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乙醇为氢源双金属催化苯酚选择性加氢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乙醇为氢源双金属催化苯酚选择性加氢研究
【摘要】:环己酮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它用途广泛且需求量巨大。苯酚催化加氢制备环己酮的工艺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环己酮产率高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地关注。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乙醇为氢源,双金属催化苯酚选择性加氢制备环己酮的反应。首先,使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Pd催化剂:Pd/ZrO2,Pd/CeO2和Pd/Al2O3,通过比较其活性发现,使用Zr02为催化剂载体时苯酚加氢效果较好。此外为改进反应效果,本实验还制备了双金属催化剂Ru-Pd/ZrO2,并对该催化剂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使用Ru-Pd/ZrO2双金属催化剂,选用不同的反应温度:250℃、275℃和300℃,在苯酚浓度为20.4g/L的反应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对苯酚转化率、液相产物选择性、气相产物产率的影响。其中,液相产物主要为:环己酮(19.35%~71.22%)、环己醇(0.65%~20.51%)和环己烷(0.14%-19.58%)。气相产物主要为:CH4 (0.75mmmol/g~7.93mmol/g), H2 (0.91mmmol/g~5.03mmol/g)和CO2 (0.44mmmol/g~5.25mmol/g)。反应温度对苯酚催化加氢效果影响较大,高温有利于苯酚、乙醇的转化及环己烷的生成,而低温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环己酮转化率。通过改变反应时间(0min~240min),研究了反应时间对反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越长,苯酚和乙醇的转化率越大。在较低温度下,反应时间越长液相产物及气相产物产率越大;较高温度下,液相产物和气相产物均会在60min左右达到相对平衡。该研究还探讨了乙醇加入量(1%~15%)对反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乙醇含量若大于5%不利于液相产物的生成;高温条件下,乙醇含量的大小对液相产物的影响变弱,而气相产物的产率,尤其是H2的产率会随乙醇含量的增大明显变多。
【关键词】:苯酚 催化加氢 环己酮 双金属催化剂 乙醇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O621.2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31
- 1.1 引言11-12
- 1.2 环己酮生产方法12-15
- 1.2.1 环己烷氧化法12-13
- 1.2.2 环己烯氧化法13
- 1.2.3 环己醇氧化/脱氢法13-14
- 1.2.4 苯酚加氢法14-15
- 1.3 苯酚催化加氢制备环己酮15-28
- 1.3.1 活性金属的影响15-16
- 1.3.2 双金属催化剂16-17
- 1.3.3 催化剂载体的影响17-19
- 1.3.5 溶剂的影响19-23
- 1.3.6 反应机理研究23-26
- 1.3.7 供氢源的影响26-28
-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28-31
- 1.4.1 研究目的28-29
- 1.4.2 研究内容29-31
- 第二章 催化剂的制备和研究方法31-43
- 2.1 催化剂的制备31-33
- 2.1.1 负载型Pd催化剂的制备32
- 2.1.2 负载型Ru-Pd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32-33
- 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33-37
- 2.2.1 X射线衍射(XRD)33-34
- 2.2.2 比表面仪及孔分布(BET)34-35
- 2.2.3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EDS)35-36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36-37
- 2.3 结果与讨论37-42
- 2.3.1 XRD,BET测样结果37-39
- 2.3.2 TEM测样结果39
- 2.3.3 STEM-EDS测样结果39-41
- 2.3.4 XPS测样结果41-42
- 2.4 小结42-43
- 第三章 实验方法43-53
- 3.1 实验装置43-44
- 3.2 实验原料44-45
- 3.3 实验方法45-50
- 3.3.1 苯酚催化加氢实验方法45-46
- 3.3.2 催化加氢产物分析方法46-50
- 3.4 计算公式50-52
- 3.4.1 气体产率计算50-51
- 3.4.2 苯酚转化率及产物选择性计算51
- 3.4.3 碳平衡计算51-52
- 3.5 小结52-53
- 第四章 苯酚催化加氢实验53-67
- 4.1 负载型Pd催化剂苯酚催化加氢实验53-54
- 4.1.1 催化剂载体对苯酚转化率的影响53-54
- 4.1.2 催化剂载体对苯酚催化加氢选择性的影响54
- 4.2 负载型Ru-Pd/ZrO_2双金属催化剂苯酚催化加氢实验54-65
- 4.2.1 苯酚转化率及液相产物选择性54-60
- 4.2.2 气相产物产率60-64
- 4.2.3 乙醇的消耗量64-65
- 4.4 小结65-67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7-69
- 5.1 结论67-68
- 5.2 创新点68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68-69
- 致谢69-71
- 参考文献71-81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81-83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研究课题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淮;;气相色谱法测定酿造废水中乙醇含量[J];重庆环境保护;1986年05期
2 单守尧;;顶空色谱法测定尿中乙醇含量[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2年04期
3 曹干;王继华;张剑亮;安康;吕冰;;傅立叶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乙醇含量[J];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S1期
4 忠;无水乙醇[J];化学世界;1952年10期
5 ;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的动态[J];酿酒科技;1990年02期
6 林仁权;胡文兰;陈国亮;;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酒中乙醇含量[J];浙江预防医学;2006年03期
7 牟建楼;王颉;张伟;陈志周;;乙醇的测定方法综述[J];酿酒;2006年02期
8 周枝凤;陈凌云;沈梅;马安德;邹飞;;自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液中乙醇含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0年01期
9 苗承红;谢永海;王乾德;;生产低乙醇含量精甲醇的生产总结[J];山东化工;2013年09期
10 聂洪勇,彭三和,黄志强;乙醇含量的快速测定法及乙醇含量测定仪的研制[J];现代商检科技;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云良;王慧燕;张立;李艳霞;王友沛;王贤理;;改良乙醇脱氢酶法测定血清中微量乙醇[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古文英;史权;徐春明;;乙醇柴油的相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少龙;杨飞鹰;王务刚;张兰兰;宋宇;闵媛媛;程仁琦;巩雁军;窦涛;;甲醇制丙烯(MTP):乙醇共进料时的影响[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孙亚娟;黄促杰;;指尖血中乙醇含量的测定[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5 刘国和;金智珠;周静远;;酊剂中乙醇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法[A];天津市色谱研究会第一届学术报告会论文、报告(摘要)汇集[C];1980年
6 曹苏明;刘茂兴;孟伟;周璇;于洪沙;王琳琳;;交通事故中乙醇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评述[A];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六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张金生;李丽华;;逐步多重线性回归法测定汽油中乙醇[A];全国第10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8年
8 杜建鹏;瑞麦;施云海;;联苯在溶剂乙醇和甲苯中的溶解度测定与关联[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艳明;节日聚会防醉酒[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储昭根;“乙醇”之争[N];浙江日报;2007年
3 徐成全;坚持科学态度 保持冷静头脑[N];中国石化报;2000年
4 辽宁省大连市工商局 陈玉岭 黄晓川;汽油乙醇含量不达标如何定性处罚[N];中国工商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晓菁;重组酿酒酵母乙醇高产菌株的构建及清洁发酵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李倩;新型工业絮凝酵母的构建与乙醇耐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凤岐;果胶含量和热处理对红枣白兰地甲醇和乙醇含量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玮;粗壮脉纹孢菌降解富含纤维的农副产品及其降解产物发酵产乙醇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杜娟;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张敏;低醇乳清酒的研制[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5 唐楚颖;木薯秸秆及莲房生物转化产乙醇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6 王丽丽;乙醇—氯仿/正庚烷共沸物的变压精馏分离工艺与动态特性[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勇;富含乙醇的粗甲醇精制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张青;甲/乙醇-四氢呋喃共沸体系变压精馏的动态特性与控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9 史云杰;基于乙醇为氢源双金属催化苯酚选择性加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10 吴勇;含水乙醇气相吸附脱水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78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7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