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二球悬铃木果毛的化学成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15:07

  本文关键词:二球悬铃木果毛的化学成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悬铃木属 二球悬铃木 黄酮 抗肿瘤活性


【摘要】: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是悬铃木属植物中的一种,为一球悬铃木(P. occidentalis)和三球悬铃木(P. orientalis)杂交产生的新品种,于1640年在英国伦敦人工育成。作为绿化树种,二球悬铃木在全球温带地区广泛种植。二球悬铃木树干高耸挺拔,枝叶繁茂,外观巍峨,树姿优美,且具有遮阳率高,适应环境能力强等特点,被誉为“世界行道树之王”。然而,在每年的春夏交替时节,二球悬铃木新叶生长,其树上往年成熟的果实开始脱落,产生大量的果毛。飘落的“果毛雨”,随风而动,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还引起人们身体的不适,诱发哮喘、过敏等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诸多不便。果毛目前尚未有化学成分及应用的研究报道,因此作为垃圾被直接处理掉,在资源上造成了浪费。为了解二球悬铃木果毛的化学成分分布,进而合理防治和资源利用,本课题对二球悬铃木果毛的乙醇提取物做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工作,同时对从果毛中发现的一些单体化合物开展了相关药理学活性筛选。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以硅胶柱层析为主,结合Sephadex LH-20、MCI等各分离材料,从二球悬铃木果毛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中分离得到了19个化合物,根据其颜色、熔点等理化性质,再结合现代波谱(如1D-NMR、2D-NMR、 HR-ESI-MS等)以及单晶衍射等技术,共鉴定了包括3个新化合物在内的19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山奈酚(Q1)、木犀草素(Q2)、高良姜素(Q3)、8-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醇(Q4)、6-甲氧基-8-甲基-5,7-二羟基黄酮醇(Q5*)、(2S)-6-甲基-8-异戊烯基松属素(Q6)、4’-甲基-5,7-二羟基黄酮(Q7)、6-甲基-8-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醇(Q8)、8-(1,1-二甲基-2-烯丙基)-高良姜素(Q9)、3’-甲氧基-8-C-(1,1-二甲基-2-烯丙基)-山奈酚(Q10*)、3’-甲氧基-6'-C-(3,3-二甲基-2-烯丙基)-山奈酚(Q11*)、花椒内酯(Q12). 2a,3a-dihydroxytaraxer-14-en-28-oic acid (Q13)、aleuritolic acid(Q14)、白桦酯酸(Q15)、β-谷甾醇(Q16)、胡萝卜苷(Q17)、阿魏酸二十烷酯(Q18)、椴树苷(Q19)。其中,7个化合物Q5*、Q10*、Q7、Q8、Q10*、Q11*、Q13为首次从二球悬铃木资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Q5*、Q10*、Q11*为新发现的3个有机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二球悬铃木果毛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另含有少量的三萜、甾体、香豆素类等化学成分。新发现的化合物Q5*为黄酮醇类化合物,化合物Q10*、Q11*为结构新颖的含有异戊烯基取代的山奈酚(Q1)骨架的黄酮类化合物。论文同时对从二球悬铃木果毛中提取出来的3个新化合物Q5*、Q10*、Qll*和部分已知化合物Q1、Q4,通过MTT法,开展了肿瘤药理学的体外活性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Q5*等对所选用的细胞株MGC-803(人胃癌细胞),T24(人前列腺癌细胞),HepG-2(肝癌细胞),SKOV-3(人卵巢癌细胞),NCI-H460(人肺癌细胞),HL-7702(人肝正常细胞)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新化合物Q5*和已知化合物Q4对MGC-803细胞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达到17.3μM和20.3 μM,抑制活性分别是阳性对照物5-氟尿嘧啶(41.94±1.58)的2.5倍和2倍,这两个化合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均小于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Annexin V/PI双染法对新化合物Q5*细胞凋亡实验中发现:化合物Q5*在浓度为20 μM,40μM,60μM作用24h后,细胞凋亡比例(Q2+Q3)分别为5.15%,54.1%,98.8%,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Q5*可以诱导MGC-803细胞凋亡,且实验结果存在着剂量依赖性。本论文丰富了二球悬铃木果毛化学成分研究的范畴,通过化学成分的了解,有利于果毛防治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为提取含有异戊烯基取代的山奈酚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植物来源。
【关键词】:悬铃木属 二球悬铃木 黄酮 抗肿瘤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6;O65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缩略词一览10-11
  • 第一章 悬铃木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及药理活性研究11-23
  • 1.1 悬铃木属植物概述11
  • 1.2 悬铃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11-19
  • 1.2.1 黄酮类(Flavonoids)11-17
  • 1.2.1.1 游离黄酮类(Free Flavonoids)11-15
  • 1.2.1.2 黄酮苷类(Flavonoid glycosides)15-17
  • 1.2.2 三萜类(Triterpenoids)17
  • 1.2.3 有机酸类(Organic acids)17-18
  • 1.2.4 其他18-19
  • 1.3 悬铃木属植物化学成分生理药理活性及其应用研究19-23
  • 1.3.1 抗肿瘤活性19-20
  • 1.3.2 抗HIV活性20
  • 1.3.3 抗氧化作用20-21
  • 1.3.4 解偶联作用21
  • 1.3.5 其他21-23
  • 第二章 二球悬铃木果毛的化学成分研究23-56
  • 2.1 分离实验部分23-26
  • 2.1.1 药材23
  • 2.1.2 仪器及化学试剂23-24
  • 2.1.3 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24-26
  • 2.2 化合物结构解析26-44
  • 2.2.1 化学成分及化合物结构26-29
  • 2.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29-44
  • 2.3 部分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44-56
  • 2.3.1 实验材料和方法44-47
  • 2.3.1.1 细胞株44
  • 2.3.1.2 主要试剂44-45
  • 2.3.1.3 主要仪器45
  • 2.3.1.4 实验步骤45
  • 2.3.1.5 实验结果讨论45-47
  • 2.3.2 细胞凋亡研究47-56
  • 2.3.2.1 试验步骤47
  • 2.3.2.2 结果分析47-56
  •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56-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4
  • 附录 部分化合物图谱和单晶数据64-75
  • 个人简介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中海;陈波;;藏药化学成分的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张颖;刘大勇;;多产地佛手化学成分比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1期

3 曾立;罗辉;李庚喜;朱琪;尹文清;;瑶药化学成分及其资源开发[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年05期

4 谢成章;荻、芦化学成分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1989年01期

5 周锦铭;卧龙饮用含硅矿泉水化学成分的成因[J];四川地质学报;1992年03期

6 潘福生,何树兰,陈守良;菰属系统与演化研究——全草化学成分[J];植物研究;1993年04期

7 周慈由;陈志刚;黄金龙;;海参水解方法和化学成分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8 桑吉;土旦卓玛;徐福春;;藏药大籽蒿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J];西藏科技;2012年12期

9 易艳波;盛家荣;李锦金;邹修文;;榕树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周维书;周维经;杨双富;;油松针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开发前景[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永庆;李丽;杨滨;黄璐琦;;防风化学成分研究[A];2002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2年

2 朱悦;丁安伟;;炮制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中药炮制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田晋;冯文娟;苏亚伦;吉腾飞;;万花木化学成分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谷硕;朱鹤;陈小姝;赵楠;王琦;;灰绒泡菌化学成分初探[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侯蕾;吕秀香;黄文华;余竞光;郭宝林;;中药益智的化学成分研究[A];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周次利;吴焕淦;马晓們;王金海;赵天平;谭琳蓥;;艾化学成分生物学作用及安全性探讨[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7 陈广通;高慧媛;郑健;吴斌;吴立军;;留兰香化学成分的研究(Ⅱ)[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顾雅君;王瑛;李宾;;猪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用配方[A];2013首届全国猪苓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邵红霞;杨九艳;;列当化学成分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龚敏;苏奎;杨先会;符文英;邓世明;;诺丽鲜果与诺丽发酵汁化学成分研究[A];海南省药学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卫芹;“二手香”危害令人忧[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2 裴妙荣;方剂化学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张贵君;对我国中药研究定位的思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产业处处长 周立东;人参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N];长白山日报;2012年

5 邢远翔;专家指出:中药现代化要抓源头[N];农民日报;2002年

6 ;吃苦药配甜食 药效尽失[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秦德英;药物怎样防“中暑”[N];医药经济报;2008年

8 记者董映璧;俄研制出新型环保消防材料[N];科技日报;2002年

9 张峰;黑龙江测定六味地黄丸化学成分[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简 翁;给婴幼儿喂药有讲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经权;瑶药粘手风化学成分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2 王茹萍;两种西沙海绵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2年

3 刘涛;伞形科两种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曾俊芬;肉桂皮及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时东方;药用植物白鲜皮和罗汉果主要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赵英永;中药猪苓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刘明韬;瑶山润楠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8 宋晓凯;观光木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9 郑群雄;三种菊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花蕾;四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茜;烟草遗传图谱构建与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的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5年

2 徐胜平;云南朝鲜蓟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胡明;植物凬草乙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4 白瑞;隆纹黑蛋巢菌化学成分及神经营养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曲刚;川芎的化学成分及保肝活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6 董乐乐;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魏国清;绒毛山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倪再辉;民族药芒萁的化学成分研究[D];贵阳医学院;2015年

9 乐世俊;红花化学成分研究与活性评价[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张瑶;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49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49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f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