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固定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7:21

  本文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固定化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介孔二氧化硅 F-127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固定化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


【摘要】:介孔材料作为一种新材料,由于它具有大的孔容、比较高的表面积、可控的介观结构和孔径尺寸,因而受到了吸附、分离、催化、药物传递等许多领域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在第一章中对介孔材料的研究进展,介孔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微波合成法)等做了简单的介绍,同时还介绍了自由酶的常见的固定化方法,以及有序介孔材料固定化酶的影响因素等。论文第二章,在不同酸度条件下,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EO106PO70EO106)为模板剂,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用水热法制备合成了单分散的微米级介孔二氧化硅材料,探究了在不同酸度条件下,酸度对合成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形貌影响,通过对所合成材料进行氮气吸附-脱附测定,得到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采用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制备的微米级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外部形态。论文第三章,采用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将制备的微米级介孔二氧化硅材料进行氨基化表面修饰,然后再将二乙醇胺和戊二醛溶液按照一定的体积比,将已经进行氨基化表面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再进行醛基化处理,制备得到固定化自由酶的载体。本文首次将表面修饰的载体用于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研究,同时测定了固定化酶的基本性质,例如温度、pH值、操作稳定性、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等一系列的性质,探究了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对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效果。论文第四章,使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模板剂,在碱性环境条件下,制备出纳米级二氧化硅材料,用乙醇回流的方法去除模板剂,得到的即为纳米级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用所制备合成的纳米级介孔二氧化硅材料作为载体,固定化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并对其基本性质进行了测定,同时还对比了两种不同尺寸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对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效果。
【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 F-127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固定化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27.2;O629.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序言10-17
  • 1.1 介孔材料及其简介10
  • 1.2 介孔材料的研究进展10-11
  • 1.3 介孔材料的制备11-13
  • 1.3.1 溶胶-凝胶法11
  • 1.3.2 微波合成法11-12
  • 1.3.3 水热合成法12-13
  • 1.4 介孔材料在固定化酶上的应用13-16
  • 1.4.1 固定化酶的常用方法13-14
  • 1.4.2 有序介孔材料固定化酶的影响因素14-16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16-17
  • 第2章 微米级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17-24
  • 2.1 引言17
  • 2.2 实验部分17-18
  • 2.2.1 实验试剂17
  • 2.2.2 实验仪器17-18
  • 2.2.3 微米级球形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过程18
  • 2.3 结果与分析18-23
  • 2.3.1 水热法合成微米级球形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机理分析18-19
  • 2.3.2 材料的形貌分析19-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介孔材料固定化酶及其动力学性质的研究24-35
  • 3.1 引言24
  • 3.2 实验部分24-29
  • 3.2.1 实验试剂24-25
  • 3.2.2 实验仪器25-26
  • 3.2.3 酶和底物溶液的制备26
  • 3.2.4 载体的制备26
  • 3.2.5 固定化酶的制备26-27
  • 3.2.6 酶活力的测定27
  • 3.2.7 固定化酶条件的确定27-28
  • 3.2.8 固定化酶性质的测定28-29
  • 3.3 结果与讨论29-34
  • 3.3.1 β-半乳糖苷酶固定化条件的确定29-31
  • 3.3.2 固定化酶的性质31-34
  • 3.4 本章小结34-35
  • 第4章 纳米级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应用35-40
  • 4.1 引言35
  • 4.2 实验部分35-38
  • 4.2.1 实验试剂35
  • 4.2.2 实验仪器35-36
  • 4.2.3 纳米级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过程36
  • 4.2.4 结果与分析36-38
  • 4.3 纳米级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固定化酶38-39
  • 4.4 本章小结39-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5
  • 致谢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雪蕾,唐芳琼;不同形貌介孔二氧化硅的可控制备与表征[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4年05期

2 庞雪蕾,任俊,唐芳琼;温度对介孔二氧化硅形貌和介相结构有序性的影响[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02期

3 陈文静;李文;汤建新;;杂化介孔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及表征[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李娟;秦兴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36期

5 侯清麟;李露;;氨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一步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6 韩书华,侯万国,许军,李正民;助表面活性剂对介孔二氧化硅孔径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3期

7 张书政,龚克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合成中甲醇产物对结构规整度的影响(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5年04期

8 党文修;韩书华;亓贯林;李晶;王仁亮;;棒状有序纳米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J];化学通报;2006年06期

9 党文修;李晶;亓贯林;韩书华;侯万国;;利用助溶剂甲酰胺合成棒状介孔二氧化硅[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杨涛;周从山;晁自胜;;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晓东;黄昊文;曾云龙;易平贵;;纳米银封堵介孔二氧化硅孔道过氧化氢调控分子输送释放[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2 蔡敏敏;周济;;单分散乳液模板制取有序介孔二氧化硅[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张庆红;吕飞;王野;万惠霖;;一种制备具有螺旋孔道的棒状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应海平;黄政;刘向农;陈娅如;杨宇翔;;不同链长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孙成高;陶莉;刘奇;梁海军;黄彩娟;晁自胜;;酸性条件下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微观形貌的变温调控[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6 于秀玲;邵高耸;袁忠勇;;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玄明君;贺强;;自驱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马达[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8 杨永刚;李宝宗;陈媛丽;毕丽峰;;单手螺旋介孔二氧化硅和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的制备[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谭磊;刘传军;卓仁禧;;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具有尺寸选择性控制释放体系的制备[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10 党文修;韩书华;许军;闫欣;侯万国;;有序介孔二氧化硅中空管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定庚;基于可逆、可再生介孔二氧化硅的刺激响应控制释放和分析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汤小胜;水体中几种污染物的吸附及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张嘉坤;三种农药缓释系统的构建及综合效果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许东坡;新型介孔、大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杨舜;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刘长辉;DNA介导的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药物控释与生物传感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刘卫;介孔二氧化硅颗粒内的装载调控及其在仿生腔室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5年

8 滕兆刚;介孔SiO_2及介孔磁性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肖强;介孔二氧化硅的温和条件合成[D];南开大学;2007年

10 费海姆;基于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新兴纳米医药平台[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仲冬;双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杨阳;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齐欢;间隔自组装法制备等级介孔二氧化硅及介孔有机硅[D];东北大学;2014年

4 张婷;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纳米药物控释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月香;基于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载体酶的固定化及其催化芳烃降解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6 虞叶骏;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张鑫;非对称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肿瘤诊治一体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杜涵;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制备及改性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9 王延庆;介孔氧化硅和氧化硅复合物的制备与应用[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10 曹成文;介孔二氧化硅负载阿霉素及光热功能纳米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60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760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e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