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共轭稠环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本文关键词:新型共轭稠环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摘要】:自从单层石墨烯被发现以来,其优异的特性使其成为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纳米石墨烯稠环芳烃化合物(PAHs)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开发具有优异光学和电学性能的新型有机共轭稠环芳烃材料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颖的有机共轭稠环芳烃材料,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基于三并茚的PAHs分子,以烷基化的三并茚为核,利用微波辅助的Suzuki耦联成功将萘基团耦联到三并茚核上,并用三氯化铁/硝基甲烷氧化体系进行脱氢环化,得到一系列逐步脱氢的产物。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通过溶液加工的方式可以研究其自组装形态。逐步的稠环过程有效的降低了材料的带隙,改善了电学性能。通过对这一系列稠环结构的表征测试研究了逐步环化对分子结构和性能方面的影响。(2)设计并合成了基于三并咔唑的PAHs分子:以烷基化的三并咔唑为核,利用微波辅助的Suzuki耦联成功将萘基团耦联到三并咔唑,并用三氯化铁/硝基甲烷氧化体系进行脱氢环化,得到一系列逐步脱氢的产物。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逐步的稠环过程有效的降低了材料的带隙,改善了电学性能。通过对这一系列稠环结构的表征测试研究了逐步环化对分子结构和性能方面的影响。(3)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基于平面杂芘结构的聚合物。它们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通过不同单体共聚的调节,将其吸收光谱从500 nm调节到750 nrn,显示其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潜力。
【关键词】:稠环芳烃 三并茚 三并咔唑 杂芘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5.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28
- 1.1 引言8-9
- 1.2 稠环芳烃化合物的种类及合成方法9-28
- 1.2.1 新型稠环芳烃的合成方法及分子结构9-14
- 1.2.2 内嵌七元,八元环的PAH分子14-20
- 1.2.3 杂原子掺杂PAH分子20-28
- 第二章 基于三并茚的稠环芳烃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28-50
- 2.1 引言28
- 2.2 设计思路28-29
- 2.3 合成部分29-34
- 2.3.1 试剂及主要来源29
- 2.3.2 综合表征与仪器29-30
- 2.3.3 合成路线及实验过程30-34
- 2.4 结果与讨论实验部分34-49
- 2.4.1 TrNaCl及其衍生物TrNaC2, TrNaCS和TrNaC4的合成与结构表征34-41
- 2.4.2 TrNa和TrNaCl的热为学性质41-42
- 2.4.3 稠环体系及前驱体TrNa的光物理性质42-44
- 2.4.4 TrNa及其稠环体系的电化学性质及理论计算研究44-46
- 2.4.5 TrNa及TrNaCl的自组装性能46-49
- 2.5 本章小结49-50
- 第三章 基于三并咔唑稠环芳烃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表征50-65
- 3.1 引言50
- 3.2 设计思路50
- 3.3 实验部分50-53
- 3.3.1 试剂及主要来源50-51
- 3.3.2 综合表征与仪器51
- 3.3.3 合成路线及实验过程51-53
- 3.4 结果与讨论实验部分53-64
- 3.4.1 TATNa稠环体系的合成与结构表征53-60
- 3.4.2 TATNa稠环体系及前驱体的光物理性质60-62
- 3.4.3 TATNa及其稠环体系的电化学性质及理论计算研究62-64
- 3.4.4 TATNa及其稠环体系的粉末XRD表征测试64
- 3.5 本章小结64-65
- 第四章 基于杂环内酰胺单体分子的合成及表征65-73
- 4.1 引言65
- 4.2 设计思路65
- 4.3 实验部分65-67
- 4.3.1 试剂及主要来源65-66
- 4.3.2 综合表征与仪器66
- 4.3.3 PHPy合成路线及实验过程66-67
- 4.4 结果与讨论实验部分67-72
- 4.4.1 杂芘结构的合成及结构表征67-69
- 4.4.2 基于杂芘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69
- 4.4.3 基于杂芘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理论计算研究69-71
- 4.4.4 基于杂芘的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质71-72
- 4.4.5 基于杂芘的聚合物的XRD表征测试72
- 4.5 本章小结72-73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9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及专利79-80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80-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松寿;唐新硕;;芳烃化合物的选择性分子间引力[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3期
2 ;文摘[J];石油沥青;1993年04期
3 王新红,洪丽娟,张祖麟,洪华生;环境中有机含硫芳烃化合物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1999年04期
4 贺光秀;张枝焕;彭旭阳;朱雷;卢另;;北京地区表层土壤中含氧、含硫杂环芳烃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污染源分析[J];环境科学;2011年11期
5 G.Dickakian ,刘银全;沥青烯对碳质产物的影响[J];新型碳材料;1988年02期
6 I.C.lewis ,立早;沥青碳化化学[J];新型碳材料;1989年02期
7 乔建超;王建平;盛清涛;申峻;凌开成;;由煤制取芳烃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年08期
8 秦正龙,吴俊明;芳烃化合物生物活性及理化性质的定量构效关系[J];化学工程师;2003年05期
9 魏淑珍;;由重质馏分油生产烯烃的新途径[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2年01期
10 马军;李水福;胡守志;张冬梅;何生;;芳烃化合物组成及其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振广;宋桂侠;王雪;;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原油芳烃化合物组成特征[A];2005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夏燕青;;沉积有机质中芳烃化合物的成因[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张焕坤;曹鹏;王潇潇;;硝基芳烃化合物分析的现状及研究进展[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岩;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芳烃化合物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成程;新型共轭稠环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2 马晓宇;系列咔唑取代杯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96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96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