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药物及体液中重金属离子检测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05 20:26
本文关键词: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药物及体液中重金属离子检测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硫属铜化合物 硫化硒纳米粒子 聚乙烯吡咯烷酮 碳量子点 汞离子
【摘要】:硫属铜化合物具有很强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性质,这使其具有了独特的光学性质,尤其在近红外区具有很强的特征吸收。碳量子点则是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且无光闪烁现象和光漂白性。本文通过简单的方法合成纳米材料并将其用于金属离子的检测。具体内容为:1、硫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性质的调控并应用于铜离子的检测。通过将乙二醇作为溶剂与还原剂,以PVP为包被剂,用溶剂热法和热注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具有不同形貌及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性质可调的硫属铜化合物纳米晶。通过改变反应温度以及调整PVP的浓度,改变了硒化铜纳米颗粒的形貌并且使其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发生改变,实现了对其光学性质的调控。利用二氧化硒与L-半胱氨酸发生的简单氧化还原反应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性质的SeS_x纳米颗粒。通过调节反应时溶液的黏度来控制纳米颗粒的S、Se比例以实现对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性质的调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性质可控制SeS_x的特征吸收波长从可见光区调节至近红外区。而该纳米颗粒可以在与抗坏血酸结合后在常温下与铜离子发生反应,生成Cu_(2-x)Se_(1-y)S_y纳米晶并带来光谱性质的变化实现了对铜离子的检测。2、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将其应用于汞离子的检测。以葡萄糖为原料,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制备了激发光谱为346nm,发射光谱为430nm并对汞离子具有特异性响应的碳量子点,在加入汞离子后碳点的荧光被猝灭,从而实现了对汞离子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硫属铜化合物 硫化硒纳米粒子 聚乙烯吡咯烷酮 碳量子点 汞离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O657.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缩写 符号对照表9-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引言10-11
- 1.2 硫属铜化合物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11-22
- 1.2.1 硫属铜化合物的性质11-15
- 1.2.2 硫属铜化合物的合成15-18
- 1.2.3 硫属铜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应用18-22
- 1.2.3.1 生物成像中的应用18-19
- 1.2.3.2 光热治疗19-20
- 1.2.3.3 太阳能电池20-21
- 1.2.3.4 催化方面的应用21-22
- 1.2.3.5 传感分析应用22
- 1.2.4 常见的金属离子检测方法22
- 1.3 存在的问题22-23
- 1.4 研究的出发点与拟解决的问题23
- 1.5 研究内容23-24
- 第二章 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性质的硫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并将其用于Cu2+的检测24-39
- 2.1 引言24-25
- 2.2 实验部分25-27
- 2.2.1 仪器25
- 2.2.2 试剂25
- 2.2.3 实验方法25-27
- 2.2.3.1 使用热注法制备Cu_(2-x)Se纳米颗粒25-26
- 2.2.3.2 使用溶剂热法制备Cu_(2-x)Se纳米片及其形貌调控26
- 2.2.3.3 SeS_x的制备26
- 2.2.3.4 SeS_x与 Cu~(2+)反应26-27
- 2.3 结果与讨论27-38
- 2.3.1 硒化铜的表征27-38
- 2.3.1.1 热注法制得Cu_(2-x)Se纳米颗粒27-30
- 2.3.1.2 水热合成法制得Cu_(2-x)Se纳米片30
- 2.3.1.3 Cu_(2-x)Se纳米片形貌调控及机理探讨30-33
- 2.3.1.4 SeS_x纳米颗粒的表征33-35
- 2.3.1.5 Cu_(2-x)Se_(1-y)S_y纳米颗粒的表征35-37
- 2.3.1.6 利用Se_9S对Cu~(2+)进行检测37-38
- 2.4 本章小结38-39
- 第三章 荧光碳点的制备并将其用于汞离子的检测39-46
- 3.1 引言39
- 3.2 实验部分39-40
- 3.2.1 实验仪器39
- 3.2.2 实验药品39-40
- 3.2.3 实验步骤40
- 3.2.3.1 制备碳点40
- 3.2.3.2 实验方法与步骤40
- 3.3 结果与讨论40-45
- 3.3.1 碳点的表征40-42
- 3.3.2 实验条件优化42-43
- 3.3.2.1 反应温度42
- 3.3.2.2 缓冲液及pH选择42-43
- 3.3.2.3 反应时间43
- 3.3.3 其他金属离子的响应43-44
- 3.3.4 反应体系的线性优化及样品的测定44-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46-48
- 4.1 全文总结46
- 4.2 前景与展望46-48
- 参考文献48-55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55-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利芹;李原芳;;碳点共振光散射法测定溶菌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1期
2 毛小娇;郑鹄志;隆异娟;;以碳点为探针荧光猝灭法测定Cu~(2+)[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9期
3 梁立娜,江桂斌;高效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在汞形态分析中的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800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0008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