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叶酸改性聚乙烯亚胺接枝壳聚糖受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17 19:38
研究目的: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典型的阳离子线性多糖,是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D-氨基葡萄糖单元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构成。壳聚糖可与DNA通过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并且可以对DNA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受DNA酶的降解,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基因运送载体。但是壳聚糖在基因递送过程中,具有低转染效率和低特异性,质子缓冲能力差等问题。我们为了提高其基因转染效率和质子缓冲能力,采用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进行修饰,PEI具备高电荷密度、良好的DNA结合能力,其质子海绵效应可以促进胞内逃逸。并将叶酸(Folate,FA)连接在载体上以期提高载体的靶向治疗作用。相关研究表明,癌细胞之所以能够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表面具有高表达的PD-L1。为此,我们构建了可以靶向PD-L1的RNAi表达质粒shPD-L1。CS-PEI-FA纳米复合物负载治疗基因shPD-L1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研究内容与结果:(1)合成与表征:利用马来酸酐(Maleicanhydride,MAH)活化壳聚糖的氨基,PEI与CS活化的氨基反应...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载体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质粒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CS-PEI的合成
2.3.2 CS-PEI-FA的合成
2.3.3 FITC标记
2.3.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2.3.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3.6 电位
2.3.7 粒径
2.3.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9 DNA凝胶阻滞实验
2.3.10 载体的pH缓冲效应
2.4 实验结果
2.4.1 核磁共振氢谱
2.4.2 红外光谱
2.4.3 电位
2.4.4 粒径
2.4.5 TEM
2.4.6 DNA凝胶阻滞
2.4.7 CS-PEI-FA/DNA粒径与电位测定
2.4.8 pH缓冲效应
2.5 结论
第3章 体外细胞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质粒与细胞株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细胞毒性
3.3.3 细胞周期
3.3.4 细胞凋亡
3.3.5 细胞摄取
3.3.6 胞内分布
3.3.7 摄取机制
3.3.8 细胞转染
3.3.9 荧光实时定量PCR
3.3.10 Westernblot
3.4 实验结果
3.4.1 细胞毒性
3.4.2 细胞周期
3.4.3 细胞凋亡
3.4.4 细胞摄取
3.4.5 胞内分布
3.4.6 摄取机制
3.4.7 细胞转染
3.4.8 荧光实时定量PCR
3.4.9 Westernblot
3.5 结论
第4章 体内动物实验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质粒、细胞株、动物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4.3.2 分组、给药
4.3.3 瘤体积
4.3.4 相对肿瘤增殖率
4.3.5 抑瘤率
4.3.6 荧光实时定量PCR
4.3.7 Westernblot
4.3.8 肿瘤切片
4.3.9 各脏器病理切片
4.4 实验结果
4.4.1 体重
4.4.2 相对肿瘤体积
4.4.3 相对肿瘤增值率
4.4.4 抑瘤率
4.4.5 荧光实时定量PCR
4.4.6 Westernblot
4.4.7 肿瘤切片
4.4.8 病理切片
4.5 结论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本文编号:3864752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载体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质粒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CS-PEI的合成
2.3.2 CS-PEI-FA的合成
2.3.3 FITC标记
2.3.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2.3.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3.6 电位
2.3.7 粒径
2.3.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9 DNA凝胶阻滞实验
2.3.10 载体的pH缓冲效应
2.4 实验结果
2.4.1 核磁共振氢谱
2.4.2 红外光谱
2.4.3 电位
2.4.4 粒径
2.4.5 TEM
2.4.6 DNA凝胶阻滞
2.4.7 CS-PEI-FA/DNA粒径与电位测定
2.4.8 pH缓冲效应
2.5 结论
第3章 体外细胞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质粒与细胞株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细胞毒性
3.3.3 细胞周期
3.3.4 细胞凋亡
3.3.5 细胞摄取
3.3.6 胞内分布
3.3.7 摄取机制
3.3.8 细胞转染
3.3.9 荧光实时定量PCR
3.3.10 Westernblot
3.4 实验结果
3.4.1 细胞毒性
3.4.2 细胞周期
3.4.3 细胞凋亡
3.4.4 细胞摄取
3.4.5 胞内分布
3.4.6 摄取机制
3.4.7 细胞转染
3.4.8 荧光实时定量PCR
3.4.9 Westernblot
3.5 结论
第4章 体内动物实验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质粒、细胞株、动物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4.3.2 分组、给药
4.3.3 瘤体积
4.3.4 相对肿瘤增殖率
4.3.5 抑瘤率
4.3.6 荧光实时定量PCR
4.3.7 Westernblot
4.3.8 肿瘤切片
4.3.9 各脏器病理切片
4.4 实验结果
4.4.1 体重
4.4.2 相对肿瘤体积
4.4.3 相对肿瘤增值率
4.4.4 抑瘤率
4.4.5 荧光实时定量PCR
4.4.6 Westernblot
4.4.7 肿瘤切片
4.4.8 病理切片
4.5 结论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本文编号:3864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86475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