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催化剂上F-T合成反应中碳链形成机理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Co催化剂上F-T合成反应中碳链形成机理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F-T合成 钴基催化剂 碳链增长 密度泛函理论
【摘要】:Co基F-T(Fischer-Tropsch)合成反应作为油基碳资源的重要补充途径,能够实现将我国储量相对丰富的煤和天然气转化为以烷烃和烯烃为主的烃类清洁燃料或者高附加值化学品。然而,该反应虽然反应物简单,但反应过程复杂。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几类重要的反应机理,以期阐明F-T合成反应过程。量子化学计算是研究F-T合成反应机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对系统研究F-T合成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分别研究了HCP型Co催化剂的两种不同表面(Co(10-10)-A和Co(10-11)分别占暴露总面积的28%和35%)上F-T合成反应—生成烃类反应中碳链引发、增长和终止过程。首先,研究了合成气转化为C1物种CH_x、CHOH和CH_3OH;其次,研究了从C1物种碳链增长到C2H_x和从C2H_x碳链增长到C3H_x的过程;最后讨论了可能的碳链终止方式。从而阐明Co催化剂表面上F-T合成的反应机理和表面结构对反应机理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Co催化剂上,烯醇机理的重要C1物种CHOH不容易生成,表明烯醇机理不是主要的F-T合成机理,而其他三种机理:碳化物机理、CO插入机理和烯基机理的C1物种CH_x容易生成。在Co(10-10)-A表面上,CH_x(x=1~3)主要通过H辅助CO解离路径生成,其中,CH的主要生成路径为CO+H→CHO→CH+O;CH_2主要通过CO+H→CHO+H→CH_2O→CH_2+O和CO+H→CHO+H→CH_2O+H→CH_2+OH路径生成;CH_3的主要生成路径为CO+H→CHO+H→CH_2O+H→CH_3+O和CO+H→CHO+H→CH_2O+H→CH_2+OH+H→CH_3+OH;其中,CH_2和CH_3是最易生成的CH_x物种。在Co(10-11)表面上,CH、CH_2和CH_3都通过CO直接解离生成C后,C进一步加氢生成,C和CH是最易生成的CH_x物种。表明表面结构不仅影响CH_x的生成路径,而且影响CH_x的主要存在形式。Co催化剂上CH_3OH的形成机理为:Co(10-10)-A表面上,主要生成路径为CO+H→CHO+H→CH_2O+H→CH_2OH+H→CH_3OH;Co(10-11)表面上,CO+H→CHO+H→CHOH+H→CH_2OH+H→CH_3OH和CO+H→CHO+H→CH_2O+H→CH_2OH+H→CH_3OH是两条平行的CH_3OH生成路径。这两个表面上,CH_x的生成均容易于CH_3OH的生成;考虑到Co(10-10)-A和Co(10-11)分别占暴露总面积的28%和35%,表明HCP型Co催化剂对CH_x的形成有较高的选择性,CH_x的生成有利于碳链增长。(2)以研究碳链引发、增长和终止为出发点,阐明了两种表面上主要的F-T合成反应机理。在Co(10-10)-A和Co(10-11)表面上,从CH_x经链引发生成C2H_x时,CH_2CH都不易形成,表明在Co催化剂上,碳链不容易经烯基机理引发。Co(10-10)-A表面上,CH_3CH_2是主要的C2H_x物种,经碳化物机理形成,即CH_2+CH_2→C2H4+H→CH_3CH_2和CH_3+CH_2→CH_3CH_2路径生成。从CH_3CH_2经碳链增长生成C3H_x时,CH_3CH_2CH_2是主要的C3H_x物种,主要经碳化物机理下的CH_3CH_2+CH_2→CH_3CH_2CH_2路径生成。故该表面上RCH_2是主要碳链,碳链增长主要通过碳化物机理下的RCH_2+CH_2→R'CH_2路径实现,其中R代表烷基或H,R'等同于RCH_2。对于碳链终止,主要通过R'CH_2加氢生成烷烃来实现。另一方面,含氧化物RCH_2CHO的脱附能小于其加氢生成RCH_2CH_2O反应的活化能,导致醛类物质不易生成;并且RCH_2CH_2O加氢活化能较大,醇类也不易生成。故碳链终止不能通过生成氧化物来实现。Co(10-11)表面上,CH_3CH和CH_3CH_2是主要的C2H_x物种,其中CH_3CH经CHO插入机理生成,即CH_2+CHO→CH_2CHO+H→CH_3CHO→CH_3CH+O路径;CH_3CH_2生成有三种路径,其中CH_2+CH_2→C2H4+H→CH_3CH_2和CH_3+CH_2→CH_3CH_2路径称为碳化物机理,CH_2+CHO→CH_2CHO+H→CH_3CHO→CH_3CH+O+H→CH_3CH_2+O路径称为CHO插入机理。从CH_3CH和CH_3CH_2碳链增长为C3H_x时,CH_3CH_2CH和CH_3CH_2CH_2是主要的C3H_x物种,其中CH_3CH_2CH与CH_3CH的生成方式相似,经CHO插入机理下的CH_3CH+CHO→CH_3CHCHO+H→CH_3CH_2CHO→CH_3CH_2CH+O路径生成;CH_3CH_2CH_2与CH_3CH_2生成方式相似,基于碳化物机理下的CH_3CH+CH_2→CH_3CHCH_2+H→CH_3CH_2CH_2和CH_3CH_2+CH_2→CH_3CH_2CH_2路径以及基于CHO插入机理下的CH_3CH+CHO→CH_3CHCHO+H→CH_3CH_2CHO→CH_3CH_2CH+O+H→CH_3CH_2CH_2路径生成。故该表面上,RCH和RCH_2是主要的碳链,RCH链增长方式为CHO插入机理下的RCH+CHO→RCHCHO+H→RCH_2CHO→R'CH+O路径;RCH_2的链增长方式为碳化物机理下的RCH+CH_2→RCHCH_2+H→R'CH_2和RCH_2+CH_2→R'CH_2路径以及CHO插入机理下的RCH+CHO→RCHCHO+H→RCH_2CHO→R'CH+O+H→R'CH_2+O等三条路径。对于碳链终止,R'CH与CH_2偶合可生成RCHCH_2,若RCHCH_2脱附能较小,将以烯烃形式脱附使得碳链终止;R'CH也可以加氢生成烷烃来终止碳链;R'CH_2加氢生成烷烃可以使碳链终止。另一方面,由于RCH_2CHO的脱附能和加氢活化能小于其解离生成RCH_2CH的活化能,导致该表面上醛类和醇类生成困难。两个表面上的计算结果表明,碳链增长机理主要为碳化物机理和CHO插入机理,烯基机理、烯醇机理和CO插入机理不是主要的碳链增长机理。(3)Co(10-10)-A表面上,CH_3CH_2主要通过乙烯加氢生成,后续碳链增长首先需经过CH_2与CH_3CH_2的偶合反应;故乙烯加氢对碳链增长至关重要;Co(10-11)表面上,烯烃RCHCH_2加氢是RCH_2CH_2的一个重要生成方式,而RCH_2CH_2能够与CH_2偶合实现碳链增长,故烯烃加氢对碳化物机理下的RCH_2CH_2链的增长至关重要重要。因此,在F-T合成反应中,烯烃与Co催化剂表面强的吸附作用能够促进碳链的增长。
【关键词】:F-T合成 钴基催化剂 碳链增长 密度泛函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5
- 第一章 绪论15-24
- 1.1 F-T合成反应15
- 1.2 F-T合成催化剂15-16
- 1.3 F-T合成反应机理16-18
- 1.3.1 碳化物机理16-17
- 1.3.2 CO插入机理17
- 1.3.3 烯基机理17
- 1.3.4 烯醇缩聚机理17-18
- 1.4 F-T合成机理研究现状18-22
- 1.4.1 表面CH_x生成18-20
- 1.4.2 碳链增长20-22
- 1.5 研究现状总结22-23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23-24
- 第二章 理论基础24-27
- 2.1 理论基础24-27
- 2.1.1 密度泛函理论24
- 2.1.2 交换相关势24-25
- 2.1.3 赝势方法25
- 2.1.4 过渡态理论25-26
- 2.1.5 VASP软件包26-27
- 第三章 F-T合成反应中相关物种的吸附27-41
- 3.1 计算模型及参数27-29
- 3.1.1 Co表面模型27-28
- 3.1.2 计算方法28-29
- 3.2 表面物种的吸附29-39
- 3.2.1 Co(10-10)-A表面各物种的稳定吸附构型30-34
- 3.2.2 Co(10-11)表面各物种的稳定吸附构型34-39
- 3.3 本章小结39-41
- 第四章 F-T合成反应中C_1物种的生成和主要存在形式41-67
- 4.1 合成气生成C_1物种41-59
- 4.1.1 CO活化41-43
- 4.1.2 CH_x(x=0~3)的生成43-56
- 4.1.3 CHOH的生成56
- 4.1.4 甲醇的生成56-59
- 4.2 表面结构对CH_x的主要生成路径影响59-62
- 4.2.1 Co(10-10)-A表面CH_x的主要生成路径59-60
- 4.2.2 Co(10-11)表面CH_x的主要生成路径60-62
- 4.3 表面结构对CH_x主要存在形式的影响62-65
- 4.4 甲醇对CH_x生成的影响65
- 4.5 本章小结65-67
- 第五章 F-T合成反应中碳链增长方式67-107
- 5.1 表面C_2H_x的生成67-91
- 5.1.1 起始C-C链的生成67-80
- 5.1.2 起始C-C链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生成机理80-82
- 5.1.3 插入反应形成的含氧物种中C-O键断裂生成C_2H_x82-88
- 5.1.4 偶合反应与插入反应生成C_2H_x的对比88-91
- 5.2 表面C_3H_x的生成91-102
- 5.2.1 C_3链的生成91-95
- 5.2.2 C_3链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生成机理95-96
- 5.2.3 插入反应形成的含氧物种中C-O键断裂生成C_3H_x96-100
- 5.2.4 偶合反应与插入反应生成C_3H_x的对比100-102
- 5.3 碳链增长规律102-104
- 5.3.1 Co(10-10)-A表面碳链增长规律102-103
- 5.3.2 Co(10-11)表面碳链增长规律103-104
- 5.4 碳链终止104-105
- 5.4.1 Co(10-10)-A表面碳链终止104-105
- 5.4.2 Co(10-11)表面碳链终止105
- 5.5 本章小结105-107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07-111
- 6.1 结论107-109
- 6.2 创新点109
- 6.3 不足与建议109-111
- 参考文献111-121
- 致谢121-12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1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璐璐;张东;杜良;谢云;吴涛;;某极低放填埋场土壤对Co吸附行为的初步研究[J];广州化工;2011年22期
2 甄开吉,毕颖丽,曹亚安,胥勃,陈维哲;CO在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上的吸附研究[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6年01期
3 陈明忠;;重油催化裂化装置CO余热锅炉节能技术改造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年09期
4 索春光;赵晓光;张鹏;刘晓为;张宇峰;;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抗CO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贵金属;2008年03期
5 蒋旭红;涂伟萍;;沉淀聚合法制备窄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co-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功能聚合物微球[J];高分子学报;2009年01期
6 张德鹏;王志刚;孙勇;周明磊;;我国煤矿CO超限研究现状及趋势[J];煤矿安全;2013年04期
7 廖代正,姜宗慧,孙建业,王耕霖;轴上水配位的十四元六氮大环Co(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反常磁性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年09期
8 许蓉珠,刘香段,吴庆和;气相色谱法分析~(60)Coγ辐照前后的白酒成分[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9年02期
9 刘贵仁;利用Co~(60)γ射线对小麦进行人工引变的初报[J];原子能科学技术;1962年08期
10 方华星;;CO变换催化剂的反应特性[J];小氮肥设计技术;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峰;杨志祥;孙向黎;;一例~(60)Co局部重度放射损伤的临床观察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王浩;黄乐平;邵琳;马盾;;用磺酸型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60)Co放射性废水的研究及应用[A];第五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文峰;杨志祥;孙向黎;;一例~(60)Co局部重度放射损伤的临床观察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李峨山;王艳霞;陈超;;低密度无铬铁系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制及性能测定[A];第2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蒋璐茜;季敬璋;吕建新;;浙江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COⅡ基因多态性分析[A];第二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崔月菊;杜建国;;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地震前后的CO异常[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7 苏瑛;杜瑜;;公共场所包房内CO、CO_2浓度调查与空气质量评估[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谢智中;曹军;方维海;;镍络合物催化还原CO_2生成CO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汤文岐;张艳;王彩凤;陈苏;;前端聚合快速制备聚(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羟丙酯)荧光纳米复合水凝胶材料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10 黄正宏;康飞宇;沈万慈;;CO/CO_2活化制备ACF及其孔结构[A];第20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庐;日研发高效滤除CO_(2)低成本膜[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陈国兴;电厂烟气CO_(2)捕集工程为奥运增绿[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胡琪;食品级CO_(2)装置实现国产化[N];中国工业报;2004年
4 李承荣;太阳能生产水泥 可实现CO_(2)零排放[N];中国建材报;2012年
5 王芳;挪威:14年捕获1200万吨CO_(2)[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6 符祝慧;日本设CO_(2)经理文凭[N];中国环境报;2011年
7 记者 胡晓峰;GL推出CO_(2)指数范本[N];中国船舶报;2008年
8 龙 行;CO金枪鱼被判“死刑”[N];中国质量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晓岚 程宇婕 于欢;今年单位能耗和CO_(2)排放量均降3.7%以上[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叶子;CO_(2)高效利用翻开新篇章[N];中国化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集锦;和频光谱对CO在Pd单晶和纳米粒子上的吸附和催化氧化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孙丰波;竹材Co~(60)γ射线辐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房玉真;纳米钙钛矿催化剂用于CO加氢反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刘志刚;富氢气氛中CO选择氧化用纳米铜铈催化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龚磊;金属氧化物对铜铈催化剂富氢条件下CO优先氧化性能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6 沈悦欣;负载型钯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对CO低温氧化的催化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薛卫东;CO和超临界CO_2钝化金属铀的原子分子机理[D];四川大学;2002年
8 张普;CO在贵金属电极表面吸附及氧化的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高正虹;CO催化偶联反应机理和杂质对催化剂活性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2年
10 王学海;负载型γ-Al_2O_3催化剂上CO还原SO_2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义民;铈锆固溶体的制备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金柱;高电压(4.35V)锂离子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3 余蕊冰;富锂正极材料Li_(l.2)Ni_(0.13)Co_(0.13)Mn_(0.54)O_2的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连宝;亚微米/微米LiNi_(0.5)Co_(0.2)2Mn_(0.3)O_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欢欢;Pt基催化剂上CO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叶珊;La_(0.7)Mg_(0.3)Ni_(2.8)Co_(0.5)合金储氢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彭跃;大气污染物CO和NO_X清除—新型纳米多孔催化材料的合成[D];南昌大学;2015年
8 桂宏亮;正极材料LiMn_(1/3)Co_(1/3)Ni_(1/3)O_2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陈霞;~(60)Co-γ辐照处理对低温储藏糙米品质的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刘桂林;新型铜互连阻挡层材料Co的CMP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51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751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