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纳微结构过渡金属(Co、Mo)硫化物的可控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空纳微结构过渡金属(Co、Mo)硫化物的可控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锂离子电池 二硫化钴 负极材料 二硫化钼 中空结构
【摘要】:中空金属复合硫化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丰富的化学性质,因此在电化学储能等电极材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合成了中空纳微结构过渡金属(Co、Mo)硫化物电池负极材料,通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方法测试,研究了材料结构、组成对储锂性能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简单的醇热法制备了分层中空CoS_2纳米片堆积微米球,之后的热处理可以使无定形碳均匀的附着在CoS_2纳米片表面,开发出分层中空CoS_2@C纳米片堆积复合材料。由于二硫化钴独特的纳米片特性,加快了锂离子的传输路径,保证电极具有高的比容量。在复合材料原位引入无定形碳可以有效缓冲电化学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因此,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200 mA·g-1时,循环200次后可逆容量仍保持在720mA h·g-1。2.采用模板法制备出中空微米立方二氧化硅,之后利用简单醇热法以二氧化硅为模板制备中空分层SiO_2@CoS_2微米立方材料。中空结构可以有效缩短锂离子的传输路径,其内部空间大,缓解反应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因此,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该材料在电流密度为200 mA·g-1时,循环200次后可逆容量仍保持在815mA h·g-1。3.采用醇热法,通过控制反应时间、改变反应温度,制备出中空纳米立方CuS@MoS_2复合材料,之后的热处理原位引入无定形碳,开发出中空纳米立方CuS@MoS_2@C复合材料。由于该材料本身的金属硫化物复合结构,其电化学性能比单一金属硫化物的性能强,及其中空结构和表面独特的纳米片结构可以有效缩短锂离子的传输路径,保证电极材料良好的倍率性能。该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为500 mA·g-1时,循环200次后可逆容量仍保持在920 mA h·g-1。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二硫化钴 负极材料 二硫化钼 中空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O6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概述9-11
- 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点11-12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研究概况12-17
- 1.3.1 碳负极材料12-13
- 1.3.2 硅基负极材料13-14
- 1.3.3 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14-16
- 1.3.4 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16-17
- 1.3.5 其他负极材料17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17-19
- 第二章 实验部分19-23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19-20
- 2.1.1 实验试剂19
- 2.1.2 仪器设备19-20
- 2.2 材料的表征20-21
- 2.2.1 X-射线衍射仪(XRD)20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0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0
- 2.2.4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ITR)20-21
- 2.2.5 比表面(BET)和孔径分布21
- 2.3 电池片的制备21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21-23
- 第三章 纳米片构筑CoS_2@C中空微米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23-36
- 3.1 引言23-24
- 3.2 实验24-26
- 3.2.1 实验原理24-25
- 3.2.2 实验方法25-26
- 3.2.2.1 分层中空CoS_2纳米片堆积材料的制备25
- 3.2.2.2 分层中空CoS_2@C纳米片堆积材料的制备25-26
- 3.3 反应时间对样品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26-28
- 3.3.1 反应时间对样品形貌的影响26-27
- 3.3.2 反应时间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27-28
- 3.4 结果与讨论28-35
- 3.5 小结35-36
- 第四章 分层中空SiO_2@CoS_2微米立方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36-50
- 4.1 引言36-37
- 4.2 实验37-40
- 4.2.1 实验原理37-38
- 4.2.2 实验方法38-40
- 4.2.2.1 MnCO_3微米立方的合成38-39
- 4.2.2.2 中空SiO_2微米立方的制备39
- 4.2.2.3 中空SiO_2@Co(OH)_2微米立方的制备39-40
- 4.2.2.4 中空SiO_2@CoS_2微米立方的制备40
- 4.3 结果与讨论40-49
- 4.5 小结49-50
- 第五章 精确构筑分层中空纳米立方CuS@MoS_2@C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50-64
- 5.1 引言50-51
- 5.2 实验51-53
- 5.2.1 实验原理51-52
- 5.2.2 实验方法52-53
- 5.2.2.1 纳米立方Cu_2O模板材料的制备52-53
- 5.2.2.2 中空纳米立方CuS@MoS_2@C材料的制备53
- 5.3 不同反应温度对产物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53-56
- 5.3.1 反应温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53-55
- 5.3.2 反应温度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55-56
- 5.4 结果与讨论56-63
- 5.5 小结63-64
- 结论与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75
- 发表论文75-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萃辰;脂肪族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结构基础[J];自然杂志;1979年07期
2 何林生;;钛白废酸提钪及钪的应用[J];杭州化工;1991年02期
3 张勇;霍庆媛;王力臻;张爱勤;宋延华;;LiFePO_4/MWNTs/B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热加工工艺;2012年24期
4 杜霞;薛卫东;刘帆;李昱树;;n型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3年01期
5 ;钛及钛钼合金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上海有色金属;1978年03期
6 龚茜,谭攸庚;钌钛锡氧化物阳极表面形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氯碱工业;1995年05期
7 邓凌峰;陈洪;;2,5-二巯基-1,3,4-噻二唑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J];材料导报;2009年22期
8 Degussa;徐翔飞;;“白炭黑”的制备工艺及其物理—化学性能[J];橡胶译丛;1981年03期
9 刘春莲;;《材料化学性能》课的教学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章宗穰;许传经;潘幼良;;旋转环—盘电极的研制和电化学性能研究[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良超;郝仕油;林秋月;应桃开;;纳米氧化锰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3 刘志超;党海军;陈广宇;张自禄;;氟化石墨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4 张森;李志勇;;氟化处理对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5 季益刚;周益明;邵阳;戴跃华;俞燕青;王青;唐亚文;陆天虹;沈涛;;氢氧化镍的低热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董怡辰;王振波;秦华;;炭包覆对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7 侯磊;吴茂;何新波;曲选辉;;碳含量对磷酸钒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邹红丽;招睿雄;沈培康;;钨掺杂LiFePO_4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樊小勇;江宏宏;黄令;孙世刚;;电镀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王婷;曹中秋;边静;;镁铝储氢电极合金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锌的性质与用途[N];期货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桂霞;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胡梅娟;金属氧化物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刘芳延;基于综纤维素制备炭基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江小剑;基于脱合金法的锰基微纳结构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聪;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Li_3V_2(PO_4)_3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莫润伟;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_3O_8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历彪;钛的含氟氧化物及其锂化产物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刘清朝;锂空气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石丽丽;新型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刘兵;锡/钼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储锂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志玲;掺氮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宋巧兰;新型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黄文静;新型导电聚合物-石墨烯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冯钒;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ZnMn_2O_4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杨永刚;VO_4~(3-)掺杂对Li_3Fe_2(PO_4)_3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有玲;三维结构电极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成宏;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8 刘玲娟;L-半胱氨酸辅助合成镍基硫化物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9 石麟;多孔纳米氧化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张静;镍钴氢氧化物/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65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76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