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银纳米颗粒与脂质体及腐殖酸的相互作用及其原位合成与光催化应用

发布时间:2021-05-18 02:36
  银纳米颗粒(AgNPs)作为广谱抗菌剂被大量使用,其排放到环境中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于AgNPs的生物毒性,在蛋白与生物体层次已有较为详细的研究,但细胞膜上的附着是其对细胞产生毒性的关键初始步骤,因此对这个过程的解析有助于充分理解AgNPs细胞膜层次的毒性机制。而广泛分布于地表水中天然有机质(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可通过影响AgNPs的形态、功能、转化和迁移而改变AgNPs的最终归趋和环境毒性。同时,NOM中的氨基等基团具有还原银离子(Ag+)的能力,有利于AgNPs溶解释放的游离态Ag+的捕集固定,进一步缓解AgNPs的毒性。基于以上分析,本论文以环境中释放的AgNPs为对象,通过理论计算与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解析了 AgNPs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了 NOM重要成分腐殖酸(HA)的关键官能团对AgNPs的稳定作用,并探究了天然水中AgNPs形成的可能途径及光催化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AgNPs与细胞膜模型的相互作用解析。AgNPs附着在细胞膜上,会增加膜的通透性并使细胞暴露于高浓度的Ag+中,使细胞的呼吸作...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银纳米颗粒
        1.2.1 银纳米颗粒的性质及其应用
        1.2.2 银纳米颗粒的环境来源及危害
    1.3 天然有机质
        1.3.1 天然有机质的来源和分类
        1.3.2 天然有机质的结构和性质
    1.4 脂质体
        1.4.1 脂质体的性质
        1.4.2 脂质体的应用
    1.5 纳米颗粒/金属离子与有机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1.5.1 纳米颗粒与天然有机质的相互作用
        1.5.2 金属离子与天然有机质的相互作用研究
        1.5.3 纳米颗粒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
    1.6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银纳米颗粒与细胞膜模型相互作用过程解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2.2.2 银纳米颗粒与脂质体的络合
        2.2.3 络合物表面及光谱性质测定
        2.2.4 第一性原理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银纳米颗粒与脂质体络合的表征
        2.3.2 银纳米颗粒与脂质体作用过程的分子机制
        2.3.3 电解质影响下银纳米颗粒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
        2.3.4 软蛋白冠影响下银纳米颗粒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腐殖酸功能基团对稳定银纳米颗粒的作用:理论分析与光谱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腐殖酸的纯化与银纳米颗粒的表征
        3.2.2 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3.2.3 银纳米颗粒与腐殖酸及对应腐殖酸分区的络合
        3.2.4 络合物的表面及光谱性质测定
        3.2.5 腐殖酸分区作用下银纳米颗粒的溶解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银纳米颗粒的形貌与物相特征
        3.3.2 银纳米颗粒与腐殖酸键合机制的理论分析
        3.3.3 银纳米颗粒与腐殖酸作用过程的光谱分析
        3.3.4 腐殖酸及腐殖酸分区对银纳米颗粒团聚的影响
        3.3.5 腐殖酸分区对银离子释放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腐殖酸诱导银纳米颗粒的光还原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银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解析
        4.2.2 银纳米颗粒的合成
        4.2.3 银纳米颗粒的表征
        4.2.4 TBBPA的光催化降解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还原合成银纳米颗粒的分子机制
        4.3.2 原位合成的AgNPs的特征
        4.3.3 AgNPs光催化降解TBBPA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92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192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a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