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驱动Ni-DBFOX配合物催化的自由基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
发布时间:2020-12-29 16:19
协同催化是通过不同类型催化剂共同使用(共催化)或者单一催化剂以不同方式活化反应底物(双功能催化)的策略,为困难化学键的形成、或者多手性中心分子的构建,提供有效途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不对称催化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已发展的许多共催化体系或双功能催化剂往往具有结构特殊、用量较高、兼容性较差、适用的催化反应类型有限等缺点,因此,发展新型协同催化、双功能催化体系,用于不同的有机不对称转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方向。本论文以地壳含量丰富、毒性低的第一过渡金属镍为对象,筛选单一廉价易得的手性镍配合物,用于双功能催化可见光不对称反应,非贵金属催化剂一方面介导可见光氧化还原,另一方面控制自由基转化过程的立体化学,为可见光氧化还原中实现不对称反应提供高效、绿色的新方案。此外,我们围绕基于金属-配体协同效应的双功能手性催化剂展开了初步研究。第一章为绪论,简单综述了过渡金属手性配合物参与的共催化以及双功能催化的研究现状,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案进行讨论。第二章为可见光驱动Ni(Ⅱ)-DBFOX配合物催化的自由基不对称共轭加成。通过实验筛选,我们发现手性配合物Ni(Ⅱ)-...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过渡金属手性催化/烯胺催化共催化体系
1.2 双过渡金属共催化体系
1.3 过渡金属手性催化/可见光催化共催化体系
1.4 基于过渡金属手性配合物的双功能催化
1.5 本章小结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可见光驱动Ni(Ⅱ) - DBFOX催化的自由基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
2.1 课题背景
2.2 课题思路
2.3 初步实验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2 荧光淬灭实验
2.4 条件优化
2.5 底物拓展
2.6 机理研究
2.6.1 荧光发射光谱
2.6.2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2.6.3 镍配合物激发态电势计算
2.6.4 光暗实验研究
2.6.5 量子产率的计算
2.6.6 三甲基硅基胺的光稳定性研究
2.6.7 副产物的分离
2.6.8 自由基捕获实验
2.6.9 镍配合物荧光寿命的测定
2.6.10 反应机理以及过渡态
2.7 应用
2.8 本章小结
2.9 实验部分
2.10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金属/配体协同效应的双功能手性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初探
3.1 课题背景
3.2 课题思路
3.3 双功能手性配合物的设计
3.4 配体的合成
3.5 双功能手性配合物的合成
3.6 双功能配合物3-40的催化性能初探
3.7 本章小结
3.8 实验部分
3.9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1.1 手性镍配合物参与的可见光诱导的光氧化还原反应
4.1.2 基于金属/配体协同效应的双功能手性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初探
4.2 展望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缩略语和符号简表
致谢
本文编号:2945928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过渡金属手性催化/烯胺催化共催化体系
1.2 双过渡金属共催化体系
1.3 过渡金属手性催化/可见光催化共催化体系
1.4 基于过渡金属手性配合物的双功能催化
1.5 本章小结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可见光驱动Ni(Ⅱ) - DBFOX催化的自由基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
2.1 课题背景
2.2 课题思路
2.3 初步实验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2 荧光淬灭实验
2.4 条件优化
2.5 底物拓展
2.6 机理研究
2.6.1 荧光发射光谱
2.6.2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2.6.3 镍配合物激发态电势计算
2.6.4 光暗实验研究
2.6.5 量子产率的计算
2.6.6 三甲基硅基胺的光稳定性研究
2.6.7 副产物的分离
2.6.8 自由基捕获实验
2.6.9 镍配合物荧光寿命的测定
2.6.10 反应机理以及过渡态
2.7 应用
2.8 本章小结
2.9 实验部分
2.10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金属/配体协同效应的双功能手性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初探
3.1 课题背景
3.2 课题思路
3.3 双功能手性配合物的设计
3.4 配体的合成
3.5 双功能手性配合物的合成
3.6 双功能配合物3-40的催化性能初探
3.7 本章小结
3.8 实验部分
3.9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1.1 手性镍配合物参与的可见光诱导的光氧化还原反应
4.1.2 基于金属/配体协同效应的双功能手性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初探
4.2 展望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缩略语和符号简表
致谢
本文编号:2945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94592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