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乙酰基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结构设计合成与表征
本文关键词:6-乙酰基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结构设计合成与表征
更多相关文章: 白杨素 6-乙酰基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 抗癌活性
【摘要】: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许多水果,蔬菜和药材中,具有消炎、抗氧化、抗菌、降糖、保肝,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并不直接杀伤细胞,而是利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的不同机制,通过对细胞内活性氧的调控可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不影响正常细胞功能。其中,白杨素是蜂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在医疗和保健方面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白杨素的水溶性差,广泛的II相代谢,导致口服给药产生较强的“肝肠外排效应”,体内生物利用度较低,限制了其临床治疗的应用。本课题通过对白杨素进行Mannich碱结构修饰,以期获得新型的具有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抗癌候选药物。本文以间苯三酚二水合物和乙腈为原料,在三氯氧磷催化下,经Hoesch乙酰化反应,缩合成三羟基苯乙亚胺,再煮沸水解成三羟基苯乙酮一水合物(收率85.8%,纯度98.0%);三羟基苯乙酮一水合物和苯甲酰乙酸乙酯减压热缩合成6-乙酰基白杨素(收率65.0%,纯度95.0%);6-乙酰基白杨素和有机仲胺与甲醛为原料,在有机溶剂中,经Mannich反应,热缩合成7种6-乙酰基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6-乙酰基-8-哌啶醇亚甲基-白杨素(收率92.0%,纯度98.5%),6-乙酰基-8-羟乙基哌嗪亚甲基-白杨素,6-乙酰基-8-脯氨醇(+)亚甲基-白杨素,6-乙酰基-8-吗啉亚甲基-白杨素,6-乙酰基-8-硫吗啉亚甲基-白杨素,6-乙酰基-8-甲基哌嗪亚甲基-白杨素,6-乙酰基-8-哌啶亚甲基-白杨素,并用波谱学进行了确证和表征,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本文采用摇瓶法对所设计合成的6-乙酰基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在正辛醇-水(1:4)中的脂水分配系数进行了测定,其中6-乙酰基-8-哌啶醇亚甲基-白杨素logP 1.63最为优良。本文采用MTT法对所设计合成的6-乙酰基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对人胃BGC-823肿瘤细胞体外抑制活性进行了初筛。结果显示,在1.25-20μM范围内6-乙酰基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均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将6-乙酰基-8-哌啶醇亚甲基-白杨素对5种肿瘤细胞进一步复筛。结果显示,6-乙酰基-8-哌啶醇亚甲基-白杨素抗增殖活性强度(IC506.1μM,2.5μg/ml比白杨素(IC5025μM)强4倍。综上所述,在所设计合成的7种6-乙酰基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中,其中6-乙酰基-8-哌啶醇亚甲基-白杨素最为优良,有望成为新的抗癌候选药物。
【关键词】:白杨素 6-乙酰基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 抗癌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1.3;TQ46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文献综述10-21
- 1.1 白杨素的研究进展10
- 1.2 白杨素的全合成10-12
- 1.3 白杨素衍生物12-18
- 1.4 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18-20
-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20-21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25
- 2.1 实验材料21-22
- 2.1.1 试剂21
- 2.1.2 仪器21-22
- 2.2 合成方法22-23
- 2.2.1 三羟基苯乙酮一水合物22
- 2.2.2 6-乙酰基白杨素22-23
- 2.2.3 6-乙酰基白杨素Mannich碱23
- 2.3 检测方法23
- 2.3.1 薄层色谱法23
- 2.3.2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23
- 2.4 脂水分配系数检测方法23-24
- 2.5 MTT法24-25
- 3 结果与讨论25-38
- 3.1 三羟基苯乙酮一水合物26-27
- 3.2 6-乙酰基白杨素27-28
- 3.3 6-乙酰基-8-哌啶醇亚甲基-白杨素28-29
- 3.4 6-乙酰基-8-羟乙基哌嗪亚甲基-白杨素29
- 3.5 6-乙酰基-8-脯氨醇(+)亚甲基-白杨素29-31
- 3.6 6-乙酰基-8-吗啉亚甲基-白杨素31-32
- 3.7 6-乙酰基-8-硫吗啉亚甲基-白杨素32-33
- 3.8 6-乙酰基-8-甲基哌嗪亚甲基-白杨素33-34
- 3.9 6-乙酰基-8-哌啶亚甲基-白杨素34
- 3.10 6-乙酰基-8-哌嗪亚甲基-白杨素34-35
- 3.11 脂水分配系数35-36
- 3.12 体外抗肿瘤活性初步筛选36-38
-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3
- 附图43-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1-52
- 致谢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亚;王烨娟;高锦红;;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理活性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1年01期
2 郭蒙;王亚琳;李丹;高庆宇;李丽敏;;白杨素在非水溶剂中的伏安行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年05期
3 陈晓岚;张守仁;屈凌波;袁金伟;周亚东;柳乃方;赵玉芬;;新型白杨素-7-氨基磷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与波谱学研究[J];波谱学杂志;2009年02期
4 尚永辉;李华;孙家娟;刘彬;郑敏燕;;白杨素磺酸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2年02期
5 姚俊丽;滕秀兰;马永钧;周敏;潘玉莹;杨海青;;白杨素增敏荧光法测定粮食样品中的痕量锰[J];化学试剂;2009年08期
6 宋秀道;何军;马锦;刘运美;郑兴;雷小勇;郭玉;;白杨素甘氨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年07期
7 范小飞;景临林;马慧萍;樊鹏程;贾正平;;白杨素糖苷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J];化学试剂;2013年11期
8 刘媛;龙梅;谢孟峡;;白杨素与不同构型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制[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12期
9 史娟;杨海涛;;白杨素及其磺化配合物的研究进展[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凌新龙;黄继伟;林海涛;;白杨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J];广西工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凌云;;白杨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2 凌云;;白杨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赵菲菲;姚旭;黄进;罗星;郑自通;刘运美;郭玉;郑兴;廖端芳;;含碘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陈秀霞;张国文;郭金保;王俊杰;;荧光光谱法研究白杨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欣;熊习昆;陈美芬;杨颖;黄俊明;杨杏芬;;白杨素增强TRAI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研究[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6 赵楠;张国文;;白杨素与人免疫球蛋白结合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肖金婷;翟辉;么阳;郝峻巍;;白杨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郭修晗;赵伟杰;王世盛;;河南蜂胶的化学成分研究[A];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术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欣;白杨素联合顺铂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刚;白杨素抗血小板及抗血栓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彭圣明;白杨素偶联一氧化氮供体衍生物的合成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促血管生成活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华;白杨素及羟乙基白杨素对急慢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D];兰州大学;2015年
2 李倩;白杨素对早期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作用及冠脉收缩性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姚静;白杨素对慢性支气管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影响以及机制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4 田晴晴;白杨素对大鼠正常及急性高糖损伤主动脉舒张功能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5 林苏芸;白杨素、染料木素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机理及构效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6 魏云;含碘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甲状腺癌活性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7 赵子m,
本文编号:671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7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