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荧光法快速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29 03:17

  本文关键词:荧光法快速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荧光光谱法 氨基酸 络合比 反应机理 稳定常数


【摘要】:氨基酸是一类同时含有氨基和羧基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他是组成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是生物体的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作为一种生物体的必须的营养物质,氨基酸不仅用来合成蛋白质,它还是动物饲料和食品的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在临床医学上还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在一些化工产品中氨基酸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效成分。但是氨基酸也不是补充的越多越好,因为氨基酸和蛋白质无法在人体内长时间储存,所以过量的氨基酸会增加肝肾的负担,长时间的氨基酸过剩会引发糖尿病。因此建立一种有效的氨基酸的测定方法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目前比较成熟的氨基酸测定方法有化学法:凯氏定氮法和甲醛滴定法,光化学方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纸上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象色谱法及毛细管电泳色谱法,还有电化学分析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但是这些方法普遍存在测定过程繁琐,测定花费比较高和测定灵敏度低等问题。相对来说,荧光光谱法具有测定时间短、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和线性范围宽等优点,所以建立一种荧光光谱法来实现对氨基酸的定量测定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的内容:1:简述氨基酸的不同分类和在日常生活中用途,概括总结原始的氨基酸的测定方法原理和优缺点,介绍荧光光谱法测定氨基酸的基本原理。2:建立了几种荧光光谱法对实现对氨基酸的定量检测:(1)在B-R缓冲溶液中(pH=9.6)的环境中,钙黄绿素和Ni~(2+)发生络合反应,钙黄绿素发生荧光猝灭的现象,当再向该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甘氨酸后,体系的荧光强度随着加入的甘氨酸的量的增加而增加,且荧光强度的增加量和加入的甘氨酸的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基于这种发现,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荧光检测方法来检测甘氨酸的含量。(2)在pH为2.8的Clark-Lubs和CTMAB的环境中,荧光探针水扬基荧光酮可以和Cu~(2+)发生络合反应,致使荧光探针发生荧光猝灭,但是在加入一定量的甲硫氨酸后体系的荧光强度又开始增大,而且荧光强度的增加量和甲硫氨酸的加入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我们建立了一个用荧光法来测定甲硫氨酸方法。(3)在pH=10.8的Kolthoff的缓冲溶液中和CTMAB存在的条件下,荧光探针钙黄绿素可以和Cu~(2+)发生反应使钙黄绿素发生荧光猝灭,但是在加入一定量浓度的脯氨酸以后,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体系的荧光值,可以发现在加入一定量的脯氨酸后体系的荧光强度明显的增大,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荧光强度的增大量和加入的脯氨酸的量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种荧光光谱法来测定脯氨酸的含量。3:运用等摩尔连续变换分光光度法,探究了荧光探针和金属离子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测定了生成物的络合比和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关键词】:荧光光谱法 氨基酸 络合比 反应机理 稳定常数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氨基酸的类型和分析意义11-12
  • 1.1.1 氨基酸的类型11-12
  • 1.1.2 氨基酸的功效和分析意义12
  • 1.2 氨基酸的检测分析技术12-18
  • 1.2.1 氨基酸的净化分离技术13-16
  • 1.2.2 现阶段氨基酸测定技术16-18
  • 1.3 荧光光谱法18-19
  • 1.4 论文的设想和主要研究内容19-21
  • 第二章 复合荧光探针Ni~(2+)—钙黄绿素和甘氨酸相互作用的研究21-35
  • 2.1 引言21-22
  • 2.2 试验22-23
  • 2.2.1 试剂和仪器22
  • 2.2.2 试验方法22
  • 2.2.3 样品的制备22-23
  • 2.3 方法和讨论23-32
  • 2.3.1 荧光图谱23
  • 2.3.2 反应体系选择及反应条件优化23-28
  • 2.3.3 工作曲线及精密度的测定28-29
  • 2.3.4 共存物质的影响29-30
  • 2.3.5 Ni~(2+)和钙黄绿素的络合比及其荧光猝灭机理的探讨30-31
  • 2.3.6 甘氨酸和Ni~(2+)的络合比的测定31
  • 2.3.7 机理研究31-32
  • 2.4 应用32-33
  • 2.4.1 样品的测定32-33
  • 2.4.2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33
  • 2.5 结论33-35
  • 第三章 运用复合荧光探针Cu~(2+)—水扬基荧光酮检测甲硫氨酸含量及其机理研究35-49
  • 3.1 前言35-36
  • 3.2 实验36-37
  • 3.2.1 仪器与试剂36
  • 3.2.2 实验方法36-37
  • 3.2.3 样品的制备37
  • 3.3 实验结果37-47
  • 3.3.1 紫外图谱37-38
  • 3.3.2 荧光图谱38-39
  • 3.3.3 实验条件的选择和优化39-43
  • 3.3.4 标准工作曲线43
  • 3.3.5 共存物质的影响43-44
  • 3.3.6 Cu~(2+)和水扬基荧光酮的络合比以及络合物Cu~(2+)-水扬基荧光酮的稳定常数44-45
  • 3.3.7 Cu~(2+)和甲硫氨酸的络合比以及络合物Cu~(2+)-甲硫氨酸的稳定常数45-46
  • 3.3.8 反应机理研究46-47
  • 3.4 应用47-48
  • 3.4.1 样品测定47
  • 3.4.2 加标回收率测定47-48
  • 3.5 结论48-49
  • 第四章 荧光法快速测定脯氨酸的含量49-61
  • 4.1 前言49-50
  • 4.2 试验50-51
  • 4.2.1 仪器与试剂50
  • 4.2.2 试验方法50
  • 4.2.3 样品溶液的制备50-51
  • 4.3 试验结果51-59
  • 4.3.1 荧光图谱51
  • 4.3.2 反应体系选择和反应条件优化51-56
  • 4.3.3 标准工作曲线56-57
  • 4.3.4 共存物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57-58
  • 4.3.5 钙黄绿素和Cu~(2+)之间的络合比58
  • 4.3.6 反应机理58-59
  • 4.4 应用59-60
  • 4.4.1 样品的测定59-60
  • 4.4.2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60
  • 4.5 结论60-61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1-65
  • 参考文献65-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5-77
  • 致谢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声兰;陈朝银;;食物蛋白质营养质量化学评分法的改进之二——用全氨基酸或理论纯蛋白计算氨基酸分及化学生物价[J];云南工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2 袁旭;赵永焕;;对几种食物混合后蛋白质的氨基酸分的质疑[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刘宇红;;氨基酸分离提纯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5期

4 曲建翘,姚雅琳;环境除臭:永久的课题[J];健康大视野;1998年02期

5 徐积恩;;氨基酸工业生产现况[J];江苏食品与发酵;1984年03期

6 唐桂芬,兰尊海,彭爱娟;用非氨基酸专用柱分离17种氨基酸的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7 刘艳梅,周美华;氨基酸的分离与提纯[J];浙江化工;2004年07期

8 刘秀萍;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氨基酸[J];晋中师专学报;1989年02期

9 李永春,荣晓花;L-氨基酸生产的新技术——酶法拆分[J];山东食品科技;2004年06期

10 曹宁军,伦世仪;制备性配位交换树脂的合成[J];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建伟;;氨基酸伪肽化合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甄玉国;马宁;卢德勋;;反刍动物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A];2000’动物营养研究进展——全国畜禽饲养标准学术讨论会暨营养研究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高考生需不需要注射氨基酸?[N];科技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蔡玉冰;氨基酸也存在木桶效应[N];广东科技报;2012年

3 石军;全球氨基酸市场年均增长6.8%[N];医药经济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吴桂霞 通讯员 黄林幸 张顺;疯狂的“高三吊瓶班”[N];广东科技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国胜;蛋白质结构类与功能预测及物种亲缘分析问题的非线性方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进洲;荧光法快速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及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娜;贝类中氨基酸、脂肪酸和重金属的含量分析及其产品质量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李牧;新型D-aminoacylase生产菌的分离及分类学鉴定[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4 尤晓蒙;饲料中氨基酸的HPLC检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87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87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e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