴丁酸和羟基哌啶为原料,首先通过缩合反应得到氰基产物;之后在碱性条件下,氰基化合物水解成酰胺化合物;最后与[11C]标记的碘甲烷反应得到[11C]dLop(图 5)。
图 7具体反应过程是:芳基乙腈 1 为起始原料,在碱的作用下与卤代芳烃 2 反应生成二芳基乙腈 3,3 与脂肪族双端基二溴化物 4 发生烷基化反应得到氰基中间体 5。5 再与另一原料羟基哌啶 6 缩合得到氰基化合物 7,之后氰基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酰胺化合物 8,最后对化合物 8 进行选择性的 N-甲基化得到目标产物 10.或者化合物 7 直接在浓硫酸中与甲醇反应得到 N-甲基化产物 10。当使用同位素11C 标记的碘甲烷代替一般的碘甲烷时,就可以得到同位素标记的目标产物。首先探究脂肪族二溴化物 4 的碳链长度(n)变化对目标产物的合成及性能的影响:我们使用购买到的二苯乙腈与含有不同碳原子个数的二溴化物反应得到各自的氰基中间体 5,并按照路线一的方法经过缩合和水解后都得到了相应的酰胺化合物 8。但是当对酰胺化合物进行最后一步的 N-甲基化时,我们发现该反应结果复杂,并且产物难以分离纯化。同样,当使用化合物 7 直接氮甲基化时,反应并没有得到目标化合物。通过与美方 NIH 合作的 Victor W. Pike 教授沟通
图 8同时,为了得到最终的 N-甲基化产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总结经验和实验探索,考虑到可能由于氰基中间体 7 的分子量比较大、分子结构复杂等因素,其并不利于后续酰胺化和 N-甲基酰胺化反应的顺利进行。因此设想在得到中间体 5 后,将其与过量甲醇置于浓硫酸中,直接 N-甲基化得到酰胺化合物 9,最后 9 与羟基哌啶 6 发生缩合反应可得到目标产物 10。设计出了合成路线二,见图 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利英;陈肖卓;于海涛;梁刚;;刺激响应型有机小分子凝胶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9年03期
2 王相勤,邵春林,姚建铭,余立祥,余增亮;低能离子与生物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J];化学学报;2000年04期
3 高伟;余能富;涂业苟;幸伟年;;过渡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共催化反应的进展[J];江西林业科技;2013年06期
4 李楠;刘伟军;龚流柱;;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最新进展[J];化学进展;2010年07期
5 金莲姬;张珉;苏忠民;史丽丽;赵亮;;单壁碳纳米管内包合有机小分子(乙炔、乙烯和乙烷)结构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4期
6 陆天华;霍延平;方小明;欧阳新华;;可湿法加工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3年10期
7 张诺;吴丹;韩颜颜;蔡燕燕;李茹;赵燕芳;魏琴;;核酸与有机小分子反应机理的荧光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6期
8 朱铿,李娜,李克安,童沈阳;蛋白质与有机小分子反应机理的研究[J];化学试剂;1999年01期
9 刘静;房喻;;有机小分子胶凝剂研究取得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8年17期
10 陈金娥;张海容;;β-环糊精/萘酚对有机小分子识别作用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新型有机小分子/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廖俊旭;新型BODIPY衍生物小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明明;环境刺激响应有机小分子凝胶自组装行为及形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莫磊;(1)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及(2)稳定的苯并异吡喃盐与双官能团苯乙烯的串联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高婷;有机小分子吸收能的精确计算: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芳;单电荷有机小分子可控组装与膜功能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7 王帮根;从均相到多相:若干手性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傅玉琴;脯氨酸衍生的新型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催化不对称碳—碳键形成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梁丽娇;磷酸根阴离子家族与有机小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及其光分析化学[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林华;双吲哚甲烷类化合物以及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手性胺类化合物的合成[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恋;金属钌卟啉利用X-ray单晶衍射法鉴定有机小分子的结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程贺龙;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在Michael/Mannich反应中的催化应用[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3 夏倩;环境响应有机小分子凝胶的制备及应用[D];复旦大学;2012年
4 杨洪宝;双组份有机小分子凝胶的合成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汤忠凯;有机小分子及铱催化构建3-取代氧化吲哚骨架的手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卢新云;基于有机小分子与金属共催化的分子内不对称Aldol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唐泽彪;含氰基的A-D-A型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平;新型有机小分子凝胶剂的合成、组装及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张建;醇溶性有机小分子阴极界面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在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刘丽丽;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NH_2-UIO-66和Eu/Zr-MOFs的合成、结构及对有机小分子和F~-离子的荧光传感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6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8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