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响应型淀粉基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还原响应型淀粉基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合物胶束 淀粉 二硒键 还原响应性 稳定性 主动靶向性
【摘要】:聚合物胶束逐渐发展成一种重要的纳米药物载体,它可以增溶,稳定疏水性药物和增强药物的生物利用率,从而进行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药物传递。然而,传统聚合物胶束通过扩散控制机理释放药物,通常会经历较长的时间,导致释药过于缓慢和不彻底,限制了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与传统的胶束体系相比,智能纳米胶束已经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兴趣。它们可以更好的稳定药物在其内部,而在某些特定的外部刺激(pH、氧化还原、葡萄糖、酶等)触发下释放出药物。目前,二硒键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双重氧化/还原响应性的连接键。二硒键的键能比二硫键的键能低,使其更容易在还原环境下发生断裂。淀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是药物传递系统中的重要候选者。基于以上考虑,本学位论文使用可溶性淀粉和3,3'-二硒代二丙酸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系列两亲性的淀粉基聚合物胶束,并研究了其作为药物载体的性质。本学位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引入二硒键,使单甲醚聚乙二醇(mPEG)接枝到可溶性淀粉(St)的主链上,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两亲性聚合物(mPEG-SeSe-St)。当mPEG-SeSe-St聚合物的浓度大于0.049 mg/mL(CMC)时,可以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球形的胶束(136nm)。mPEG-SeSe-St胶束具有优良的双重氧化/还原敏感性,在H2O2(0.1%(v/v))或GSH(1 mM)刺激下,胶束的粒径和结构会发生相应地变化。体外释药结果表明,在10 mM GSH下22 h后,只有45%的DOX从mPEG-SS-St载药胶束中释放出来,而在相同的时间和条件下,mPEG-SeSe-St载药胶束中的DOX释放速度更快且总量高达70%。这些实验结果再加上细胞内释药行为的研究和MTT细胞毒性的考察,证实了mPEG-SeSe-St胶束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2.使用3,3'-二硒代二丙酸(DSeDPA)作为交联剂,使其交联到聚乙二醇改性后的淀粉(mPEG-St)的内核上,得到了新型的二硒键核交联聚合物(mPEG-StSeSex)。此外,还分别选用了3,3'-二硫代二丙酸(DPA)和辛二酸为交联剂,合成了类似mPEG-St-SSx和mPEG-St-CCx聚合物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当聚合物的浓度大于CMC时,所有核交联的聚合物都可以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胶束(120~160 nm)。对比于mPEG-St未交联胶束,核交联胶束无论在生理环境下还是在极端稀释环境下的稳定性都大大增强。还原响应性的研究显示,在1 mM DTT刺激下,mPEG-St-SeSex胶束比mPEG-St-SSx胶束更加敏感。体外释药结果表明,对比于mPEG-St-SSx(60%)和mPEG-St-CCx(20%)载药胶束,在相同还原环境(10 mM GSH)和时间(120 h)下,mPEG-St-SeSex载药胶束中的DOX释放速度更快且总量更多(85%)。CLSM结果表明,mPEG-St-SeSex载药胶束显示出了更高的抗肿瘤活性。MTT结果表明,mPEG-St-SeSex空白胶束显示出了更低的细胞毒性和更好的生物相容性。3.在mPEG-St-SeSex聚合物的基础上,将叶酸分子引入到淀粉的主链,得到了主动靶向性的、核交联聚合物(FA-St-SeSex)。FA-St-SeSex聚合物能够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球形胶束(155 nm)。在生理条件下,FA-St-SeSex胶束仍然保持了卓越的稳定性。在1 mM DTT刺激下,FA-St-SeSex胶束依然具备优良的还原响应性。CLSM结果显示,对比于mPEG-St-SeSex载药胶束,在MCF-7细胞中FA-StSeSex载药胶束有更好的细胞摄入率。MTT结果表明,FA-St-SeSex空白胶束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小的细胞毒性。FA-St-SeSex胶束具有卓越的细胞外稳定性、主动靶向性、敏感的还原响应性,以及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等众多优点,使其在药物载体领域表现出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聚合物胶束 淀粉 二硒键 还原响应性 稳定性 主动靶向性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6.12;TQ460.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30
- 1.1 前言11-12
- 1.2 天然多糖基聚合物胶束的研究进展12-15
- 1.2.1 壳聚糖基聚合物胶束13
- 1.2.2 纤维素基聚合物胶束13-14
- 1.2.3 淀粉基聚合物胶束14-15
- 1.3 刺激响应型淀粉基聚合物胶束的研究进展15-19
- 1.3.1 温度响应型淀粉基聚合物胶束16-17
- 1.3.2 pH响应型淀粉基聚合物胶束17-18
- 1.3.3 还原响应型淀粉基聚合物胶束18-19
- 1.4 基于二硒键的聚合物的研究进展19-22
- 1.4.1 基于二硒键的嵌段型聚合物20
- 1.4.2 基于二硒键的接枝型聚合物20-21
- 1.4.3 基于二硒键的超支化型聚合物21-22
- 1.5 本学位论文选题指导思想22-24
- 参考文献24-30
- 第二章 双重氧化/还原触发的、壳可脱落的淀粉基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30-49
- 2.1 前言30-31
- 2.2 实验部分31-35
- 2.2.1 原料31
- 2.2.2 仪器设备31-32
- 2.2.3 mPEG-SeSe聚合物的合成32
- 2.2.4 mPEG-SeSe-St聚合物的合成32
- 2.2.5 mPEG-SeSe-St聚合物的表征32
- 2.2.6 mPEG-SeSe-St胶束的制备32-33
- 2.2.7 mPEG-SeSe-St胶束的CMC值的测定33
- 2.2.8 mPEG-SeSe-St胶束的粒径和形貌表征33
- 2.2.9 mPEG-SeSe-St胶束在氧化/还原环境下降解行为的研究33
- 2.2.10 载药胶束的制备33-34
- 2.2.11 载药胶束在还原环境下体外释药行为的研究34
- 2.2.12 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34
- 2.2.13 mPEG-SeSe-St载药胶束在细胞内释药行为的研究34-35
- 2.3 结果与讨论35-44
- 2.3.1 mPEG-SeSe-St的结构分析35-37
- 2.3.2 mPEG-SeSe-St胶束的自组装行为37-38
- 2.3.3 mPEG-SeSe-St胶束的表征及其双重氧化/还原响应性38-40
- 2.3.4 胶束的载药和体外释药行为40-41
- 2.3.5 体外细胞毒性41-42
- 2.3.6 mPEG-SeSe-St载药胶束在细胞内的药物释放42-44
- 2.4 本章小结44-45
- 参考文献45-49
- 第三章 还原敏感型的、核交联的淀粉基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49-68
- 3.1 前言49-50
- 3.2 实验部分50-53
- 3.2.1 原料50-51
- 3.2.2 仪器设备51
- 3.2.3 mPEG-St聚合物的合成51
- 3.2.4 mPEG-St-SeSex聚合物的合成51
- 3.2.5 mPEG-St-SeSex聚合物的表征51-52
- 3.2.6 胶束的制备和表征52
- 3.2.7 胶束的稳定性52
- 3.2.8 胶束在还原环境下降解行为的研究52
- 3.2.9 载药胶束的制备52-53
- 3.2.10 载药胶束在还原环境下体外释药行为的研究53
- 3.2.11 载药胶束在细胞内释药行为的研究53
- 3.2.12 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53
- 3.3 结果与讨论53-63
- 3.3.1 mPEG-St-SeSex的结构分析53-55
- 3.3.2 交联对胶束CMC,Zeta电位和粒径的影响55-56
- 3.3.3 交联对胶束稳定性的影响56-58
- 3.3.4 胶束的还原响应性58-59
- 3.3.5 胶束的载药和体外释药行为59-60
- 3.3.6 载药胶束在细胞内的药物释放60-62
- 3.3.7 体外细胞毒性62-63
- 3.4 本章小结63-65
- 参考文献65-68
- 第四章 主动靶向型的、核交联的淀粉基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68-81
- 4.1 前言68-69
- 4.2 实验部分69-71
- 4.2.1 原料69
- 4.2.2 仪器设备69
- 4.2.3 mPEG-St-FA聚合物的合成69-70
- 4.2.4 FA-St-SeSex聚合物的合成70
- 4.2.5 FA-St-SeSex聚合物的结构表征70
- 4.2.6 FA-St-SeSex胶束的制备和表征70
- 4.2.7 FA-St-SeSex胶束的稳定性70
- 4.2.8 FA-St-SeSex胶束在还原环境下降解行为的研究70-71
- 4.2.9 FA-St-SeSex载药胶束的制备71
- 4.2.10 载药胶束的细胞摄取行为的研究71
- 4.2.11 FA-St-SeSex胶束的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71
- 4.3 结果与讨论71-77
- 4.3.1 FA-St-SeSex的结构分析71-73
- 4.3.2 FA-St-SeSex胶束的形貌和尺寸73-74
- 4.3.3 FA-St-SeSex胶束的还原响应性74
- 4.3.4 FA-St-SeSex胶束的稳定性74-75
- 4.3.5 载药胶束的细胞摄取行为75-76
- 4.3.6 FA-St-SeSex胶束的体外细胞毒性76-77
- 4.4 本章小结77-78
- 参考文献78-81
- 全文总结81-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83-84
- 致谢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钢;臧琛;李慧;张保献;;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年19期
2 李红霞;吴莉莉;宋佳;张业旺;;聚合物胶束在药物传输系统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13年13期
3 王艳萍;郝红;韦雄雄;樊安;张粉艳;;聚合物胶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3年06期
4 陈芳;李娟;;聚合物胶束载药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08期
5 余敬谋;吴家忠;王新石;金一;;核交联聚合物胶束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4年02期
6 左靖;杨明;李淼;杜丽娜;金义光;;吉西他滨脂质衍生物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和抗肿瘤活性[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年03期
7 徐晖,丁平田,王绍宁,邓意辉,郑俊民;聚合物胶束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10期
8 邓字宇;刘先昊;张蒙夏;唐圣松;;聚合物胶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年02期
9 潘丹;赵燕军;王征;;星形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年04期
10 张庭;周建平;姚静;;阿霉素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特性评价[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孝寅;;新型药物载体聚合物胶束在我国研究的现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2 肖玲;孙晓辉;陈华兵;朱艳红;徐辉碧;杨祥良;;聚合物胶束细胞摄取的膜融合机制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张建祥;颜美秋;邱利焱;金一;朱康杰;;基于两亲聚膦腈的聚合物胶束的合成及其初步体外评价[A];“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范孝寅;;新型药物载体聚合物胶束在我国研究的现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杨婷媛;张强;;以整合素为靶向的新型聚合物胶束联合给药系统的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王永中;李雅娟;张志文;沙先谊;方晓玲;;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制剂[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杨婷媛;张强;;以整合素为靶向的新型聚合物胶束联合给药系统的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8 敖丽娇;黄亮;粟武;;肝素-叶酸复合胶束用于MRI及双靶向药物运输[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9 聂淑瑜;章莉娟;;pH敏感聚合物胶束载药和释放行为的介观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10 李永文;夏和生;;双重响应聚合物胶束制备及高强度聚焦超声控制释放行为[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静;超顺磁性Fe_3O_4磁性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制备与磁靶向载药体系性能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2 王蓓蕾;葡萄糖响应性嵌段共聚物胶束及对胰岛素的控制释放[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璐;倍他环糊精修饰的载阿霉素聚合物胶的构建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何月英;羰基官能团化聚己内酯共聚物合成、表征及其体外释药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5 马颖颖;温度和pH敏感性可降解高分子胶束载药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穆朝峰;多烯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克服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0年
7 杜姣姣;基于几类生物大分子的绿色化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8 张燕;多功能性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9 王永中;紫杉醇嵌段共聚物胶束给药系统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影影;阿托伐他汀钙-mPEG-PLA聚合物胶束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聂淑瑜;自组装聚合物胶束药物递送系统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黄淑玲;β-环糊精两亲性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活体成像考察[D];广东药学院;2015年
4 常焕;香豆素基光敏感聚合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叶;游离17AAG与17AAG聚合物胶束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放射增敏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张峗;四乙酰化芍药苷聚合物胶束抗脑卒中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7 郭文平;基于主客体型的Fc-PAA-β-CD和Ad-PAA-β-CD聚合物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汪舒婷;D-甘露糖修饰聚合物胶束的靶向药物输送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9 李莹;D构型SP5多肽修饰的聚合物胶束抗肿瘤给药系统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董冬旗;pH敏感的负载紫杉醇多聚唾液酸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81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8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