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双阴离子共掺杂铌酸钠光催化活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2:34

  本文关键词:双阴离子共掺杂铌酸钠光催化活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铌酸钠光催化剂 双阴离子共掺杂 光催化活性 第一性原理


【摘要】: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催促我们去发现没有污染,且可循环利用的新能源。氢能作为替代化石燃料能源的候选者而备受关注,氢能利用的关键之一是寻求一种安全和无污染的方法来产生氢。寻找可见光催化水解制氢的催化剂是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基于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光照裂解水制氢是一种十分有用的途径。层状钙钛矿结构的光催化剂NaNbO_3被广泛的报道能在紫外光区域分解水为氧气和氢气。然而,NaNbO_3的带隙太宽(3.29 eV),只能吸收仅占太阳光4%的紫外光,催化效率较低。一般而言,为了有效地利用占太阳光43%的可见光,提高光催化效率,最理想的半导体催化剂的带隙为2.0 eV,且价带顶位置必须低于水的氧化势(1.23 V),同时导带底位置必须高于氢离子的还原势(0 V)。因此,为了提高NaNbO_3的可见光响应(390-750 nm),需要调整其能带结构以满足可见光催化水解制氢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掺杂来减小NaNbO_3的带隙,从而提高其可能光解水制氢的效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单掺杂(N,P,C,S)和共掺杂(N+N,P+P,N+P,C+S)NaNbO_3体系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由于价带顶能级的位置比水的氧化能级低1.39 eV,为减小NaNbO_3带隙,则需要向上提升其价带顶,为此我们选择了非金属元素(N,P,C,S)单掺杂,因为它们各自的p轨道能量都明显的高于氧原子的2p轨道能量。单掺杂(N,P,C)NaNbO_3体系在带隙中引入了十分不利于光催化反应的未占据杂质态,这些杂质态会成为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中心,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光催化裂解水效率的减小。S掺杂虽然减小了带隙,增加了可见光的吸收,但是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很有限。共掺杂(N+N,P+P,N+P,C+S)的双空穴耦合不但引入了合适的带隙,而且消除了单掺杂引起的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中心。缺陷形成能表明,共掺杂相比于各自的单掺杂在能量上更加支持,并且所研究的掺杂体系在贫氧的情况下更加容易合成,并通过计算相对结合能来讨论共掺杂与单掺杂之间的相对稳定性。通过计算出的带边位置证明了共掺杂(N+N,C+S)NaNbO_3体系具备了合适的氧化还原势带边位置。最后,计算的光学吸收谱也表明共掺杂(N+N,C+S)的NaNbO_3体系具有高效的可见光响应。
【关键词】:铌酸钠光催化剂 双阴离子共掺杂 光催化活性 第一性原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绪论8-21
  • 1.1 光催化的发展历史8
  • 1.2 光催化原理8-11
  • 1.3 光催化改性方法11-18
  • 1.3.1 半导体复合11-12
  • 1.3.2 贵金属沉积12-13
  • 1.3.3 染料光敏化13
  • 1.3.4 掺杂改性13-18
  • 1.4 光催化的应用18-19
  • 1.4.1 光解水制氢18
  • 1.4.2 空气净化18
  • 1.4.3 废水处理18-19
  • 1.4.4 太阳能电池19
  • 1.4.5 抗菌作用19
  • 1.4.6 防雾和自清洁19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19-21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21-33
  • 2.1 多粒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21-22
  • 2.2 Born-Oppenheimer近似和Hartree-Fock近似22-24
  • 2.2.1 Born-Oppenheimer近似22-23
  • 2.2.2 Hartree-Fock近似23-24
  • 2.3 密度泛函理论24-27
  • 2.3.1 Thomas-Fermi模型24-25
  • 2.3.2 Hohenberg-Kohn定理25-26
  • 2.3.3 Kohn-Shan方程26-27
  • 2.4 交换关联泛函27-29
  • 2.4.1 局域密度近似(LDA)28
  • 2.4.2 广义梯度近似(GGA)28-29
  • 2.5 平面波基组和赝势29-31
  • 2.5.1 平面波基组29-30
  • 2.5.2 赝势30-31
  • 2.6 本文所用的计算软件包31-33
  • 第三章 双阴离子共掺杂铌酸钠光催化活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33-50
  • 3.1 引言33-34
  • 3.2 计算方法34
  • 3.3 结果与讨论34-49
  • 3.3.1 纯净NaNbO_3的电子结构34-36
  • 3.3.2 氧化还原势36-37
  • 3.3.3 热力学稳定性37-42
  • 3.3.4 单掺杂42-45
  • 3.3.5 共掺杂45-48
  • 3.3.6 光学性质48-49
  • 3.4 结论49-50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6
  • 攻读硕士期间工作情况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俊;司德君;方均;姜志全;黄伟新;;铁和铈共掺杂二氧化钛中的协同效应(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2006年06期

2 李玲;张文明;孙建红;赖伟东;李晓苇;;钒氮共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3年01期

3 孟波;王晓晶;李雪;刘云义;;低温溶胶法制备钨、氮共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研究[J];钢铁钒钛;2013年05期

4 魏凤玉;曾华灵;师彬;崔鹏;彭书传;;硫与铁共掺杂对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8年09期

5 雷泽;杜孟衣;韩敏芳;;凝胶固相反应法制备钪、铈共掺杂氧化锆粉体[J];硅酸盐学报;2013年09期

6 赵江平;杨小妮;王建军;;共掺杂Cu-Ce/TiO_2光催化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2年04期

7 房丽婷;曾和平;雷亚玲;吕梅香;;稀土钇-铝共掺杂氧化锌透明薄膜的光学性能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彭益文;曾和平;余力;;纳米铈-铝共掺杂氧化锌透明薄膜的光学性能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9 王虹;王鹏;;铁、铈共掺杂纳米TiO_2溶胶的制备及抗菌性能(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9年11期

10 赵江平;刘加平;张浩;;共掺杂Cu-Ce/TiO_2光催化降解室内甲醛气体的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娟;侯健;张敏;杨建军;;水热法制备钼氮共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及其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2 李荣斌;;硼-氮原子共掺杂金刚石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3 沈少华;延卫;郭烈锦;;碳氮共掺杂二氧化钛的合成与制氢性能研究[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王艺聪;林月绪;林深;;氮硫共掺杂锡酸锌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司伟;翟玉春;丁超;;激活离子共掺杂纳米晶Y_2O_3:Eu~(3+)的荧光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张玲;李玲;牟宗刚;;B、C、N共掺杂对TiO_2微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高X;傅敏;汤敏;;铁氮共掺杂纳米TiO_2的结构及光催化性活性[A];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亮;冯婧;邓瑞平;李晓娜;李希艳;张洪杰;;载流子平衡的改善和复合区间的加宽延缓了铕配合物共掺杂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衰减[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冯宁东;郑安民;王强;徐君;喻志武;邓风;;硼氮共掺杂TiO_2中硼结构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艺聪;林深;;氮、硫共掺杂锡酸锶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辉;钇共掺杂的掺铒氧化铝光致发光增强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徐凌;金属非金属共掺杂TiO_2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申赫;稳定的锂氮共掺杂p型氧化锌及其光电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孙现科;共掺杂SiC基稀磁半导体的局域结构、磁和电输运性能[D];天津大学;2014年

5 刘一鸣;多层复合与共掺杂TiO_2薄膜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6 王啸;稀土共掺杂氧化物的光致发光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陈琦丽;N/F掺杂及N-F共掺杂TiO_2(101)表面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加军;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中掺杂和耦合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袁国栋;Al-N共掺杂实现p型ZnO的机理及其相关器件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恒;N与过渡金属Ag、V共掺杂TiO_2光学性能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2 吴孔强;硅氟共掺杂二氧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3 王槟强;银氮共掺杂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4 张俊川;氮硫共掺杂碳微球的溶剂热法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5 高炜;铽、镝A位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多铁特性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6 吴刚;双阴离子共掺杂铌酸钠光催化活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7 李泽演;碳与金属离子共掺杂TiO_2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8 方雅君;基于动物毛发的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制备及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邓林艳;共掺杂BiFeO_3基多铁性陶瓷与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彭美发;Ag-S共掺杂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85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785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a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