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容量和抗坏血酸对儿茶酚胺环化反应的影响及其应用于多巴胺的检测
本文关键词:缓冲容量和抗坏血酸对儿茶酚胺环化反应的影响及其应用于多巴胺的检测
更多相关文章: 儿茶酚胺 缓冲容量 抗坏血酸 环化反应 修饰电极
【摘要】:儿茶酚胺类物质是极其重要的体内神经递质,是由氨基链与儿茶酚(带有两个羟基的苯环)连接而构成的。主要包括多巴胺(DA)、左旋多巴(L-DOPA)和肾上腺素(AD)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器官起着广泛的调节作用。帕金森病变主要是含色素神经元的变性和缺失导致的,许多研究表明,儿茶酚胺类物质经氧化聚合后都能形成神经黑色素,因此研究其环化反应是非常有意义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对DA进行测定时,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抗坏血酸(AA)的干扰。AA和DA常共存于大脑和体液中,并且氧化电位相近,因此如何在高浓度AA存在下测量DA的含量一直是电化学分析家非常感兴趣的。本实验研究了缓冲容量以及AA对DA、L-DOPA和AD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儿茶酚胺自身的氧化还原峰相比,环化反应所形成的峰出现在电位更负的位置。缓冲溶液中的缓冲组分能接受儿茶酚胺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质子,抑制了电极表面pH的下降以及氨基的质子化程度。所以在稀的缓冲溶液中,缓冲溶液的浓度可以促进DA、L-DOPA和AD的环化反应。由于AA的氧化电位比儿茶酚胺更负,因此,可以还原电极表面的儿茶酚胺-醌,也就抑制了环化反应进行的速度。但对DA环化反应的抑制程度是最大的,这是因为DA氧化过程中环化速率比L-DOPA和AD都要慢。我们使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左旋多巴修饰到玻碳电极表面,使其带有负电荷,排斥溶液中同样带有负电荷的AA,同时可以将带有正电荷的DA富集在电极表面。建立了一种在高浓度AA的存在下,选择性地检测DA的方法,DA的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7~1.0×10-6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到0.5×10-8mol·L-1。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关键词】:儿茶酚胺 缓冲容量 抗坏血酸 环化反应 修饰电极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17;O657.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引言12-28
- 0.1 儿茶酚胺类物质概述12
- 0.2 儿茶酚胺类物质的理化特性12-13
- 0.3 儿茶酚胺类物质的生理作用13-15
- 0.3.1 多巴胺的生理作用13
- 0.3.2 左旋多巴的生理作用13-14
- 0.3.3 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14
- 0.3.4 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14-15
- 0.4 儿茶酚胺类物质与神经黑色素15-16
- 0.5 儿茶酚胺类物质的测定方法16-26
- 0.5.1 高效液相色谱法16-18
- 0.5.1.1 氧化铝吸附法17
- 0.5.1.2 溶剂萃取法17
- 0.5.1.3 直接进样法17
- 0.5.1.4 外标法17-18
- 0.5.2 化学发光检测法18
- 0.5.3 毛细管电泳法18-19
- 0.5.3.1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器(CE-ED)18
- 0.5.3.2 毛细管电泳-质谱检测器(CE-MS)18
- 0.5.3.3 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器(CE-UV)18-19
- 0.5.3.4 毛细管电泳-电子捕获检测器(CE-ECD)19
- 0.5.3.5 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检测器(CE-CL)19
- 0.5.4 荧光光谱检测法19-20
- 0.5.5 电化学检测法20-26
- 0.5.5.1 基于纳米粒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20-21
- 0.5.5.2 大介孔碳及铁氰化钴电化学传感器21-22
- 0.5.5.3 聚合物电化学传感器22-23
- 0.5.5.4 碳纳米管的电化学传感器23-25
- 0.5.5.5 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器25-26
- 0.6 研究课题的提出26-28
- 第1章 缓冲容量和抗坏血酸对儿茶酚胺环化反应的影响28-41
- 1.1 前言28-29
- 1.2 实验部分29-30
- 1.2.1 实验试剂29
- 1.2.2 实验仪器和装置29
- 1.2.3 玻碳电极的处理29-30
- 1.3 结果与讨论30-40
- 1.3.1 多巴胺电化学行为的研究30-32
- 1.3.2 pH对儿茶酚胺环化反应的影响32-34
- 1.3.3 缓冲容量对儿茶酚胺环化反应的影响34-38
- 1.3.4 AA对儿茶酚胺环化反应的影响38-40
- 1.4 本章小结40-41
- 第2章 左旋多巴环化聚合修饰电极选择性测定多巴胺41-55
- 2.1 前言41
- 2.2 实验部分41-43
- 2.2.1 实验试剂42
- 2.2.2 实验仪器和装置42
- 2.2.3 修饰电极的准备42-43
- 2.3 结果与讨论43-54
- 2.3.1 电极修饰条件的优化43-49
- 2.3.1.1 缓冲溶液pH的选择43-45
- 2.3.1.2 左旋多巴浓度的选择45-46
- 2.3.1.3 扫描圈数的选择46-47
- 2.3.1.4 扫速的选择47-49
- 2.3.2 差分脉冲测定AA溶液中的DA49-53
- 2.3.2.1 差分脉冲测定AA和0.1 mmol·L~(-1)DA49-50
- 2.3.2.2 差分脉冲测定AA和0.01 mmol·L~(-1)DA50-51
- 2.3.2.3 差分脉冲测定AA和1.0 μmol·L~(-1)DA51-52
- 2.3.2.4 差分脉冲测定AA和0.1μmol·L~(-1) DA52
- 2.3.2.5 差分脉冲测定AA和0.1~1.0μmol·L~(-1)DA52-53
- 2.3.3 加标回收率53-54
- 2.4 本章小结54-55
- 第3章 结论与展望55-56
- 3.1 结论55
- 3.2 进一步工作方向55-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琳,张颖;电环化反应选择规则教学浅谈[J];天津化工;2001年05期
2 谢庆郊;;电环化反应选律的讨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1期
3 孙晓日,许和允,张英;聚异戊二烯橡胶环化反应研究的进展[J];菏泽师专学报;1996年02期
4 罗冬冬;用手指表示电环化反应的方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5 朱敦如;烯基自由基的分子内环化反应[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6 徐小岚;万薪;耿烨;张家松;许华建;;氮自由基环化反应的新进展[J];有机化学;2011年04期
7 王逵;孙传智;孙南;;具有高产率和专一性的自由基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3年05期
8 邹继文;关烨第;;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锗化合物的研究——Ⅰ.烷基锗类化合物合成、环化反应和生物活性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1992年05期
9 张群健,李金恒,程金生,江焕峰;烯烃的自由基环化反应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2年09期
10 李肇凯;;酸催化二甘醇脱水环化反应研究[J];金山油化纤;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壮志;焦宁;;直接去氢环化反应在吲哚类及其衍生物合成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志强;黄晓成;李金恒;;铁催化环化反应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清;黄宪;;α-联烯酸的有机碲内酯环化反应合成碲代丁烯酸内酯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麻生明;于飞;高文忠;;二价钯催化的α或β联烯胺与烯丙基溴的偶联环化反应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王庆刚;邓贤明;孙秀丽;唐勇;;手性硫叶立德引发的分子内串联环化反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黄有;李二庆;郑洁;赵红霞;;有机瞵小分子催化的连续环化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7 徐同玉;杨琴;李玉学;余正坤;;铁催化炔基缩醛的环化反应[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8 鲁彦;张津枫;郑长城;董海鸥;邓国才;;4,5-二甲基-N-(D)脱氧核糖醇基-2-偶氮苯基苯胺环化反应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A];天津市第十四次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9 余旭芬;陆熙炎;;阳离子钯催化的邻亚胺芳基硼酸与炔烃的串联环化反应[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贺峥杰;徐四龙;陈荣顺;秦子凤;;胺催化烯丙基醋酸酯与缺电子烯的[4+2]和[2+2+2]环化反应:叔胺与叔膦之间迥异的催化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君;基于羰基化合物和醛(亚胺)交叉二聚的Cope重排和Prins环化反应的研究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杨芳;炔酮的串联环化反应及水相室温下的三氟甲中文基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王志强;铁或铜催化炔烃参与的分子内环化反应[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明忠;无金属催化的N-芳基丙烯酰胺加成—环化反应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田均均;叔膦催化下缺电子共轭体系参与的环化反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6 李智;烯基硅基烯酮的制备及其[4+1]环化反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石峗;过渡金属活化炔基参与的环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鲁神赐;光诱导的卤代杂环化合物的环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杨静宇;布朗斯特酸或路易斯酸催化的烯胺酮类化合物环化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卜秀丽;三氯化铁促进的炔烃环化反应[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荣誉;炔烃分子内环化合成螺环和喹啉酮等杂环化合物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因龙;光致电环化反应合成苯并[a]咔唑化合物的方法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荆玉锋;硅胺基稀土配合物催化的功能取代胺和端炔与累积双键分子的环化反应[D];复旦大学;2012年
4 宋波;锌催化烯炔酮串联环化反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王华鹏;Lewis acid催化Donor-Acceptor环丙烷的[3+3]环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张耀虎;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串联迈克尔/环化反应[D];兰州大学;2012年
7 庞鑫龙;有机高价碘盐化合物诱导的一步串联环化反应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8 胡亚东;构筑稠合邻羟基苯甲醛的环化反应及机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9 杨梅;叔膦催化下缺电子共轭体系与马来酰亚胺的[4+1]环化反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5年
10 王德伟;金、铂活化炔基的环化反应及咔唑的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96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9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