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散加氢脱硫催化剂制备及其对二苯并噻吩的催化性能(英文)
本文关键词:高分散加氢脱硫催化剂制备及其对二苯并噻吩的催化性能(英文)
更多相关文章: 介微孔复合分子筛 ZK- 加氢脱硫 二苯并噻吩
【摘要】:近年来,柴油发动机产生的废气污染己成为一个严重问题,环境法规对燃油中的硫含量限制越来越严格.因此,开发高效的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成为当今的热门课题之一.在柴油馏分中,由于存在空间位阻作用,二苯并噻吩(DBT)及其烷基取代的衍生物是最难脱除的.传统的加氢脱硫(HDS)催化剂通常是将活性金属担载在γ-Al_2O_3上.近年来,介孔材料如MCM-41,SBA-15,HMS,KIT-1和KIT-6等也被用作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其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活性组分分散,大的规则孔径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扩散.其中,KIT-1介孔分子筛具有三维短蠕虫状介孔结构和大的比表面积,其酸性和水热稳定性都高于MCM-41.然而,由于无定形的孔壁使得介孔分子筛的酸性和水热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而介微孔复合分子筛兼具了微孔分子筛酸性强、水热稳定性好和介孔分子筛的孔道优势,因此一经出现就引起了研究者广泛关注.有研究认为,增加载体酸性有利于加氢及促进C-S键氢解反应.载体中的微孔可高效吸附氢分子,降低HDS过程所需的温度和压力,实现温和条件下燃油超深度脱硫.目前,已有研究者将Y-MCM-41,介孔ZSM-5及Beta-KIT-6等多级孔分子筛用作催化剂载体,并进行了加氢脱硫性能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曾利用双模板剂一步晶化法水热合成了介微孔复合分子筛ZK-1.该分子筛既具有与KIT-1相似的短蠕虫状三维介孔孔道,又具有ZSM-5的微孔结构.其介孔孔径为2.7 nm,微孔孔径为0.6 nm.该分子筛具有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和较高的酸性.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不同硅铝比的ZK-1为载体通过过量浸渍法担载Co,Mo活性组分制备了CoMo/ZK-1(Si/Al=30)和CoMo/ZK-1(Si/Al=40)催化剂,并以相同方法制备了CoMo/γ-Al_2O_3,CoMo/AlKIT-1,CoMo/ZSM-5和CoMo/Mix(等量的ZSM-5和AlKIT-1混合物)催化剂作为对比.催化剂的N_2吸附和NH_3程序升温脱附表征结果表明,CoMo/ZK-1具有高于其他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约700 m~2/g)和介微孔结构,介孔孔径和微孔孔径分别为2.3 nm和0.6-1 nm.CoMo/ZK-1的酸量大于相同硅铝比的CoMo/AlKIT-1,这是由于ZK-1的介孔孔壁上含有沸石结构单元.通过H_2程序升温还原表征可知,CoMo/ZK-1的高温氢耗峰面积较CoMo/γ-Al_2O_3和CoMo/ZSM-5相比明显减小,表明在CoMo/ZK-1上难还原的组分数量减少,载体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这有利于金属组分的还原和硫化.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表征结果表明,在ZSM-5表面形成了大量的聚合态氧化钼物种,这是由于载体表面积小,金属组分分散不均匀.Co_2AlO_4或Co_2SiO_4相的出现是由于载体与金属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以ZK-1和AlKIT-1为载体的催化剂则避免了该情况的发生.从高分辨透射电镜照片可知,MoS_2在ZK-1表面分散很均匀,其堆垛层数(2.5-2.7层)和片晶长度(3.9-4.0 nm)都达到较理想的数值,有利于形成更多的Co-Mo-S(Ⅱ)活性相.以二苯并噻吩为模型化合物,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上述6种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催化剂的脱硫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oMo/ZK-1(40)CoMo/ZK-1(30)CoMo/γ-Al_2O_3CoMo/ZSM-5CoMo/MixCoMo/AlKIT-1.在较温和的反应条件(320℃,3MPa,WHSV=5h~(-1))下,CoMo/ZK-1对DBT的脱硫率达到93%以上.其原因主要是:(1)ZK-1的大比表面积使Co,Mo活性组分高度分散在载体表面;(2)载体与金属之间较适中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活性组分的还原与硫化;(3)ZK-1含有的沸石结构单元使其比AlKIT-1具有更多的酸中心,有利于提高HDS反应活性.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介微孔复合分子筛 ZK- 加氢脱硫 二苯并噻吩
【基金】: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NSFC,21206017)~~
【分类号】:O643.36;TE624.55
【正文快照】: 1. Introduction Inrecentyears,airpollutioncausedbyexhaustgasesfrom dieselengines hasbecome a serious problem.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is placing increasingly severe restrictions on the sulfurcontentsoffuels.Researchonefficientdeephydrodesul furization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永强,赵瑞玉,商红岩,赵会吉,刘晨光;4-甲基二苯并噻吩的合成与表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徐永强,赵瑞玉,商红岩,赵会吉,刘晨光;二苯并噻吩合成方法的改进[J];化学试剂;2003年03期
3 关明明;;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意义[J];化工管理;2014年08期
4 于丽,刘泽龙,褚小立,肖宝清,汪莉,李本高;二苯并噻吩的脱硫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1年03期
5 周东凯,张全,杨翔华,佟明友,马学良,郝月;YZ-1菌株降解DBT代谢产物的GC-MS分析[J];辽宁化工;2005年10期
6 夏钧发;王恩龙;高轩;居沈贵;;苯对二苯并噻吩在Cu(Ⅰ)-13X上吸附性能的影响[J];化工科技;2009年03期
7 蒋宗轩,刘艳,孙秀萍,沈智奇,韩崇仁,李灿;燃料油超深度脱硫:二苯并噻吩在改性活性炭上的吸附(英文)[J];催化学报;2003年09期
8 陶小娟;杜新贞;丁宁;李春兰;陈慧;;SBA-15-SO_3 H的直接合成及吸附二苯并噻吩的初步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张娟;赵地顺;王春芳;段二红;王金龙;;在改性HZSM-5和氧气气氛下氧化二苯并噻吩[J];化学工程;2008年05期
10 陶小娟;杜新贞;;有机改性SBA-15的直接合成及对二苯并噻吩的吸附[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娟;赵地顺;;核黄素光敏化氧化二苯并噻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魏妮;曾鹏晖;季生福;郭亚男;吴平易;刘辉;李成岳;;Co/Ni_2P/SBA-15/堇青石催化剂及其对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性能[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侯影飞;孔瑛;李春虎;冯丽娟;;UP-3生物催化降解二苯并噻吩的机理[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4 张娟;赵地顺;孙增涛;王佳蕾;;活性炭负载TiO_2光催化氧化二苯并噻吩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慧萍;基于S,S-二氧—二苯并噻吩单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白金;二苯并噻吩及其加氢中间体在体相金属磷化物上的加氢脱硫反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丰;卟啉铁光催化氧化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林玉福;具有C_(2v)对称性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3 王娜;基于S,S-二氧—二苯并噻吩的小分子蓝光/主体材料的合成及光电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宋茜;可溶液加工的红光和蓝光小分子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窦智武;TiO_2对二苯并噻吩在Ni_2P上的加氢脱硫反应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9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2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