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界面上的自组装
本文关键词: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界面上的自组装
更多相关文章: 液腋界面 气/液界面 两亲性嵌段聚合物 自组装 吸附 相转移 乌佐效应 乳液 纳米粒子 复合薄膜 催化
【摘要】: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由相互分离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亲水和疏水嵌段组成,在液/液界面上表现出了丰富的自组装行为。我们曾利用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液/液界面上的吸附和自组装制备了多种嵌有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复合薄膜,这些复合薄膜具有各种各样的形貌和结构。为了提高复合薄膜的稳定性,本研究首先探讨了两亲聚合物聚异戊二烯-嵌-聚(2-乙烯基吡啶)(PI-b-P2VP)经S2Cl2交联后在液/液界面上的吸附和自组装行为,并得到了不含无机组分的多孔状纯聚合物薄膜。我们还发展了一种新的界面组装方法,即用聚合物的DMF/CHCl3混合溶液代替其纯氯仿溶液,在气/液界面上得到了层状的聚丁二烯-嵌-聚(4-乙烯基吡啶)(PB-b-P4VP)/Au复合薄膜、层状的聚(2-乙烯基吡啶)-嵌-聚苯乙烯-嵌-聚(2-乙烯基吡啶)(P2VP-b-PS-b-P2VP)/Au复合薄膜及泡沫状的聚(4-乙烯基吡啶)-嵌-聚苯乙烯-嵌-聚(4-乙烯基吡啶)(P4VP-b-PS-b-P4VP)/Au复合薄膜。该方法涉及到相转移、自组装及Gibbs吸附等过程,是一种在气/液界面上制备复合材料的简单易行的新方法。1.液/液界面上形成的多孔状聚合物复合薄膜选用聚合物PI-b-P2VP,分别用三种方法制备了嵌有金属纳米粒子的复合薄膜。方法1:PI-b-P2VP的氯仿溶液作为下相,HAuCl4或AgNO3水溶液作为上相,在液/液界面得到了复合薄膜。方法2:用S2Cl2交联后的PI-b-P2VP的氯仿溶液作为下相,纯水作为上相,在液/液界面上得到了多孔状纯聚合物薄膜。将沉积在固体基片上的多孔薄膜浸在HAuCl4或AgNO3水溶液中,并在KBH4水溶液中进一步还原吸附在薄膜中的金属离子,得到了含有Au或Ag纳米粒子的复合薄膜。方法3:用S2Cl2交联后的PI-b-P2VP有机溶液作为下相,无机金属离子的水溶液作为上相,在液/液界面上得到了复合薄膜。用水溶液中KBH4还原4-]NP作为模型反应研究了用前两种方法制得的复合薄膜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用方法1制备的复合薄膜中的金属纳米粒子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发生了融合,从而使薄膜催化性能不稳定;用方法2制备的复合薄膜则表现出了稳定的催化性能。另外,得到的纯聚合物多孔状薄膜可被用来吸附其它物质,可用来制备多种功能性的复合薄膜。2.气/液界面上形成的具有多层结构的复合薄膜以聚合物PB-b-P4VP的DMF/CHCl3混合溶液为下相,以HAuCl4水溶液为上相,在气/液界面上得到了多层结构的PB-b-P4VP/Au复合薄膜。由于DMF是PB嵌段的不良溶剂,一些PB-b-P4VP分子在混合有机溶液中自我组织成盘状胶束。当液腋界面形成以后,由于DMF和水是互溶的,下相中的DMF携带着PB-b-P4VP分子和盘状胶束迁移到上相水溶液中形成水包油型的乳液。这是由乌佐效应引起的自发乳化过程。由于DMF和水之间的互溶性,乳液液滴并不稳定。DMF向水中扩散,使聚合物分子进一步组装形成了大的片状结构。这些片状结构依次吸附在气/液界面上,形成了具有多层结构的薄膜。在组装过程中,AuCl4-与聚合物中的P4VP嵌段相互作用并被DMF还原成Au纳米粒子而嵌在薄膜中。这种复合薄膜由于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在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了独特的催化性能。3.气/液界面上形成的具有多层结构及泡沫结构的复合薄膜分别以P2VP-b-PS-b-P2VP和P4VP-b-PS-b-P4VP的DMF/CHCl3混合溶液为下相,HAuCl4水溶液为上相,在气/液界面上得到了具有多层结构的P2VP-b-PS-b-P2VP/Au复合薄膜及泡沫状的P4VP-b-PS-b-P4VP/Au复合薄膜。由于乌佐效应,DMF携带着聚合物分子通过液/液界面发生了相转移而形成水包油型的乳液,并分别在上相中进一步组装形成了由P2VP-b-PS-b-P2VP构成的盘状或片状聚集体及P4VP-b-PS-b-P4VP构成的微胶囊。这些聚集体和微胶囊分别吸附在气/液界面上,进一步组装形成了层状或泡沫状薄膜。在组装过程中,AuCl4-与聚合物相互作用并被DMF还原成Au纳米粒子而嵌在薄膜中。有趣的是,两种聚合物分子由于结构的微小不同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自组装行为,所形成的具有不同结构的两种复合薄膜在催化反应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性能。
【关键词】:液腋界面 气/液界面 两亲性嵌段聚合物 自组装 吸附 相转移 乌佐效应 乳液 纳米粒子 复合薄膜 催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1.3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5
- 第一章 前言15-35
- 1.1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16-20
- 1.2.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16-18
- 1.2.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薄膜中的自组装18-19
- 1.2.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气/液界面上的自组装19-20
- 1.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简介20-23
- 1.3.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定义20
- 1.3.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0-23
- 1.3.2.1 溶胶-凝胶法20
- 1.3.2.2 共混法20-21
- 1.3.2.3 原位聚合法21-22
- 1.3.2.4 插层复合法22
- 1.3.2.5 自组装膜技术22-23
- 1.4 液/液界面上制备两亲嵌段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23-25
- 1.4.1 互不相溶的两相形成的液/液界面上的吸附和自组装23-24
- 1.4.2 乳液液滴诱导的液/液界面上的吸附和自组装24-25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25-27
- 参考文献27-35
- 第二章 液/液界面上形成的多孔状聚合物复合薄膜35-55
- 2.1 引言35-36
- 2.2 实验部分36-39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36-37
- 2.2.2 样品制备及表征37-38
- 2.2.2.1 溶液的配制37
- 2.2.2.2 薄膜的制备及表征37-38
- 2.2.3 催化反应38-39
- 2.3 结果与讨论39-51
- 2.3.1 形貌分析39-44
- 2.3.2 形成机理44-46
- 2.3.3 成分分析46-47
- 2.3.4 催化性能47-51
- 2.4 小结51-52
- 参考文献52-55
- 第三章 气/液界面上形成的具有多层结构的复合薄膜——一种新的组装方法的研究55-68
- 3.1 引言55
- 3.2 实验部分55-57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55-56
- 3.2.2 样品的制备及表征56-57
- 3.2.2.1 溶液的配制56
- 3.2.2.2 薄膜的制备及表征56-57
- 3.2.3 催化反应57
- 3.3 结果与讨论57-64
- 3.3.1 形貌分析57-59
- 3.3.2 形成机理59-62
- 3.3.3 成分分析62-63
- 3.3.4 催化性能63-64
- 3.4 小结64-65
- 参考文献65-68
- 第四章 气腋界面上形成的具有多层结构及泡沫结构的复合薄膜——分子结构对组装过程和薄膜形貌的影响68-85
- 4.1 引言68-69
- 4.2 实验部分69-71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69
- 4.2.2 样品制备及表征69-70
- 4.2.2.1 溶液的配制69-70
- 4.2.2.2 薄膜的制备及表征70
- 4.2.3 催化反应70-71
- 4.3 结果与讨论71-79
- 4.3.1 形貌分析71-73
- 4.3.2 形成机理73-76
- 4.3.3 成分分析76-77
- 4.3.4 催化性能77-79
- 4.4 小结79-80
- 参考文献80-85
- 第五章 结论85-86
- 致谢86-87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87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学术会议87-88
- 附件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石敏;周国庆;左如忠;许育东;苏海林;伍光;于桂洋;于涛;;2-2型磁电复合薄膜材料研究现状[J];金属功能材料;2010年06期
2 ;复合薄膜试制小结[J];塑料;1975年01期
3 胡嘉鹏;耐高压杀菌的复合薄膜袋装食品的生产和标准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1978年05期
4 李淑兰;;对843复合薄膜的剖析[J];防腐与包装;1986年01期
5 曹庸;;多层交叉复合薄膜[J];金山油化纤;1987年03期
6 陶宏;;一种新型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J];金山油化纤;1989年03期
7 石敏;顾仓;许育东;王雷;苏海林;王云龙;齐三;袁琳;;无铅多铁性复合薄膜材料的研究[J];材料导报;2013年23期
8 龚朝阳;罗学涛;张颖;程璇;张莹;;复合薄膜研究的进展[J];真空;2006年05期
9 陈莹莹;张溪文;郭玉;韩高荣;;SiC_xO_y/SnO_2:F/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10 董松涛;喻利花;董师润;许俊华;;磁控共溅射制备锆-硅-氮复合薄膜的显微组织与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学文;;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晶点解析[A];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研讨推广会暨塑料包装委员会第六届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密永娟;欧军飞;杨生荣;王金清;;聚多巴胺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晓光;刘愉快;姚一平;;BiFeO3/La5/8Ca3/8MnO3复合薄膜的巨磁介电效应及高低电阻态转换行为[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赵巍;贾震;鄂磊;雅菁;刘志锋;;浸渍提拉法合成钛酸铋/二氧化钛复合薄膜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5 王昊;陈双俊;张军;许仲梓;;LDPE/POE/SmBO_3复合薄膜材料表面蚀刻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朱军;杨明成;陈海军;刘克波;赵惠东;张传国;;γ—射线辐射对尼龙6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高雅;南策文;;铁磁性薄膜的制备和磁电复合薄膜电控磁性能探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赵云峰;高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复合薄膜的超声波焊接[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李广;殷景华;刘晓旭;冯宇;田付强;雷清泉;;组分对PI/AlN纳米复合薄膜微结构与介电性能影响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朱军;杨明成;陈海军;刘克波;赵惠东;;尼龙6复合薄膜的研制及其辐射改性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昌杰;聚乙烯醇在复合薄膜中的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5年
2 张文英;我国多层共挤设备亟待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林其水;常用软包材的特性和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7年
4 赵世亮;复合薄膜的曲率与材料的热收缩率差异[N];中国包装报;2011年
5 高学文;多层共挤复合薄膜的应用及发展趋势[N];中国包装报;2002年
6 记者 郭新秋、刘文波;多层共挤复合薄膜在大连诞生[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7 成远发;复合薄膜的固化管理[N];中国包装报;2007年
8 单仁;复合薄膜基材的品种及性能[N];中国建材报;2006年
9 杨林;新型陶瓷复合薄膜研制出[N];广东建设报;2009年
10 杨;复合软包装基材的特性、应用及其开发[N];中国包装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春林;电沉积法制备硫族半导体复合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2 豆义波;层层组装构筑水滑石基复合薄膜:组装驱动力调控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孟祥钦;PZT基双层压电复合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唐振华;多重铁性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磁—力—电耦合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5 朱朋;基于含能复合薄膜的非线性电爆换能元[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6 时志权;导电聚合物/聚四氟乙烯复合薄膜的制备与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张明玉;离子交换法制备聚酰亚胺/氧化铝复合薄膜及电晕老化机理[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8 任粒;聚合物基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介电和磁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9 付立顺;基于金银纳米粒子取向的高分子复合薄膜的压力敏感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李闽;导电聚吡咯及其复合薄膜材料新法电聚合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栋;NaYF_4:Yb~(3+),Tm~(3+)/Ag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时春华;软模板法制备中空二氧化硅及其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湖钧;L1_0-FePt/B2-FeRh双层复合薄膜的结构和磁性[D];西南大学;2015年
4 司e,
本文编号:579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7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