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对两个路易斯碱催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10:22

  本文关键词:对两个路易斯碱催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DFT 反应机理 [4+2]环加成反应 氮杂环卡宾 质子转移 三苯基膦


【摘要】:有催化剂参与的化学反应称为催化反应,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来实现化学反应中旧键的的断裂、新键的形成,在化学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的作用就是降低这个活化能的值,从而对反应速率和产物的选择性进行提高。我们对有机合成反应的机理探索是必要的,这有助于理解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对今后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选择合适的催化剂都有着指导意义。在此篇论文中,主要对“氮杂环卡宾催化烯酮与氮杂二烯的环加成”以及“三苯基膦催化质子转移异构化”这两个有机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主要是运用量子力学计算方法中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成果新颖且能合理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路径、将成为类似反应机理研究提供依据结论。有关上述两个有机反应机理研究的简要介绍如下:1.氮杂环卡宾催化烯酮与氮杂二烯的[4+2]环加成反应我们所谓的环加成反应多伴有系统总键级数减少的特征,它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不饱和化合物,以及同一化合物的不同部分相互加成生成环状化合物的反应。而在这其中,[4+2]环加成反应用于合成六元环只需要较少的能垒便可以发生,我们在研究“氮杂环卡宾催化烯酮与氮杂二烯的[4+2]环加成反应”的反应机理时,采用了M06-2X/6-31G(d)和M06-2X/6-311+G(d,p)的计算水平,按照催化剂氮杂环卡宾先结合哪一个反应物的思路来设计了两条可能的反应路径。并对此两条反应途径的能量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发现通道B是可以合理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路径,它包括3个反应过程:催化剂氮杂环卡宾结合反应物R2,生成以Z型为主的M1B;M1B与R1进行环加成生成六元环;催化剂NHC脱附即催化产物的生成。计算的结果表明决速步,且决定产物立体选择性的步骤是反应的第二步,该步通过生成四个立体构型(SS/RR/RS/SR)中间体M2B来生成不同立体构型的产物。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SS构型的产物为主要产物,而且第四步中SS构型的能垒只有6.5 kcal/mol,说明该产物在室温条件下可以顺利生成。此机理探究对今后类似反应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指导价值。2.三苯基膦催化质子转移异构化质子转移异构化反应是有机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的反应,其实质是通过质子在分子内的转移来得到异构化的产物。我们用M06-2X在6-31G(d,p)水平下研究了“三苯基膦催化质子转移异构化”的反应机理。我们提出了经过两条路径,区别在于首先发生转移的氢所在的位置不同,以及氢转移发生时通过不同的环进行乔迁。在通道A中,质子通过三元环、六元环进行乔迁,在通道B中,则是通过五元环进行乔迁,我们通过对反应所需活化能的计算,全局反应指标的分析而得到了设计氢转移路径的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DFT 反应机理 [4+2]环加成反应 氮杂环卡宾 质子转移 三苯基膦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1.2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综述10-31
  • 1.1 路易斯碱10-15
  • 1.1.1 氮杂环卡宾10-11
  • 1.1.2 三苯基膦及衍生物11-12
  • 1.1.3 金鸡纳碱催化剂12-13
  • 1.1.4 吡啶类催化剂13-14
  • 1.1.5 质子酸碱催化剂14-15
  • 1.2 氮杂环卡宾催化环加成得吡啶类产物15-23
  • 1.2.1 氮杂环卡宾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15
  • 1.2.2 氮杂环卡宾化合物的研究现状15-21
  • 1.2.3 课题一的主要研究内容21-23
  • 1.3 三苯基膦催化连烯的氢转移反应23-31
  • 1.3.1 膦类催化剂23-27
  • 1.3.2 质子转移反应27-30
  • 1.3.3 课题2的主要研究内容30-31
  • 第二章 计算方法简介31-40
  • 2.1 密度泛函理论(DFT)31-34
  • 2.2 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34-36
  • 2.3 化学反应过渡态36-37
  • 2.4 分析有机小分子反应性质常见的方法37-40
  • 2.4.1 全局反应指标分析37
  • 2.4.2 电荷布局分析37-40
  • 第三章 氮杂环卡宾催化烯酮与氮杂二烯的环加成40-56
  • 3.1 引言40-41
  • 3.2 实验环境41
  • 3.3 计算细节41-42
  • 3.4 结果与讨论42-56
  • 3.4.1 第一种可能的反应路径:通道A46-48
  • 3.4.2 第二种可能的反应路径:通道B48-56
  • 第四章 三苯基膦催化质子转移异构化56-64
  • 4.1 引言56-57
  • 4.2 实验环境57
  • 4.3 计算细节57
  • 4.4 结果与讨论57-64
  • 4.4.1 第一种可能的反应路径:通道A59
  • 4.4.2 第二种可能的反应路径:通道B59-64
  • 第五章 全文小结64-65
  • 参考文献65-76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中一;杨定乔;;镍催化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3年10期

2 刘福胜,杨锦宗;8-乙烯基嘌呤上的亲核加成和环加成反应[J];有机化学;2000年02期

3 欧立公,白东鲁;[4+3]环加成反应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0年01期

4 夏树伟,尚贞锋,陈兰,潘荫明,赵学庄,唐敖庆;C_(60)与硅烯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2期

5 孙成科,林雪飞;8-二甲基-7-甲氧基-5-烯-壬腈氧化物环加成反应机理[J];分子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6 宋琦;三组分环加成反应[J];大学化学;2003年04期

7 尚贞锋;樊玲;李瑞芳;许秀芳;;C_(82)与甲亚胺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07年03期

8 罗人仕;杨定乔;;铑催化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7年08期

9 李欣;林智杰;胡泓梵;张洪奎;;(3S,4R)-3,4-(二氧丙叉基)-N-氧化吡咯烷与丙烯酸甲酯的环加成反应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廉贞霞;卢秀慧;;二氟锗烯与乙烯环加成反应的机理[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磊;张艳;徐建华;;邻醌与VA唑的光化[4+4]环加成反应[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周友运;孙秀丽;唐勇;;1,1-偕二酯基环丙烷与azomethine imines的不对称环加成反应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艳玲;戴柏青;;硼氮纳米管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李小六;邢春勇;李志伟;陈华;;利用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芳烷基C-氨基糖苷衍生物[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张俊良;;金催化的环化与环加成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6 王鹏飞;高鹏;许鹏飞;;基于天然樟脑的手性硝酮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马玉国;陈昊;;晶体中压力促进的叠氮和炔的环加成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刘全忠;刘泽水;李文科;何龙;康泰然;;乙烯基环丙烷与原位产生的a,β-不饱和亚胺的环加成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9 许海;田雷蕾;李团委;杨兵;马於光;;基于分子内旋转诱导的[2+2]环加成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王杞生;丛航;张建新;陶朱;薛赛凤;;七元瓜环对光致环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润波;基于炔酰胺的方法学研究及Cephalotaxine前体的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文静;NHC催化烯酮环加成反应机理与3d过渡金属化合物键能的密度泛函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3 孟凡星;双咪唑化合物的共晶生长和固态光环加成反应[D];吉林大学;2016年

4 黄晓程;芳炔环加成反应及卤钯化环化反应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兰东辉;二氧化碳资源化为环状碳酸酯的新型碳基催化剂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王西照;新型β-内酰胺和甘草次酸杂环衍生物的研究及其核心偶极环加成反应的改进和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筱芳;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螺杂环化合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李家星;[60]富勒烯的亲核环加成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由君;手性金属配合物催化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杨海涛;富勒烯环加成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琼梅;叔膦催化的(4+n)环加成反应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潇潇;路易斯酸及布朗斯特酸催化3-吲哚基甲醇的环加成反应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代杨;密度泛函活性理论在芳胺烷基化及[4+4]环加成反应机理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王雨琦;钯催化下1,6-烯炔和二氟碘乙酸乙酯的环加成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 张琦;叔胺(膦)催化活泼偶氮和亚胺的环加成反应[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冉颖颖;对两个路易斯碱催化反应的机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张晓莉;两个催化[4+2]环加成反应机理和立体选择性的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8 李鑫;不同氢键供体催化转化CO_2与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梁浩生;过渡金属(Au)~+催化炔酰胺与两个独立腈类化合物[2+2+2]环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10 钱波;异氰在1,3-偶极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94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94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9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