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力仪云母表面生物分子吸附特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表面力仪云母表面生物分子吸附特性的研究
【摘要】:近年以来,随着微纳机电设备的广泛应用,生物膜(尤其是生物大分子薄膜)正被逐渐了解并应用于生命科学、微纳医疗、生物芯片、微纳润滑等领域。生物膜凭借其优良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利用表面力仪(Surface Forces Apparatus,SFA)技术研究了云母表面生物吸附膜的儿何形貌与吸附特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甲醇在云母表面的吸附特性。利用改进的SFA系统实现了气态条件下甲醇分子在云母表面的直接吸附。研究表明,吸附在云母表面的甲醇膜具有分层特性,外层膜呈现出液体特性,而内层膜则呈现出类固态特性,并且能够承受高达5.6个标准大气压的法向载荷,这为甲醇分子膜在边界润滑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2.研究了ssDNA (single-strand DNA,即单链DNA)在云母表面的吸附行为和力学特性。探究了ssDNA吸附层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面力及吸附特性,主要包括:ssDNA浓度、桥接离子种类及其浓度等对DNA吸附层厚度、几何形貌与粘附力的影响,分析了DNA吸附层形成的内在机理,实验验证了阳离子桥接作用的存在。3.研究了ssDNA在云母表面的解吸附现象。本文通过向缓冲液中添加单价阳离子,使原本吸附在云母表面的DNA发生解吸附行为,并最终逐渐从云母表面解吸附。深入讨论了 DNA解吸附现象的内在原因。本文首次利用SFA技术研究了基于阳离子桥接作用的云母表面DNA层的吸附特性与解吸附特性,吸附层的形貌、力学特性以及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本文相关工作可以为系统地研究DNA在固液界面上的特性提供可靠的实验方法与初步的实验成果,并为全面开展固液界面上有机大分子膜的吸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此外,本文相关实验研究将为生物薄膜在微纳机电设备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验指导,并对生物薄膜在纳米器件、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表面力仪 DNA 吸附 桥接作用 云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7.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课题背景9-10
- 1.2 研究现状10-17
- 1.2.1 表面吸附技术研究现状10-13
- 1.2.2 实验技术方法研究现状13-15
- 1.2.3 DNA吸附特性研究现状15-17
-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17-19
- 1.3.1 本文研究目的17
- 1.3.2 关键技术及可行性分析17
- 1.3.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安排17-19
- 第二章 DLVO理论基础19-33
- 2.1 DLVO理论介绍19-21
- 2.2 表面间作用力21-31
- 2.2.1 范德华力21-25
- 2.2.2 双电层力25-31
- 2.3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表面力仪(SFA)实验技术33-43
- 3.1 SFA发展历史与应用33-34
- 3.2 SFA2000的基本结构34-36
- 3.3 SFA2000的实验原理36-40
- 3.3.1 多光束干涉法36-39
- 3.3.2 法向力的测量39-40
- 3.4 SFA2000系统的调试40-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实验流程设计与甲醇分子吸附特性研究43-61
- 4.1 实验准备43-48
- 4.1.1 实验表面准备43-47
- 4.1.2 光路调节47-48
- 4.1.3 设备的清洗与钝化48
- 4.2 实验流程48-49
- 4.3 SFA2000系统的改进49-50
- 4.4 气态甲醇分子在云母表面的吸附实验50-59
- 4.4.1 实验材料52
- 4.4.2 实验原理与过程52-53
- 4.4.3 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53-58
- 4.4.4 小结58-59
- 4.5 本章小结59-61
- 第五章 DNA分子吸附特性研究61-79
- 5.1 单链DNA在云母表面的吸附实验61-73
- 5.1.1 实验材料61-62
- 5.1.2 实验前期准备62-63
- 5.1.3 实验过程63-64
- 5.1.4 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64-72
- 5.1.5 小结72-73
- 5.2 单链DNA在云母表面的解吸附实验73-76
- 5.2.1 实验前期准备73
- 5.2.2 实验过程73
- 5.2.3 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73-76
- 5.2.4 小结76
- 5.3 本章小结76-79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9-81
- 6.1 论文主要内容79-80
- 6.2 论文创新之处80
- 6.3 未来工作展望80-81
- 致谢81-83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83-85
- 参考文献85-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绮;王元凯;毛紫微;杜斌;王恒安;孙建和;严亚贤;;2种不同方法制备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适配子的ssDNA文库的比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年05期
2 ;Immobilization and hybridization of DNA based on magnesium ion modified 2,6-pyridinedicarboxylic acid polymer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label-free PAT gene fragment detection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J];Science in China(Series B:Chemistry);2007年04期
3 许世超;张纪梅;姚翠翠;代昭;郑帼;孙波;佟魏;齐鲁;;以亚甲基蓝为杂交指示剂的DNA电化学传感器[J];精细化工;2008年12期
4 海洪;杨峰;李建平;;量子点双标记的Fe_3O_4@Au磁性纳米DNA电致发光型传感器[J];分析化学;2012年06期
5 王丽;刘贤金;张存政;刘媛;屠康;;4种有机磷农药DNA适体的筛选及结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6 卜扬;杨清;孟琦;胡赢;黄杉生;;空壳纳米金修饰的新型DNA传感器[J];化学学报;2010年07期
7 郑荣;LiAc/ssDNA/PEG法高效转化酵母[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8 陈盛珍;蔡强;彭方毅;黄新新;贾玉玲;;用于DNA杂交检测的丝网印刷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分析化学;2012年08期
9 秦玉静,刘世利,鲍晓明,高东;高效的酵母完整细胞转化法[J];生物技术;1997年03期
10 MIAO XiangMin;FENG ZhaoZhong;TIAN Jun;PENG Xue;;Glucose detection at attomole levels using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nd gold nanoparticles[J];Science China(Chemistry);201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柏林;章大鹏;邹丹丹;汪海林;;E.coli RecA蛋白在ssDNA上的协同组装及其调节[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汪海林;李涛;章大鹏;;溶液体系RecA蛋白在单链DNA上的组装分析及其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3 孟朝阳;娄蓓蕾;孙欣;屈锋;赵新颖;;亲和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大肠杆菌原生质体与ssDNA库作用的结合常数[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4 李华;郭霞;郭荣;;ssDNA-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生成[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Qun Tang;Yan-Ping Liu;Ang Gao;Xiao-Min An;Xiao-Xue Yan;Dong-cai Liang;;RecOR complex including RecR N-N dimer and RecO monomer displays a high affinity for ssDNA[A];第四届中国结构生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姜东成;;单链DNA在吡咯电化学聚合过程中的掺杂效应[A];第九届西南三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Xiao-Xue Yan;Dong-Cai Liang;;Research progress of RecFOR pathway in our group[A];第四届中国结构生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秦莲花;马占忠;胡忠义;;结核分枝杆菌CE融合蛋白ssDNA适配子的鉴定[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高志贤;王红勇;房彦军;宁保安;周焕英;晁福寰;;压电基因传感器的分子自组装固定化技术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魏旭;吩噻嗪类药物与DNA相互作用及其电化学生物传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涛;聚合物膜与自组装膜制备电化学DNA传感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3 任文丹;SOSS1复合体组装及ssDNA识别的结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刘峥;DNA复制叉重启相关蛋白DnaT-ssDNA复合物结构和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姜先凯;DNA分子与纳米材料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张旭志;基于碳纳米管及离子液体增敏效应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制、表征与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7 陈芳;特异性结合丙型肝炎病毒包膜糖蛋白E2的ssDNA适配子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陈红霞;SOSS1和ZNHIT1/SRCAP参与同源重组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Parviz Ashtari;基于微米和纳米颗粒的新型磁分离方法[D];湖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ssDNA的固定化及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瑞英;基于AuNPs和LC的Pb~(2+)检测方法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郝旭东;类BRC6肽的合成及与RAD51-ssDN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4 马昀;水溶性聚噻吩荧光探针制备及其应用性能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5 阮伊丽;寡核苷酸同源重组技术在谷氨酸棒杆菌中的优化[D];江南大学;2016年
6 杨宇;磁性富集荧光法快速检测大肠杆菌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蔡迪;基于表面力仪云母表面生物分子吸附特性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8 黄蓉蓉;特异结合乙肝e抗原的核酸适体的筛选及其检测应用[D];东南大学;2016年
9 谭倩倩;基于固体电极修饰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10 黄大明;基于硒化物量子点标记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16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1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