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团簇在碳纳米管中的结构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Si团簇在碳纳米管中的结构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分子动力学 单壁碳纳米管 硅纳米线 热稳定性 快速凝固
【摘要】:碳纳米管具有纳米尺度的受限空间,管壁很稳定,可以对内部物质起到支撑、保护、存储的作用,而且碳纳米管可以当作一种纳米尺度的模具,使填充物变成链状或螺旋结构。除此之外,填充物反过来也会改变碳纳米管原有的性能,形成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本文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的方法,选取Tersoff势函数,研究了硅纳米线填充不同直径的扶手椅型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的热稳定性以及硅团簇在扶手椅型单壁碳纳米管中快速凝固的结构演变特性。以一定直径立方钻石结构[111]晶向的硅纳米线填充不同扶手椅型单壁碳纳米管,模拟此复合结构的加热过程,通过可视化和能量分析的方法判断复合结构中硅纳米线和碳纳米管的热稳定性。通过讨论碳纳米管的空间限制作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对碳纳米管和硅纳米线的热稳定性变化进行了初步解释。研究发现碳纳米管中硅纳米线的热稳定性和碳纳米管的直径有很紧密的关系:与自由空间中硅纳米线的热稳定性相比,当管径较小时,硅纳米线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当管径增大到一定尺寸时,硅纳米线的热稳定性会突然显著地下降,直到硅纳米线与管壁不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硅纳米线的热稳定性才会恢复。而硅纳米线填充到碳纳米管中对碳纳米管的热稳定性有着明显的降低作用。对硅在(13,13)、(19,19)、(25,25)碳纳米管中以2×1010 K/s、1×1011 K/s、1×1012 K/s的冷速快速凝固的过程进行模拟,采用可视化、平均配位数、键角分布、二面角分布的方法来表征硅团簇的结构特征以及分析在凝固过程中硅团簇的结构演变特性。研究发现冷速越慢,管径越大,平均配位数下降得越快。键角分析和二面角分析发现受限于碳纳米管中的硅团簇在快速凝固过程中,更倾向于形成近似钻石结构单元特征的结构,而且冷速越慢越有利于形成钻石结构单元。此外管径对硅团簇凝固过程中形成钻石结构单元的能力有影响:适当管径大小,冷速越低,对形成由钻石结构基本单元组合成的硅团簇是有利的,当管径较小,空间受限作用较大或者管径很大,空间受限作用较小时,硅在受限空间中形成具有钻石结构单元团簇的能力都不是最强的。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 单壁碳纳米管 硅纳米线 热稳定性 快速凝固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13.71;TB38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前言8-19
- 1.1 碳纳米管简介8-14
- 1.1.1 碳纳米管的结构8-11
- 1.1.2 碳纳米管的制备11-13
- 1.1.3 碳纳米管的性质及应用13-14
- 1.2 硅纳米线简介14-15
- 1.3 碳纳米管内部填充的研究现状15-18
- 1.3.1 碳纳米管填充技术15-16
- 1.3.2 碳纳米管填充特性16-18
- 1.4 本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及主要内容18-19
- 第二章 研究方法19-31
-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19-28
- 2.1.1 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基本理论19-20
- 2.1.2 势能函数20-23
- 2.1.3 时间步长与积分算法23-24
- 2.1.4 周期性边界条件24-25
- 2.1.5 温度和压强的控制25-27
- 2.1.6 系综原理27-28
- 2.2 键角分布函数28-29
- 2.3 二面角分析方法29-31
- 第三章 碳纳米管包裹的硅纳米线复合结构的热稳定性研究31-42
- 3.1 引言31-32
- 3.2 模拟方案32-33
- 3.3 模拟结果和讨论33-41
- 3.3.1 自由空间中SiNW模拟结果33-34
- 3.3.2 自由空间中SWCNT的模拟结果34-35
- 3.3.3 SiNW@SWCNT的模拟结果35-40
- 3.3.4 对模拟结果的讨论40-41
- 3.4 结论41-42
- 第四章 碳纳米管中Si快速凝固过程中的结构演变42-56
- 4.1 引言42-43
- 4.2 模拟方案43
-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43-54
- 4.3.1 平均配位数分析44-46
- 4.3.2 键角分布46-50
- 4.3.3 二面角分布50-54
- 4.4 结论54-5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6-58
- 5.1 总结56-57
- 5.2 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4
- 致谢64-66
- 附录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恩格尔哈德;赵捷;;硅酸盐溶液的~(29)Si-核磁共振谱——单硅酸缩合的研究[J];核原料;1978年04期
2 胡少东;项利;赖朝彬;仇圣桃;贾彩霞;谢森林;;1.2%Si冷轧无取向电工钢铸坯高温延塑性研究[J];钢铁钒钛;2012年03期
3 刁玉强,何巨龙,于栋利,田永君,李东春;Si对碳化硅纤维烧结性能的影响[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周明胜;魏雄飞;曾实;;以SiHCl_3为工作介质生产高丰度~(28)Si[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2期
5 程和法,陈其善,,朱启鑫;Si对铁素体球铁耐热冲击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1994年03期
6 隋贤栋,罗承萍,欧阳柳章,骆灼旋;铸造SiC_p/Al-Si复合材料中的“界面Si”行为[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9年S1期
7 毕玉惠;陈斐;李君;张东明;张联盟;;Si(NH)_2热分解法制备Si_3N_4晶须的影响因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杨光荣;王向明;秦复光;;部分离化束法的Si—Si同质结外延[J];仪表材料;1984年02期
9 ;S含量对3%Si钢在α+γ双相区高温脆化的影响[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1期
10 董光明;廖恒成;孙国雄;;过共晶Al-Si合金中球团状初生Si的形成机理[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梦轲;王成伟;力虎林;;用模板法制备取向Si纳米线阵列[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石瑛;蒋昌忠;范湘军;;Si_(1-x)Ge_x/Si表面合金结构的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研究[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彭英才;傅广生;韩理;竹内耕平;稻毛信弥;宫崎诚一;;Si纳米量子点的自组织生长及其光致发光特性[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4 石瑛;赵蓉;蒋昌忠;;Si_(1-x)Ge_x/Si表面合金结构的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陈克良;郑平子;刘国兴;郑纪文;王素芳;白兴平;于暹;张焕乔;许谨诚;刘祖华;阮明;吕俊;徐侃;;~(16)C+~(26)Si全熔合激发函数[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C];1991年
6 文振国;贾彦忠;宋建成;;[Si]在高炉滴落带迁移行为的实验研究[A];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4年
7 张军星;张庆峰;刘世民;;Si纳米晶表面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2013全国玻璃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沈浩元;;大面积Si(Li)探测器[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9 常海龙;孙友梅;刘杰;侯明东;段敬来;姚会军;张苓;莫丹;;基于Si刻图基底制备结构化CsI阵列闪烁屏[A];第十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许鸿雁;鲍晓军;王廷海;王永刚;;用于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多孔Si层柱蒙脱土材料载体的制备和表征[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倪洪章;银行数据大集中 SI们面临洗牌[N];计算机世界;2006年
2 谢涛;浙江鸿程:电信行业SI的老兵新传[N];电脑商报;2006年
3 小雨;SI如何实现软件服务增值[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4 张林才;SonicWALL携手神码拓展SI渠道[N];电脑商报;2007年
5 莎文;SI项目经理:先培训后上岗[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6 CPW记者 于洪涛;首度渠道聚会 神州数码网络广交SI[N];电脑商报;2005年
7 ;松下的强化SI设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8 梁亚杰;硬件行业采购,SI转型中的鸡肋?[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9 张凤岐;精英电脑:精威主板应走SI渠道[N];电脑商报;2007年
10 陈维义;Software、Solution、Service 3S是SI的核心竞争力[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潘明章;EGR对燃用不同燃料小型强化SI发动机性能及爆震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胡洁;La(Fe,Si)_(13)基磁制冷材料的腐蚀行为和磁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秀环;半球形双光子响应GaAs探测器研究与Si探测器设计[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杨洋;甘蓝SI决定因子的原核表达和相互作用研究以及SI相关基因的探讨[D];西南大学;2009年
5 王晓艳;应变Si载流子迁移率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杨昆;甘蓝柱头SI关键元件编码基因的克隆、定位与蛋白质互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李晓娜;半导体型β-FeSi_2和β-Fe(C,Si)_2薄膜的离子注入合成及薄膜的微观影响因素[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王新兰;XH_n(X=N,P,O和S)分子对Si(111)-7×7表面化学修饰的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娇;关于一类具有杀虫剂残留效应的害虫治理SI模型的数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2 黄羽;基于Si高温扩散的Mo-W-Si-N系涂层钼材的研制[D];厦门理工学院;2016年
3 卢顺顺;Si团簇在碳纳米管中的结构特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4 章娜;应变Si载流子散射机制及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松;SI甘蓝亲和授粉早期差异蛋白质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庞金辉;硼对过共晶Al-Si合金中初晶Si细化作用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7 王莹;掺杂B、Cr、V对MnFe(P,Si)化合物的结构及磁热性能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8 秦姗;基于SI体系的可持续住宅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4年
9 范志东;Si纳米线的固—液—固可控生长及其形成机理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10 白振华;Si纳米线的气—液—固可控生长与掺杂特性[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7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97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