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的APF-D密度泛函SAM色散校正方法改进
本文关键词: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的APF-D密度泛函SAM色散校正方法改进
【摘要】:APF密度泛函色散校正(APF-D)是由B3PW91和PBE0杂化的APF泛函,加上球形原子模型(SAM)色散校正构成的一种有别于Grimme经验色散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色散校正(DFT-D)方法,计算稀有气体及其与小分子复合物结合能和势能面准确性很高,但对常见氢键、C H…π和π…π等复合物结合能计算结果明显偏大,在一般性分子间相互作用问题研究中一直未被认可和采纳。我们发现APF-D结合能计算结果偏大的原因是APF泛函与SAM色散校正重复计入了一定量的长程色散能;通过引入不依赖于体系的SAM色散能阻力因子ζ,简单而有效地解决了APF-D色散能过度补偿问题,提出了APF-D改进方案APF-D*;通过S66和L7标准测试集的对照计算表明,APF-D*结合能准确性远高于原始APF-D,达到和超过目前常用的B3LYPD3和ωB97X-D方法水平,并具有较好的计算效率,期待在大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单位】: 贵州省高性能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关键词】: DFT-D APF泛函 SAM色散校正
【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2116)资助项目~~
【分类号】:O641.3
【正文快照】: 1引言快速、精确计算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准确预测其复合物几何结构是对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重要挑战1。目前常用的近似密度泛函方法由于缺乏对长程色散作用的有效描述,用于分子间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显得没有单分子体系计算那样出色2-6。Grimme研究组7长期致力于发展近似密度泛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国才,陶建民,李国宝;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化学研究进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张义恒;王治强;张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直接测量[J];高分子学报;2009年10期
3 黄世玲;;分子间相互作用势探究[J];硅谷;2010年21期
4 董洁,朱俊,陈向荣,陈钢,张芳沛,程新路,陆裕平;水二聚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5 齐元华;关大任;刘成卜;;分子线电导问题的密度泛函研究:分子-电极耦合形貌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对传输特性的影响[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6年02期
6 刘若庄;于建国;;一种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及应用——基于自洽场从头计算法的能量分解方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7 魏少华,张铸勇;新型磷酸酯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Ⅱ.复配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J];精细化工;1998年06期
8 高海翔,齐彦兴,鲁润华,汪汉卿;全取代胍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核苷酸或丁二酸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J];合成化学;2003年01期
9 方奇;分子晶体中的几种分子间相互作用[J];结构化学;1996年01期
10 阎江丽,毛希安,沈联芳,张友杰;d(GGTATACC)_2与乙二胺四乙酸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佩;杨展澜;徐怡庄;魏永巨;吴瑾光;;基于异步正交样品设计的二维异步相关谱在表征分子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苏培峰;;分子间相互作用方法及其发展[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苏培峰;吴玮;;溶剂环境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分解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齐剑;赵莹;徐怡庄;翁诗甫;吴瑾光;徐端夫;;基于正交算法的二维相关光谱检测不同官能团间相互作用[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李建新;张原;杜云;魏金华;;扩散和定量核磁共振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当代新医药论丛[C];2004年
6 戴建兴;刘洋;孙淮;;水合自由能计算及分子间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曹晓东;张俐娜;;聚氨酯/苄基淀粉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及性能[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曾艳丽;苏玲;吉丽婷;孟令鹏;郑世钧;;C_4H_4S与XY(X,Y=F,Cl,Br)中卤键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刘传军;崔树勋;王治强;张希;;聚乙烯吡咯烷酮/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单分子力谱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刘晓凤;李庆忠;程建波;李然;;~1HArF与苯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李新龙邋通讯员 蔡怡春;为新药诞生提供依据[N];湖北日报;2007年
2 记者 王小龙;科学家合成三个分子组成的互锁分子[N];科技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杨;高分子新型环保增塑体系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李晓佩;液—液萃取分离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5年
3 刘表兰;几种智能高分子的多重响应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6年
4 刘磊;分子间相互作用对MOFs材料发光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5 汪朝旭;某些化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6 吴俊勇;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王伟周;几种典型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王炳强;分子间相互作用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和秀;卤、硫、氮族化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10 孙晓颖;分子间相互作用体系的键,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阳;限域效应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影响规律的研究及其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2 王景天;硅化合物及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3 李晓佩;基于异步正交样品设计的二维异步相关谱在表征分子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银;均四嗪类高氮化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王芳;氟利昂与大气中某些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6 于芳;酰胺类化合物与DNA碱基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7 蒲玲;电喷雾电离质谱研究多肽分子间相互作用[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然;若干金属参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烟台大学;2012年
9 张通;煤超分子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计算[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10 闫秀花;多接触弯曲氢键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04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04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