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氧化物对有机磷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铁氧化物对有机磷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有机磷是重要的生物有效性磷库。有机磷在铁氧化物表面的吸附-沉淀可显著影响其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本研究选取三磷酸腺苷(ATP)、单磷酸腺苷(AMP)、葡萄糖六磷酸(G6P)等3种在相对分子质量、磷酸基团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溶解性有机磷(OPs)及磷酸二氢钾(KH2P04/Pi)为吸附质,以赤铁矿和针铁矿为吸附剂,开展了磷化合物在针铁矿和赤铁矿上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研究,考察了pH、温度及低分子有机酸(LMWOAs)等关键环境因子对有机磷在两种铁氧化物上吸附行为与过程的影响,同时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等表征手段与方法,深入探讨和分析了有机磷在铁氧化物表面的吸附机制,以期为丰富铁氧化物表面控磷机理积累基础数据和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动力学结果表明,磷(OPs/Pi)在铁氧化物上的吸附可以分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四种磷化合物在针铁矿上主要形成双齿配合物,赤铁矿上可能双齿配合物和三维沉淀共存。其在矿物上的快速吸附速率和吸附量相对大小为:PiAMPG6PATP.2.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OPs/i的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影响其在矿物上的吸附行为。对每种铁矿而言,OPs/Pi在矿物上的最大吸附量顺序为:PiG6PAMPATP,吸附亲和力能反映磷化合物与铁氧化物结合稳定性,拟合结果表明,铁氧化物对磷化合物吸附亲和力顺序为:ATPPiAMPG6P.3.研究了不同pH(4~10)及温度(15℃、25℃、35℃)条件下铁氧化物对OPs/Pi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体系pH的增大,磷化合物在铁矿上的吸附量减少;随着体系温度的提高,OPs/Pi在铁氧化物上的吸附量增加,表明其在矿物上的吸附反应是吸热、自发的。4.LMWOAs对OPs/Pi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有抑制作用。LMWOAs对OPs/Pi在两种矿物上吸附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柠檬酸苹果酸草酸,且两种矿物相比,LMWOAs对赤铁矿吸附OPs/Pi的抑制作用要大于针铁矿。
【关键词】:铁氧化物 有机磷 吸附 环境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7.3;X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1.1 磷概述11-13
- 1.1.1 磷的基本性质、来源及生态效应11-12
- 1.1.2 有机磷概述及其生态效应12-13
- 1.2 针铁矿和赤铁矿对磷的吸附13-18
- 1.2.1 针铁矿及赤铁矿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13-15
- 1.2.2 磷在铁氧化物上的吸附15-18
- 1.3 论文选题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18-20
- 1.3.1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18-19
- 1.3.2 研究内容19-20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20-27
- 2.1 实验仪器、试剂及测试方法20-22
- 2.1.1 实验仪器20
- 2.1.2 实验药品及测定方法20-22
- 2.2 铁氧化物表征22-24
- 2.2.1 SEM分析23
- 2.2.2 X射线衍射分析23
- 2.2.3 BET比表面积分析23
- 2.2.4 零电荷点测定23-24
- 2.3 表征结果分析24-26
- 2.3.1 SEM分析24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24-25
- 2.3.3 BET比表面积分析25
- 2.3.4 零电荷点测定25-26
- 2.4 数据分析方法26-27
- 第三章 有机磷在铁氧化物上的吸附特征27-38
- 3.1 引言27
- 3.2 实验部分27-28
- 3.2.1 吸附动力学实验27-28
- 3.2.2 等温吸附实验28
-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28-36
- 3.3.1 吸附动力学实验28-32
- 3.3.2 吸附等温线实验32-36
- 3.4 本章小结36-38
- 第四章 环境因子对有机磷吸附的影响38-49
- 4.1 引言38
- 4.2 实验部分38-39
- 4.2.1 温度的影响38
- 4.2.2 pH的影响38-39
- 4.2.3 低分子有机酸的影响39
- 4.3 结果与讨论39-48
- 4.3.1 温度的影响39-43
- 4.3.3 pH的影响43-44
- 4.3.4 低分子有机酸的影响44-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环境意义49-51
- 第六章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62
- 致谢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斌;;日法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平面”铁氧化物[J];功能材料信息;2008年02期
2 王X;;铁氧化物对重金属镉的吸附效果试验研究[J];贵州化工;2010年03期
3 廖直友;王海川;;磁场对锰铁氧化物还原特性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杨小洪;魏世勇;李永峰;;几种铁氧化物吸附氟的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5 陈培钰;高金涛;李士琦;张颜庭;刘润藻;张建良;;铁氧化物“精细还原-非熔态分离”新工艺实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1年05期
6 Stephen Mann;顾天雁;;铁氧化物的生物矿化[J];世界科学;1989年03期
7 巩志坚;田原宇;李文华;徐振刚;;国内铁氧化物的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6年07期
8 邵曼君;郭慕孙;;铁氧化物碳还原假固—固反应[J];化工冶金;1982年01期
9 刘永红;董元彦;岳霞丽;李爱华;;锌在铁氧化物和土壤上的吸附[J];湖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10 谢芸芸;陈天虎;周跃飞;谢巧勤;;微生物-铁氧化物交互作用对黄土中砷活化迁移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承帅;李芳柏;李晓敏;雷静;;铁氧化物/草酸体系对生物难降解有机物的光化学降解[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芳柏;陈俊坚;刘鸿;刘同旭;;铁氧化物-草酸系统光化学降解BPA的机理[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平;范桥辉;潘多强;吴王锁;;Eu(Ⅲ)在铁氧化物上的吸附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建旭;方维萱;李天成;郑厚义;;智利铁氧化物铜金矿床及勘查标志[A];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晓;尹勇;陈建民;;铁氧化物催化氧化SO_2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孝梨;黄玉明;;生物铁氧化物对磷的吸附特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吴智君;郭学军;何孟常;;铁氧化物对水中锑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兰金亮;炼钢渣无废料利用现代方法[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平;Eu(Ⅲ)、Th(Ⅳ)、U(Ⅵ)在铁氧化物及Np(V)在钠基膨润土上的吸附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罗畅;铁氧化物吸持腐殖酸对AsO_4~(3-)、Hg~(2+)次级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寅;砷在铁氧化物表面吸附转化及砷微生物再释放机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4 付洪波;铁氧化物腐殖质络合态表征及对γ-HCH光催化降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邵兴华;水稻土淹水过程铁氧化物转化对磷饱和度和磷、氮释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道浩;铁氧化物对有机磷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2 谢亚巍;铁氧化物及其腐殖酸复合物对砷的吸持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黄崇玲;不同铁氧化物对土壤镉有效性及水稻累积镉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3年
4 廖洋;以负载型铁氧化物降解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李放;铁氧化物—腐殖酸复合物对重金属汞的吸持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陶正兴;低分子有机酸对铁氧化物形成转化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7 王卉;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铁氧化物的还原与汞的生物甲基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8 雷静;铁氧化物-草酸体系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降解[D];广西大学;2005年
9 张绍卫;EDTA存在下光诱导铁氧化物的形成及机理[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10 姜利荣;铁氧化物光催化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38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738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