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化啡啶红光及近红外环金属铂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9 18:21
本论文根据发光机制对有机电致红光及近红外发光材料进行了简要分类,同时针对目前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研究策略,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针对目前有机红光及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发光波长红移困难、发光效率低且器件效率滚降严重等问题,本论文设计合成并表征了基于啡啶衍生物的4个体系共10个红光及近红外环金属铂配合物。对配合物的单晶结构、热稳定性能、光物理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将其中3个体系共7个分子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电致发光性能。取得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设计并合成了一类基于啡啶基团的环金属铂配合物TP-TFPD-Pt-acac、TP-TFPD-DPA-Pt-acac以及TP-TFPD-TrPE-Pt-acac。将其应用于溶液处理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构建了器件A和器件B,在器件A中,配合物电致发光波长均为654 nm,基于配合物TP-TFPD-DPA-Pt-acac的掺杂器件性能最优,其EQE掰ax达2.95%,亮度达368 cd/m2。通过优化器件结构,构筑器件B,测试了配合物掺杂浓度为5.0wt%和10.0wt%时对应的电致发光性能。研究发现配合物TP-T...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4荧光材料的传统发光机制图??
??图1.7荧光材料的TTA上转换发光机制图??TADF发光机制如图1.8所示,单个三线态乃激子受热被激发经过反系间窜??越(Reverse?Intersystem?Crossing,?RISC)形成一个单线态?Si?激子,这要求?Ti?与?Si??之间的能隙差(A?EST)要足够小,通过TADF机制,理论上能够将全部的乃激子??转换为S!激子,因此其理论70五可达100%。??2014年日本九州大学ChihayaAdachi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类基于D-Ph-A-??Ph-D型蒽醌以及TPA结构的红光TADF材料a2和b2,其分子结构如图1.9(1-2)??所不。将b2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EL波长到达到9%[54]。??2015年吉林大学王悦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类基于二氰基菲并吡嗪(DCPP)以及??TPA结构的红光及近红外TADF材料TPA-DCPP,分子结构如图1.9(3)所示。掺??杂状态下,EL波长在668?nm,.达9.6%,非掺杂状态下,EL波长达710??腿
?〇?5?6??图1.9典型红光及近红外光TADF材料的分子结构图??由上文可知,要获得高效的TADF荧光材料,其核心为构建具有强的电荷转??移(Charge-transfer,CT)态,而CT态的产生需要相对分离的D-A单元,而相对分??离的D-A单元结构,其激发态振子强度会降低,从而影响荧光材料的发光效率。??为解决这个问题,吉林大学马於光教授课题组提出了?HLCT机理,S卩??合理设计??分子结构,在保证激发态激子利用率的情况下,引入局域激发态(Locally?Emissive,??LE)组分。HLCT材料发光机制如图1.10所示。??2012年马於光教授报道了基于苯基菲并咪唑(PPI)以及TPA结构的深蓝光??HLCT材料TPA-PPI,其分子结构如图1.11(1)所示。从而开启了?HLCT荧光材料??的新时代[55]。2014年该课题组报道了基于萘并噻二唑(NZ)功能基团的深红光??HLCT荧光材料TPA-NZP,分子结构如图1.11⑵所示。其电致发光色坐标为??(0.67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新型红光至近红外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 李国孟.吉林大学 2017
[2]杂化局域电荷转移激发态的设计、调控与应用[D]. 张诗童.吉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2967165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4荧光材料的传统发光机制图??
??图1.7荧光材料的TTA上转换发光机制图??TADF发光机制如图1.8所示,单个三线态乃激子受热被激发经过反系间窜??越(Reverse?Intersystem?Crossing,?RISC)形成一个单线态?Si?激子,这要求?Ti?与?Si??之间的能隙差(A?EST)要足够小,通过TADF机制,理论上能够将全部的乃激子??转换为S!激子,因此其理论70五可达100%。??2014年日本九州大学ChihayaAdachi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类基于D-Ph-A-??Ph-D型蒽醌以及TPA结构的红光TADF材料a2和b2,其分子结构如图1.9(1-2)??所不。将b2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EL波长到达到9%[54]。??2015年吉林大学王悦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类基于二氰基菲并吡嗪(DCPP)以及??TPA结构的红光及近红外TADF材料TPA-DCPP,分子结构如图1.9(3)所示。掺??杂状态下,EL波长在668?nm,.达9.6%,非掺杂状态下,EL波长达710??腿
?〇?5?6??图1.9典型红光及近红外光TADF材料的分子结构图??由上文可知,要获得高效的TADF荧光材料,其核心为构建具有强的电荷转??移(Charge-transfer,CT)态,而CT态的产生需要相对分离的D-A单元,而相对分??离的D-A单元结构,其激发态振子强度会降低,从而影响荧光材料的发光效率。??为解决这个问题,吉林大学马於光教授课题组提出了?HLCT机理,S卩??合理设计??分子结构,在保证激发态激子利用率的情况下,引入局域激发态(Locally?Emissive,??LE)组分。HLCT材料发光机制如图1.10所示。??2012年马於光教授报道了基于苯基菲并咪唑(PPI)以及TPA结构的深蓝光??HLCT材料TPA-PPI,其分子结构如图1.11(1)所示。从而开启了?HLCT荧光材料??的新时代[55]。2014年该课题组报道了基于萘并噻二唑(NZ)功能基团的深红光??HLCT荧光材料TPA-NZP,分子结构如图1.11⑵所示。其电致发光色坐标为??(0.67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新型红光至近红外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 李国孟.吉林大学 2017
[2]杂化局域电荷转移激发态的设计、调控与应用[D]. 张诗童.吉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2967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96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