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羟丙基-β-环糊精的手性分离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00:05

  本文关键词:羟丙基-β-环糊精的手性分离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对羟基苯甘氨酸 界面聚合 复合膜 手性固定相 高效液相色谱 手性分离


【摘要】:本论文主要叙述了手性化合物、手性拆分的方法和意义,重点介绍了手性膜拆分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拆分法。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1,6-己二异氰酸酯为两相单体,研究其聚合反应,并以聚砜基膜为载体,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制备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复合膜。探究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吸附性能影响。结果显示:当单体摩尔比为4.28、原料液浓度为0.5mg/mL、吸附72h时,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选择性吸附效果最好,e.e.%为55.41。参考制备复合膜的方法,制备了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固相萃取剂,研究其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吸附选择性影响。结果显示:原料液浓度为0.2mg/mL时,固相萃取剂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吸附选择性最好,e.e.%为48.22。将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手性固定相填装于高效液相色谱柱中,研究其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分离情况。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该手性柱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有一定的拆分效果。以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复合膜代替手性柱连接于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探究其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拆分情况。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也有一定拆分效果。制备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复合膜,分别以浓度差和压力差为膜过程驱动力,探究了不同条件下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选择透过性影响。结果显示:当以浓度差为驱动力时,两相单体摩尔比为4.28、原料液浓度为0.5mg/mL、流速为0.1 mL/min,渗析48h时,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选择透过性最好,e.e.%最高为43.76。当以压力差为驱动力时,压力为0.5MP、原料液浓度为0.2mg/mL时,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选择透过性最好,e.e.%最高为23.17。
【关键词】:对羟基苯甘氨酸 界面聚合 复合膜 手性固定相 高效液相色谱 手性分离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6.12;O652.6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20
  • 1.1 手性拆分8-11
  • 1.1.1 手性与手性药物8-9
  • 1.1.2 手性拆分的意义9-10
  • 1.1.3 手性拆分的方法10-11
  • 1.2 萃取11-13
  • 1.2.1 萃取技术的分类及特点11-12
  • 1.2.2 固相萃取的原理12-13
  • 1.3 高效液相色谱13-15
  • 1.3.1 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及操作13-14
  • 1.3.2 高效液相色谱拆分手性化合物14-15
  • 1.4 膜分离15-18
  • 1.4.1 膜的定义及种类16
  • 1.4.2 手性膜的制备16-18
  • 1.4.3 膜分离的优点18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8-20
  • 第2章 用羟丙基-β-环糊精作手性选择剂在膜吸附及固相萃取中的分离研究20-38
  • 2.1 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界面聚合反应的研究20-26
  • 2.1.1 引言20-21
  • 2.1.2 实验部分21-22
  • 2.1.3 结果与讨论22-26
  • 2.1.4 小结26
  • 2.2 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选择吸附性研究26-33
  • 2.2.1 引言26
  • 2.2.2 实验部分26-28
  • 2.2.3 结果与讨论28-32
  • 2.2.4 小结32-33
  • 2.3 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固相萃取研究33-38
  • 2.3.1 引言33
  • 2.3.2 实验部分33-34
  • 2.3.3 结果与讨论34-37
  • 2.3.4 小结37-38
  • 第3章 羟丙基-β-环糊精在液相色谱中的手性分离研究38-47
  • 3.1 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复合膜对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液相色谱分离研究38-42
  • 3.1.1 引言38
  • 3.1.2 实验部分38-40
  • 3.1.3 结果与讨论40-42
  • 3.1.4 结论42
  • 3.2 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手性固定相的分离性能研究42-47
  • 3.2.1 引言42
  • 3.2.2 实验部分42-44
  • 3.2.3 结果与讨论44-46
  • 3.2.4 结论46-47
  • 第4章 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复合膜对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手性分离研究47-57
  • 4.1 以浓度差为驱动力时复合膜对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手性分离47-52
  • 4.1.1 引言47
  • 4.1.2 实验部分47-49
  • 4.1.3 结果与讨论49-52
  • 4.1.4 结论52
  • 4.2 以压力差为驱动力时复合膜对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手性分离52-57
  • 4.2.1 引言52
  • 4.2.2 实验部分52-54
  • 4.2.3 结果与讨论54-56
  • 4.2.4 结论56-57
  • 第5章 CYCLOBOND~(TM) I 2000 SP柱对手性样品及氨基酸的拆分研究57-64
  • 5.1 实验部分57-58
  •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57-58
  • 5.1.2 色谱条件58
  • 5.1.3 色谱计算公式58
  • 5.2 结果与讨论58-62
  • 5.2.1 有拆分效果的手性化合物和氨基酸的结构58-59
  • 5.2.2 CYCLOBOND~(TM) I 2000 SP柱的拆分情况59-62
  • 5.3 结论62-64
  • 参考文献64-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沈阳;赵凤林;孙国斌;;meso-四(对羟基苯)卟啉的合成及其酸碱平衡的研究[J];分析化学;1987年12期

2 童沈阳;赵凤林;孙国斌;;以meso-四(对羟基苯)卟啉荧光光度测定微量锌[J];分析化学;1988年04期

3 齐长兴,罗秀惠,陈贞娇;酶法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9年05期

4 朱智甲;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对羟基苯海因的研究[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5年03期

5 齐延红,丁玉华,连惠勇,彭晓光,齐长兴;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酶法生产工艺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1年03期

6 马巧芳,金志波;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对羟基苯乙内酰尿的含量[J];浙江化工;2002年02期

7 贾宁;李强;王亚辉;;D-对羟基苯甘氨酸生产过程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年03期

8 石秀春,庄云龙;D-对羟基苯甘氨酸合成方法进展[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0年06期

9 ;D-对羟基苯甘氨酸生产技术有突破[J];沈阳化工;2000年03期

10 张彦岭;李公春;;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合成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世强;许宁;赵志宏;张春雷;邵敬铭;;对苯二酚甲醚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醚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建强;家园医药积极应对反倾销 [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继成;对羟基苯甘氨酸生产技术及发展概述[N];医药经济报;2000年

3 钟昕;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有新法[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记者 李晓岩 杨毅松;国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过质量成本关[N];中国化工报;2005年

5 特约记者 高燕;我D-对羟基苯甘氨酸生产技术有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薇;羟丙基-β-环糊精的手性分离特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崔哲峰;化学合成联酶法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张定林;合成对羟基苯甲醚的理论研究与实验[D];重庆大学;2006年

4 张娇娇;阿替洛尔的医药中间体对羟基苯乙酰胺的合成与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91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91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4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