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荧烯分子间激子裂变的动力学过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红荧烯分子间激子裂变的动力学过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红荧烯 激子裂变 激子聚变 非绝热跃迁 光致发光磁效应
【摘要】:近几年来,在多并苯及其衍生物材料(如并五苯、并四苯、红荧烯)中发生的单重态激子的裂变过程(singlet exciton fission,简称SF或激子裂变)成为有机电子学领域中的一个学术热点。能够发生激子裂变过程的有机材料可被当作一种新型的敏化剂,用来提高有机光电器件的量子效率。这是由于一方面,在常用的有机荧光与光伏材料中T1态激子的寿命比S1态激子的寿命长得多,这有利于激子在器件中扩散到界面附近进行拆分解离;另一方面,材料吸收一个光子后能够通过激子裂变过程产生两个T1态激子,如果这两个T1激子都可以解离为自由电子与空穴,则器件的光电流输出将得到大幅提高。然而,从实际的应用角度出发,激子裂变过程只能看作是S1态激子诸多衰减过程中的一种,在器件中有可能存在激子与电荷间的淬灭作用,使这种敏化机制失效。然而,研究者们对有机光伏器件中内部载流子的运输方式以及其内部微观动力学机制的解释也不一致。本文着眼于与激子裂变的微观动力学过程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研究。同时综合器件的光致发光与光电流的稳态、磁场效应测量,研究分子间耦合强度、热激发对激子裂变速率的影响,力图获得定量的结果和确定性的结论,深入解析激子裂变过程的微观机制,促进激子裂变的机理解释与器件应用两方面的进步。所以,研究激子裂变过程的微观动力学实质将有助于提高有机光伏器件的光电转换能力,发挥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有机薄膜中分子间耦合强度以及热激活对单重态激子裂变速率的影响。对于分子间耦合强度对激子裂变速率影响的研究,通过掺杂的方式改变相邻红荧烯分子间的间距,从而改变相邻红荧烯分子间的耦合强度,实验发现分子间耦合强度对激子裂变速率有显著的影响;对于热激发对激子裂变速率影响的研究,我们测量了不同温度下红荧烯掺杂有机薄膜(Alq3:rubrene(20%))的光致发光谱以及磁效应。发现在50~300K的温度范围内,rubrene分子间激子裂变的速率是依赖于温度的。从而充分证明了温度是调节红荧烯分子激子裂变速率的有效方式。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单重态激子裂变过程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单重态激子发生裂变需满足的基本条件,分析了目前关于激子裂变常见的几种理论模型,如“激发态电子转移”模型、“激发态内转换”模型等。最后,详细介绍了我们实验室利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定性研究分子间耦合强度、热激发对激子裂变速率的影响,同时借助于磁场手段。(2)本文第三章介绍了rubrene分子间耦合强度对S1态激子裂变速率的影响。实验上,制备了Alq3:rubrene(x%)复合薄膜,在室温下测量了红荧烯掺杂有机薄膜光致发光的磁场效应。发现,光致发光磁场效应的幅度与红荧烯分子间的平均间距之间展现出非线性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说明,当改变掺杂分子间的间距时,相邻rubrene分子间的耦合强度变化可以对激子裂变过程的强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理论上,磁效应幅度与分子间距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可以采用朗道-齐纳的非绝热跃迁理论进行解释。而实验上,研究分子间耦合强度改变时激子裂变过程的变化,是研究激子裂变过程微观动力学的一种重要方法。(3)本文第四章介绍了红荧烯掺杂薄膜中激子裂变速率与温度间的依赖关系。实验上制备了Alq3:rubrene(20%)掺杂有机薄膜,并测量了不同温度下复合薄膜的光致发光谱以及磁效应MPL。实验发现,当把温度从300K降低到50K时,薄膜光致发光的强度连续增强,而谱线的磁效应却逐渐下降。表明,rubrene分子间激子的裂变过程是依赖于温度的,即在红荧烯复合薄膜中激子裂变过程是一个热激活过程。
【关键词】:红荧烯 激子裂变 激子聚变 非绝热跃迁 光致发光磁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1.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1.1 有机光电器件中的激子裂变过程与聚变过程11-12
- 1.2 有关激子裂变过程的研究进展12-14
- 1.3 激子裂变过程的应用14-15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工作15-17
- 参考文献17-20
-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与光致发光磁效应的测量20-27
- 2.1 有机薄膜样品的制备20-23
- 2.1.1 基片清洗与前期处理20-21
- 2.1.2 有机薄膜的制备21-23
- 2.1.3 金属保护膜的制备23
- 2.2 有机薄膜光致发光磁场效应的测量23-26
- 2.2.1 薄膜的光致发光谱测量23-24
- 2.2.2 薄膜的光致发光磁场效应测量24-26
- 参考文献26-27
- 第三章 红荧烯掺杂有机薄膜中的单重态激子裂变过程研究27-38
- 3.1 引言27-29
- 3.2 器件的制备与测量29
- 3.3 样品光致发光磁场效应的测量与分析29-31
- 3.3.1 样品的光致发光谱29-30
- 3.3.2 样品的光致发光磁效应的测量30-31
- 3.4 Landau-Zener跃迁理论与拟合公式的推导31-35
- 3.4.1 磁场效应幅度随分子间距的变化关系31-33
- 3.4.2 Landau-Zener跃迁理论与拟合公式的推导33-35
- 3.5 本章小结35-36
- 参考文献36-38
- 第四章 红荧烯掺杂有机薄膜中单重态激子裂变过程的温度依赖性研究38-46
- 4.1 引言38-39
- 4.2 实验过程39
- 4.3 不同温度下的光谱与光致发光磁效应的测量39-41
- 4.4 激子裂变速率随温度的变化41-43
- 4.5 本章小结43-44
- 参考文献44-4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6-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德;陈荣峰;王天立;林素凤;夏建中;胡靖;;激子手性方法用于三糖化合物的研究[J];河南科学;1989年Z1期
2 王玮,黄瑛,李言荣;分子二聚体的分子激子理论处理[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3 陈国应,王广济;慢速激子畸变线晶格后的能量变化[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4 孙书娟;傅军;姚钟瑜;潘孟美;;聚乙炔中双激子和两个单激子的稳态性质[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赵井泉,朱晋昌,蒋丽金;藻类光合原初过程的计算机模拟——Ⅰ.藻胆蛋白激发态衰变中的激子湮灭[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2年11期
6 杨兵;马於光;;新一代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突破激子统计[J];中国科学:化学;2013年11期
7 周玲,陈凌孚;氟化镁晶体中自陷态激子结构的研究[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杨洪涛;额尔敦朝鲁;冀文慧;;极性晶体中极化子效应对界面强耦合激子性质的影响(英文)[J];发光学报;2007年06期
9 常俊标,陈荣峰,王强,刘澎,潘锡平,于德泉;激子手性方法用于多氧取代环己烯类化合物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0年05期
10 李兰兰;杨家瑜;崔苗苗;尹世伟;;光系统Ⅰ(PSI)反应中心的激子耦合[J];中国科学:化学;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叔ii;;非常色散相互作用维持的激子物质[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曹昌祺;;激子—激子相互作用与量子阱中激子的共振荧光[A];第九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摘要集(Ⅱ)[C];2000年
3 徐士杰;;氧化锌中激子的超快形成过程以及多体Fano共振的时间过程研究[A];2013年(第五届)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于暹;郑纪文;刘国兴;陈克良;;激发核趋向平衡态的过程[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5 梅增霞;张希清;衣立新;赵谡玲;王晶;李庆福;韩建民;;ZnO薄膜的制备和激子特性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6 杨少鹏;张雪峰;杨雅茹;赵谡玲;徐征;宋丹丹;李艳蕊;李庆;庞学霞;;铱配合物掺杂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吴建军;张晓华;王煜;王英特;晋卫军;;卟啉聚集体激发谱中B带与Q带激子耦合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熊祖洪;雷衍连;陈平;刘荣;张勇;;不同染料掺杂体系中的三重态激子湮灭过程[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9 潘玉钰;李维军;杨兵;马於光;;有机电致发光中高激子利用率“HOT”通道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5分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C];2014年
10 惠萍;;利用B-splines特性计算PbS量子点中的激子基态能量[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卫东;美研制出首个以激子为基础的电路[N];科技日报;2008年
2 刘霞;美首次观察到激子内自发相干的细节[N];科技日报;2012年
3 刘霞;美首次在室温下演示电磁激子发出激光现象[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盼;同质异相的纳米硫化镉的激子复合动力学和自旋极化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周宁;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与激子的耦合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刘佰全;基于电荷和激子分布调控研究高性能有机白光二极管[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周叶春;有机发光器件性能优化及激子扩散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郭子政;Ⅱ-Ⅵ族半导体异质结构中的激子及其压力效应[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吴勇;利用原位光致发光测量研究有机半导体中的激子过程[D];复旦大学;2007年
7 潘玉钰;热激子反系间窜越实现高效率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分子设计原理[D];吉林大学;2015年
8 师全民;聚合物半导体中激子离化及电荷输运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邹炳锁;纳米微粒的生成、结构特征和相关的基本光学性质[D];南开大学;1993年
10 赵国军;半导体量子阱中的杂质态和激子的压力效应[D];内蒙古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聪;光激发下共轭聚合物中激子形成与载流子输运的动力学机制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2 段绪东;激子极化激元的布洛赫振荡[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黄向南;半导体量子点中多激子的新奇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4 陈中海;红荧烯分子间激子裂变的动力学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袁德;激子型和电荷转移型有机发光器件中的自旋混合过程[D];西南大学;2016年
6 张冰;电子关联对聚合物中激子和双激子极化性质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智斌;反向偏压下有机阱结构器件的激子离化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郭丽媛;间接激子在抬高量子阱中光致发光的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9 陈少波;有机聚合物中单激子和双激子极化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刘超;二维带负电激子系统的低激发能谱与对称性效应[D];广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35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35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