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银三氮唑类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阴离子交换、荧光性质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铜、银三氮唑类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阴离子交换、荧光性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是一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固体材料,正迅速发展并成为能源、材料、环境和生命科学交叉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文从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的功能性出发,以L1和L2为配体,与铜盐反应,合成结构新颖,具有较好的阴离子交换功能和荧光特性的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同时,对本课题组之前工作中合成出来的配合物-{[Ag8(3,5-Ph2-1,2,4-tz)6]?2NO3?6H2O}n(缩写为6-NO3)进行深入的性质研究。本文中用到的两个配体如下:3,5-二苯基-1,2,4-三氮唑(L1=3,5-Ph2-1,2,4-triazole)3,5-二异丙基-1,2,4-三氮唑(L2=3,5-i Pr2-1,2,4-triazole)本文中合成的结构如下:{[Cu8(L1)6]?2HSO4?6H2O}n(1){Cu4(L2)2(CN)2}n(2){Cu4(L2)3I}n(3){[Cu8(L2)6]?SO4?10H2O}n(4){[Cu25(L1)18]?2SO4?3OH}n(5){[Ag8(3,5-Ph2-1,2,4-tz)6(N3)2]?3H2O}n 6-N3上述六种配合物的结构特点如下:1.配合物1-5均为三维结构,并且三氮唑配体上的质子被脱去,采取μ3-N1,N2,N4的配位模式。2.配合物1和4为异晶同构体,均由次级结构单元[Cu5tz6]-(tz表示三氮唑配体)通过线性二配位的Cu原子连接而成的,形成了具有三维的、有空洞的金属有机框架。3.配合物2为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Cu…Cu弱相互作用堆积成三维结构。溶剂乙腈在水热条件下发生裂解,氰根以桥连的方式参与配位。4.配合物3是碘化亚铜的乙腈溶液和3,5-i Pr2-1,2,4-triazole的水溶液通过常温扩散得到一个拓扑符号为pcu的三维网状结构。碘离子采取四配位模式参与配位,形成了一个伞状的几何图形。5.配合物5也是一个三维、有孔洞的配合物。其结构中除了有结构单元[Cu5tz6]-外,还有一个六核的铜簇Cu6tz6,线性二配位的铜原子将这两个单元连接起来,无限延伸为三维结构。对于上述合成的配合物,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性质的探索和研究:1.以3,5-Ph2-tz H为配体,与铜离子反应,合成出了一个多孔的、阳离子性的三维金属有机框架{Cu8(3,5-Ph2-tz)6(HSO4)2(H2O)6}n(1)。配合物1表现出特异的荧光性质:(1)在低温下,1在光吸收方面表现出了一些类似半导体的光吸收行为-激子吸收。(2)能检测水溶液中的过氧化氢,检测限可达10-4mol/L。(3)对甲醇分子有识别能力,响应快,并且在紫外灯下裸眼可识别到荧光变化。(4)对高温有一定的感应能力,1结构中的金属中心Cu(I)通过热诱导可以向Cu(II)转变,伴随着单晶到单晶的转换过程,水可以实现逆过程的进行,使Cu(II)部分转变为Cu(I),荧光恢复到原来的50%。2.配合物6-NO3,是一个多孔的、有一定柔性的、三维的阳离子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本论文研究了6-NO3的阴离子交换性质以及在Cr(VI)吸附方面的应用:(1)本文系统的研究了6-NO3与阴离子,如N3-、Mn O4-、Cl O4-等,交换过程中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6-NO3作为一个疏水体系对阴离子的选择是受到“Hofmeister效应”支配的。叠氮酸根与6-NO3结构中的硝酸根进行交换后,其端基氮原子与Ag(I)有配位作用,结构发生了变化,表明了该MOF结构有一定的伸缩性。(2)基于6-NO3在阴离子交换方面的性质,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它在去除污水中的Cr(VI)含氧酸根方面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6-NO3作为Cr(VI)吸附剂,4 h内可达到吸附平衡,能在5 h之内在过量的Na NO3溶液中完成解吸附,对Cr(VI)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37 mg/g,与文献相比,具有较高的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6-NO3有可循环利用性;溶液的酸碱度通过影响Cr(VI)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间接的影响了6-NO3对Cr(VI)的吸附能力;常见离子如Cl-,SO42-,NO3-,Cl O4-等的干扰下,6-NO3仍对Cr(VI)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6-NO3对Cr(VI)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朗缪尔吸附理论。
【关键词】:1 2 4-三氮唑 金属有机框架 荧光猝灭 六价铬 阴离子交换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前言11-32
- 1.1 引言11-13
- 1.2 MOFs在小分子检测方面的发展13-15
- 1.3 MOFs在阴离子吸附方面的发展15-21
- 1.3.1 MOFs材料在离子吸附方面的应用15-17
- 1.3.2 六价铬阴离子来源及其危害17
- 1.3.3 传统的Cr(VI)处理方法与吸附技术17-19
- 1.3.4 MOFs材料在Cr(VI)吸附方面的发展19-21
- 1.4 1,2,4-三氮唑配体配合物的研究进展21-26
- 1.5 选题依据26-28
- 参考文献28-32
- 第二章 基于Cu(I)和 3,5-二取代-1,2,4-三氮唑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以及荧光性质的研究32-65
- 2.1 引言32
- 2.2 实验部分32-36
- 2.2.1 实验试剂及测试仪器32-33
- 2.2.2 配体的合成33-36
- 2.2.3 荧光检测实验36
- 2.3 结果与讨论36-57
- 2.3.1 配合物的结构描述36-43
- 2.3.2 配合物1的荧光性质43-50
- 2.3.3 配合物1对过氧化氢的检测50-52
- 2.3.4 配合物1对甲醇分子的检测52-54
- 2.3.5 配合物 1-5 的其它基本表征54-57
- 2.4 本章小结57-59
- 参考文献59-61
- 附件61-65
- 第三章 银-三氮唑MOF在阴离子交换和六价铬含氧酸根离子吸附方面的研究65-83
- 3.1 引言65
- 3.2 实验部分65-68
- 3.2.1 实验试剂及测试仪器65-66
- 3.2.2 阴离子交换实验部分66-68
- 3.3 结果与讨论68-80
- 3.3.0 6-NO_3的结构与表征68-69
- 3.3.1 6-NO_3与叠氮酸根的阴离子交换69-72
- 3.3.2 6-NO_3对Cr(VI)的吸附72-75
- 3.3.3 pH对Cr(VI)吸附的影响75-77
- 3.3.4 Cr(VI)在 6-NO_3中的存在形式77
- 3.3.5 6-NO_3对Cr(VI)吸附的选择性77-78
- 3.3.6 6-NO_3中的Hofmeister效应78-80
- 3.4 本章小结80-81
- 参考文献81-83
- 第四章 结论83-85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85-86
- 致谢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台夕市;冯一民;;2-乙酰基-乙酰甲氧基苯胺与铕(Ⅲ)和铽(Ⅲ)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王世华,王林同,任光明;二碘化铕的相变结构及荧光性质[J];无机化学学报;1995年01期
3 王文,汪联辉,章文贡,林美娟;含铽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研究[J];广州化学;2002年03期
4 郁建华,田玉鹏,施鹏飞;一种新的肼基硫代酸苄酯的合成及荧光性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王炳祥,沈永淼,沈健,李惃,胡宏纹;中氮茚腈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4年17期
6 陈野,蔡伟民;铕、钇-苯甲酸-1,10-菲咯啉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7 王少亭;邓玉恒;张帆;杨永丽;;铽与邻氨基苯基苯甲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J];中国稀土学报;2006年S1期
8 梁小蕊;梁承红;李荫;赵波;;几种席夫碱衍生物的荧光性质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0年05期
9 侯娜;闫振忠;;新型铽配合物为活性中心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质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02期
10 张载超;鲍松松;郑丽敏;;稀土二膦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荧光性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琼;李芳;杨传孝;李聪聪;任驰;孙向英;;三蝶烯衍生物荧光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颜士臣;陈龙;郝启超;汪永涛;汤桂梅;李天铎;;溶剂热法合成的金属配合物及荧光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高月强;顾文;王莉;朱平;刘欣;;稀土-氧钒混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李盎然;李力;侯红卫;;不同金属离子对于配合物荧光性质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沈永淼;刘蕴;徐建华;;增环中氮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陈丽婵;杨海燕;池毓务;;功能化离子液体的荧光性质及其分析应用[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杨思思;李文举;魏璐璐;李林科;侯红卫;;巯基三氮唑构筑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刘海燕;王广慧;孙红梅;;银-多齿含氮配体修饰的八钼酸盐化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9 常泽;闫莉芬;王军杰;刘春森;田金磊;卜显和;;3-(2-吡啶)吡唑基配体银(Ⅰ)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10 王南南;江秀明;王宏雁;周长智;李建伟;向国强;;具有荧光性质的聚马来酸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威;稀土微孔晶体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及荧光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周晓燕;酰胺和喹啉类配体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周吉冲;稀土硼酸盐/氟化物的水热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秦永其;含氮、氧建筑块的分子组装及其荧光性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5 辛丙靖;铜(Ⅰ)-卤簇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赵鑫光;稀土硅酸盐/锗酸盐的高温高压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宋学琴;酰胺型配体稀土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张玲芝;新型纤维素荧光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张竞超;稀土硼/钼/钨酸盐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肖冬荣;新型螺旋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丽;铜、银三氮唑类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阴离子交换、荧光性质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王晓丽;三(间羧基苯基)氧化膦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表征[D];温州大学;2015年
3 孙帅;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荧光性质[D];山东大学;2008年
4 王崇侠;金属离子与8-羟基喹啉衍生物的配合物合成和荧光性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姜明娜;含氮六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6 沈永淼;中氮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宫少峰;铕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8 李小瑞;聚苯胺的荧光性质调控及催化特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磊;超支化聚酰胺胺荧光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年
10 代会苓;萘酰亚胺类衍生物合成及其荧光性质的初步研究(Ⅱ)[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铜、银三氮唑类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阴离子交换、荧光性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7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40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