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油品中中性氮化物的吸附脱除

发布时间:2017-07-19 15:21

  本文关键词:油品中中性氮化物的吸附脱除


  更多相关文章: 炭基材料 吸附脱氮 表面改性 吸附机理


【摘要】:中国的迅猛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对石油的需求量逐步增大但油品加工工艺不够精湛,导致燃烧后会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硫和氮氧化物而威胁到生态平衡。世界各国对油品质量严格要求,但传统的加氢脱氮和加氢脱硫不能满足要求,并且需要大量的氢气,高温高压,有效的催化剂,从而成本非常大并且脱硫脱氮效率偏低。此外,油品中的中性氮化物严重阻碍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所以许多科研人员专注于清洁油品的工作中,对于常见的脱氮方法有吸附脱氮、氧化脱氮、萃取脱氮、生物降解等,其中吸附脱氮是研究中最有效的脱氮方法,因为其工艺简单有效,成本低并且环保等优点。目前文献中提及到的吸附剂种类很多,根据研究表明炭基材料对油品的吸附性能比较好,因为其表面易于氧化而引进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含氧官能团与氮化物有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含氧官能团的增加,氧化活性炭对吲哚的吸附容量增大,其影响大于物理性质,样品通过不同温度梯度热处理后吸附氮化物,结果表明羧基和酚羟基对吲哚吸附比较有利。由于氧化活性炭所含的含氧官能团种类繁多以及物理性质也影响吸附结果,不易讨论吸附机理。随后选择氧化石墨为吸附剂以及基体,因为其含氧量大于氧化活性炭并且含氧官能团种类比较单一,通过热处理进一步清晰的探讨含氧官能团对吸附的影响,但是其对中性氮化物的吸附容量低并且选择性不好。可能是由于其亲水性、分散性及其层间距太小而引起。采用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氧化石墨从而解决上述问题,实验表明增大氧化石墨的层间距使得层间的含氧官能团得以最大化利用,从而提高了吸附量也突出了吸附选择性。由于吲哚和咔唑属于中性氮化物,所以没有明显的酸碱反应,再者氧化石墨基体可以忽略物理吸附,推测吸附机理可能是通过与含氧官能团发生了氢键作用。此外吸附剂来源广泛,容易改性并且容易再生,有可能被用于商业化生产和工业除氮工艺中。
【关键词】:炭基材料 吸附脱氮 表面改性 吸附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24;O64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20
  • 1.1 油品中含氮化合物脱除的必要性10-16
  • 1.1.1 含氮化合物在油品中的分布及含量10-14
  • 1.1.2 油品中含氮化合物的危害14-16
  • 1.2 国内外脱氮方法16-20
  • 1.2.1 加氢脱氮方法16-18
  • 1.2.2 非加氢脱氮方法18-20
  • 第二章 氧化活性炭吸附中性氮化物20-39
  • 2.1 实验部分20-23
  • 2.1.1 实验试剂及其设备20-21
  • 2.1.2 吸附剂的制备21-22
  • 2.1.3 吸附实验22-23
  • 2.1.4 吸附剂的表征23
  • 2.2 结果与分析23-37
  • 2.2.1 物理性质分析(ASAP)23-26
  • 2.2.2 元素分析(EA)26-27
  • 2.2.3 程序升温脱附-质谱联用-质谱联用(TPD-MS)27-30
  • 2.2.4 吸附实验30-37
  • 2.3 小结37-39
  • 第三章 氧化石墨及其热处理样品对中性氮化物的吸附39-55
  • 3.1 实验部分40-44
  • 3.1.1 实验试剂及其设备40-41
  • 3.1.2 吸附剂的制备41-42
  • 3.1.3 吸附实验42-43
  • 3.1.4 吸附剂的表征43-44
  • 3.2 表征数据分析44-50
  • 3.2.1 元素分析以及X-光电子能谱衍射原子比分析44-45
  • 3.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45-46
  • 3.2.3 X-光电子能谱衍射分析46-48
  • 3.2.4 热重分析48-50
  • 3.3 吸附实验50-53
  • 3.3.1 单一溶质静态吸附50-52
  • 3.3.2 多溶质静态吸附52-53
  • 3.4 小结53-55
  • 第四章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的氧化石墨对氮化物的吸附55-77
  • 4.1 实验部分57-60
  • 4.1.1 实验试剂及其设备57-58
  • 4.1.2 吸附剂的制备58
  • 4.1.3 吸附实验58-59
  • 4.1.4 吸附剂的表征59-60
  • 4.2 表征数据分析60-65
  • 4.2.1 元素分析60-61
  • 4.2.2 FTIR图谱分析61-62
  • 4.2.3 化学分析仪分析62-63
  • 4.2.4 XRD图谱63-64
  • 4.2.5 XPS图谱64-65
  • 4.3 吸附实验部分65-71
  • 4.3.1 CTAB摩尔浓度与接入量的关系65
  • 4.3.2 单点吸附对比65-67
  • 4.3.3 时间对吸附的影响67-68
  • 4.3.4 吸附等温线68-71
  • 4.3.5 吸附剂的再生71
  • 4.4 不同吸附剂在真实油中的吸附71-75
  • 4.5 小结75-77
  • 第五章 结论77-80
  • 参考文献80-87
  • 致谢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梅;武常勇;;浅谈油品质量管理[J];科技资讯;2012年16期

2 牟雪江;;油品升级跟跑还是跨越?![J];中国石油企业;2013年05期

3 唐为民;文昌贵;;国内外油品储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1986年06期

4 季运德;候雨晨;;浅论汽车油品检测技术及应用[J];新疆有色金属;1990年01期

5 吴志横;服务当作油品卖[J];中国石化;2000年12期

6 陈立民,秦建,刘壮;从油品发展趋势看兖矿集团公司的油脂管理[J];煤矿开采;2002年03期

7 王海燕;油品质量检验中的几个误区[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5年02期

8 詹军;;油品质量检验工作中应注意的十个问题[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6年02期

9 朱银在;陈子建;;石化企业油品质量升级氮气的平衡与优化[J];通用机械;2009年01期

10 莫小燕;;浅淡影响油品密度测定的因素[J];知识经济;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沙莎等;;中国油品升级化进程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2 梁成龙;;企业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杨帆;贺蓬;;F-C回路在武汉石化油品质量升级二期的应用[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第五届“智能电网”暨“电机能效提升”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伟 罗良才;把住油品质量这道关[N];中国石油报;2001年

2 整理 记者 夏保强;加速油品升级 切断雾霾“祸源”[N];经济参考报;2013年

3 记者 陈其珏;雾霾肆虐激化油品质量争议 机构称油品升级阻力重重[N];上海证券报;2013年

4 记者 安蓓 朱诸;雾霾天气频发倒逼油品质量升级[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5 记者 杨毅沉;雾霾天“油品门”发酵,油品升级谁来买单[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6 余丰慧;油品升级成本不应由消费者买单[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7 张海英;别曲解油品升级的确价原则[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8 记者 安蓓 朱诸;油品质量升级,,“买单”谁说了算[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9 安蓓 朱诸;油品质量升级的“单”该怎么买[N];中国质量报;2013年

10 南方日报记者 龙金光;广东为何不推行欧五标准油品[N];南方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屈冬;油品中中性氮化物的吸附脱除[D];苏州大学;2016年

2 李响;油品调和优化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余兴;炼油厂低温热替代高品质蒸汽加热的技术经济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雪梅;大连港油品码头装卸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殿虎;陕西胜隆新能源油品检验站规划设计[D];长安大学;2010年

6 葛传花;武汉石化油品调和对改进油品质量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7 孔馨雨;基于FPS2800B12C4的油品多参量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8 张高飞;多金属氧酸盐催化油品深度脱硫的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王西玉;燃料油非临氢脱氮及脱色精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3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63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c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