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锆改性凹土对水体与底泥中重金属的吸附与固定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13:11

  本文关键词:锆改性凹土对水体与底泥中重金属的吸附与固定效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锆改性凹凸棒石 重金属 吸附固定 底泥 生物有效性


【摘要】:水体重金属污染已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黏土矿物因其具备无毒、廉价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环境重金属的治理和修复中。针对目前污水与底泥中出现的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本论文以凹凸棒黏土为材料,采用锆改性的方法,研究锆改性凹凸棒对水体与底泥中砷、铅与镉的污染控制。研究发现,当凹凸棒与氧氯化锆质量比为1:2时所制备的锆改性凹凸棒(Zr-ATP)对As3+、Ass+、Pb2+、Cd2+均有较好的吸附性能,这主要是由于纳米锆离子已经成功负载到凹凸棒的纳米孔道中,增强了原状凹凸棒(ATP)的活性,从而增加了Zr-ATP对重金属的吸附容量。批处理实验表明,Zr-ATP对As3+、As5+、Pb2+、Cd2+等温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Zr-ATP对As3+、As5+、Pb2+、Cd2+动力学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都达到0.999以上,当吸附剂投加量为8g/L,Zr-ATP对As3+、As5+、Pb2+、Cd2+吸附最优。经过3次脱附试验后,Zr-ATP对As3+、As5+、Pb2+、Cd2+仍有较好的吸附性能,表明Zr-ATP吸附剂有良好的再生循环性能。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对ATP进行混合造粒,并采用低温(200℃)烧结处理,制备不易水解的颗粒态凹凸棒,对颗粒凹凸棒进行锆改性处理,制备颗粒态锆改性凹凸棒颗粒,基于固定柱吸附动态试验,研究制备材料对不同重金属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适宜水流速为5.0ml/min, Zr-ATP吸附剂延长了穿透时间,提高了吸附剂的饱和吸附量,Zr-ATP吸附剂对As3+、As5+、Pb2+、Cd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增加了40.87%、63.75%、30.21%、48.15%,由于吸附剂与重金属离子接触时间短,导致动态吸附量远低于静态吸附量。采用不同种类凹凸棒(白云石凹凸棒、700℃热改性凹凸棒、ATP、Zr-ATP)和原状沸石6种材料对复合污染底泥进行固定化试验,并基于BCR形态提取研究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固化剂添加量的增加,固化剂对底泥的固化效果越好,当Zr-ATP固化剂施加量为10%时,6种固化剂对底泥的固化效果最好,6种材料中Zr-AT能显著降低底泥中酸可提取态的铅和镉,使酸可提取态的铅和镉降低14.75%和28.99%,残渣态的铅和镉增加了11.22%和6.58%,毒性浸出程序实验(TCLP)表明,铅和镉的TCLP浸出量减少了62.04%、85.32%。生物评估研究方法(SBET)表明,铅和镉浸出量减少了63.60%和51.48%,这些结论表明,固化剂不仅改变了底泥中重金属铅、镉的形态百分含量,而且降低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关键词】:锆改性凹凸棒石 重金属 吸附固定 底泥 生物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O647.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9
  • 1.1 引言10-11
  • 1.2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及比较11-15
  • 1.2.1 物理化学法11-12
  • 1.2.2 化学法12-13
  • 1.2.3 生物法13
  • 1.2.4 底泥异位修复技术13
  • 1.2.5 底泥原位处理技术13-15
  • 1.3 天然黏土矿物吸附剂的研究及应用15-17
  • 1.3.1 膨润土的研究及应用15
  • 1.3.2 沸石的研究及应用15-16
  • 1.3.3 海泡石的研究及应用16
  • 1.3.4 凹凸棒的研究及应用16-17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17-19
  • 1.4.1 课题研究意义17-18
  • 1.4.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18-19
  • 2 锆改性凹凸棒石除砷、铅、镉的性能研究19-40
  • 2.1 引言19
  • 2.2 材料与方法19-22
  • 2.2.1 试剂及仪器19-20
  • 2.2.2 方法20-22
  • 2.3 结果与讨论22-39
  • 2.3.1 锆改性凹凸棒制备影响因素22-24
  • 2.3.2 吸附条件对Zr-ATP吸附剂除砷性能的影响24-31
  • 2.3.3 吸附条件对锆改性凹凸棒吸附铅、镉的影响31-37
  • 2.3.4 脱附及再生实验37
  • 2.3.5 锆改性凹凸棒吸附机理的研究37-39
  • 2.4 小结39-40
  • 3 锆改性凹凸棒的颗粒化及除铅、镉的实验研究40-55
  • 3.1 引言40
  • 3.2 材料和方法40-43
  • 3.2.1 材料及仪器40-42
  • 3.2.2 方法42-43
  • 3.3 结果与讨论43-52
  • 3.3.1 烧结温度对凹凸棒颗粒散失率的影响43-44
  • 3.3.2 Zr-ATP对砷的动态吸附实验44-48
  • 3.3.3 铅、镉动态吸附实验48-52
  • 3.4 吸附剂的解析和再生52-53
  • 3.5 小结53-55
  • 4 重金属污染底泥固化剂优选55-68
  • 4.1 引言55
  • 4.2 材料与方法55-58
  • 4.2.1 试剂及仪器55-56
  • 4.2.2 方法56-58
  • 4.3 结果与讨论58-66
  • 4.3.1 底泥的基本理化性质58-59
  • 4.3.2 实验污染底泥的制备59
  • 4.3.3 底泥重金属固化剂种类59-64
  • 4.3.4 不同固化剂对重金属的固化效果分析64-66
  • 4.4 小结66-68
  • 5 结论与展望68-71
  • 5.1 结论68-69
  • 5.2 创新点69
  • 5.3 展望69-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来彦伟;苏州河底泥污染状况及其治理对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刘昌明;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书——许世远教授等新著“苏州河底泥污染与防治”一书读后感[J];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3 洪蓉,刘峗,翁恩琪;苏州河底泥遗传毒性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温志良;邓伟斌;田新会;;东莞生态园南畲朗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赵小蓉;黄应平;高婷;沈颢;刘德富;;三峡大学文思湖底泥分析与评价[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6 付震;廖先容;王学欢;;污水库底泥处理方法探讨[J];海河水利;2009年05期

7 孙俊;;农村河道底泥污染成因及治理措施[J];农技服务;2010年08期

8 庄世坚;用模糊聚类法区划底泥污染[J];环境科学丛刊;1984年09期

9 费瑞兴,夏福兴;黄浦江底泥的污染及农业利用[J];水运工程;1987年04期

10 李龙淮;;小安溪河底泥污染调查与评价[J];重庆环境科学;198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锴;吴烈善;杨希;廖育思;;城市内湖底泥氮营养释放的实验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杨磊;胥峥;林逢凯;高逸秀;张萌;;城市富营养化河道底泥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汤红亮;张新周;朱明成;李勇;;江苏淮安市里运河底泥吸附与释放数模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4 刘军;程晓宏;邹国明;佘年;王琦;;城市河道底泥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10年

5 刘凌;崔广柏;;太湖底泥氮污染分布规律及生态风险研究[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6 陈荷生;房玲娣;张永健;蒋英姿;;太湖底泥生态疏浚研究与探讨[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7 殷效玲;周立;郑祥民;;上海市苏州河市区段支流底泥污染研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杨卓;王永福;郝红;王殿武;;白洋淀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成新;江溢;蒋英姿;;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10 唐燕萍;马利民;林匡飞;;伊乐藻控制河道底泥中磷营养盐释放的效果[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刘永明;大沙河含砷污染底泥处理完毕[N];中国化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华;太湖生态清淤关键技术及效果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魏明蓉;受污染武汉南湖底泥特征分析及其处置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黄建军;城市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及化学修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李剑超;河湖底泥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5 李功振;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底泥重金属污染与释放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孙远军;城市河流底泥污染与原位稳定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林建伟;地表水体底泥氮磷污染原位控制技术及相关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张志红;疏浚底泥污染物在粘土防渗层中的运移规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童敏;城市污染河道底泥疏浚与吹填的重金属环境行为及生态风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常素云;城市河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蕾;重金属污染疏浚底泥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继娟;锆改性凹土对水体与底泥中重金属的吸附与固定效果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潘颖;寒冷地区沉水植物修复江河浅水区重金属污染底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李杰;底泥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张国伟;河道底泥制备陶粒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6 张雅;沉水植物对底泥修复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7 王晓宇;河流植物群落下底泥中碳氮磷和重金属富集效应分析[D];南京大学;2015年

8 李慧;苏州河底泥重金属污染与治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胡育峰;官厅水库底泥的农业资源化利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赵小敏;淮河淮南段底泥的污染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50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50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f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