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疏水离子液体包水微乳液的构建与添加剂效应

发布时间:2017-09-16 03:34

  本文关键词:疏水离子液体包水微乳液的构建与添加剂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反相微乳液 相行为 微结构 助醇 电解质


【摘要】:离子液体因其低的挥发性、宽的液程范围、高的热稳定性等特点被称之为“绿色溶剂”。离子液体基微乳液综合了微乳液和离子液体二者的优势,作为介质近年来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稳定的疏水离子液体包水(W/IL)微乳液的报道较多,然而由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稳定的W/IL微乳液的报道却较少。由于疏水离子液体与传统油(烃)相在物理化学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别,构建由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稳定的W/IL微乳液目前仍然是一个挑战。为此,本文尝试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AOT稳定的疏水离子液体包水微乳液构建的新策略将二(2-乙基己基)琥珀磺酸钠(NaAOT)的无机阳离子用有机阳离子1-丁基-3-甲基咪唑阳离子([C4mim]+)替代,极大地提高了AOT-在疏水离子液体[C4mim]Tf2N中的溶解度。据此,作者提出了无添加剂条件下用AOT构建疏水离子液体包水(W/IL)微乳液的新策略。动态光散射、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验证了由AOT稳定的W/IL液滴的存在。作者还探究了电解质及助醇对AOT稳定的W/IL微结构及体系水增溶能力的影响。在可比条件下,电解质阳离子的电荷密度越高或浓度越大,W/IL液滴越小,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也越少。不同于无机电解质,正己醇的用量越多,W/IL液滴越小,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却越多。分析表明,电解质主要是通过对AOT反胶束内界面双电层的有效压缩来影响W/IL液滴大小进而影响体系水增溶能力,而助醇则主要是通过影响AOT的聚集行为来影响W/IL液滴个数进而影响体系水增溶能力的。2.助醇调控长烷基链咪唑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16mim]Br在疏水离子液体[C8mim]Tf2N中的溶解与聚集行为我们以溴化1-十六烷基-3-甲基咪唑([C16mim]Br)为表面活性剂,构建了疏水离子液体包水(W/IL)微乳液,研究了助醇的种类和用量对拟三元相图单相区面积和W/IL液滴大小的影响。实验发现当疏水离子液体为[C8mim]Tf2N时,在可比条件下,助醇的碳链越长,体系拟三元相图的单相区面积和W/IL液滴的流体力学直径越小。这主要跟助醇在疏水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大小有关。助醇碳链越长,在疏水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越小,相同醇含量下界面上的吸附量越多,所起的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也就越大。
【关键词】:反相微乳液 相行为 微结构 助醇 电解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8.23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符号说明12-13
  • 第一章 绪论13-41
  • 1.1 离子液体13-21
  • 1.1.1 离子液体的分类13-14
  • 1.1.2 离子液体的性质14-15
  • 1.1.3 离子液体在两亲分子自组装体系中的应用15-21
  • 1.1.3.1 离子液体作表面活性剂15-19
  • 1.1.3.2 离子液体作极性相19-20
  • 1.1.3.3 离子液体作非极性相20-21
  • 1.2 微乳液21-31
  • 1.2.1 微乳液概述21-22
  • 1.2.2 助醇调控微乳液的微结构及增溶能力22-24
  • 1.2.3 电解质调控微乳液的微结构及增溶能力24-25
  • 1.2.4 疏水离子液体包水微乳液25-31
  • 1.3 本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31-32
  • 参考文献32-41
  • 第二章 [C_4mim]AOT稳定的H_2O-in-[C_4mim]Tf_2N微乳液的构建及添加剂效应41-55
  • 2.1 引言41-42
  • 2.2 材料与方法42-44
  • 2.2.1 材料42
  • 2.2.2 [C_4mim]AOT的合成42
  • 2.2.3 相图的绘制42
  • 2.2.4 电解质及助醇对体系增溶水量的影响42-43
  • 2.2.4.1 电解质的影响42-43
  • 2.2.4.2 醇的影响43
  • 2.2.5 微乳液相区的划分43
  • 2.2.6 动态光散射测定43
  • 2.2.7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测试43
  • 2.2.8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43-44
  • 2.3 结果与讨论44-51
  • 2.3.1 [C_4mim]AOT/H_2O/[C_4mim]Tf_2N三元体系的相行为与微结构44-47
  • 2.3.2 电解质的影响47-49
  • 2.3.3 助醇的影响49-51
  • 2.4 结论51
  • 参考文献51-55
  • 第三章 助醇调控长烷基链咪唑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_(16)mim]Br在疏水离子液体[C_8mim]Tf_2N中的溶解与聚集行为55-70
  • 3.1 引言55-56
  • 3.2 材料与方法56-57
  • 3.2.1 材料56
  • 3.2.2 相图的绘制56
  • 3.2.3 微乳液相区的划分56
  • 3.2.4 动态光散射测定56-57
  • 3.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57
  • 3.3 结果与讨论57-65
  • 3.3.1 [C_(16)mim]Br/H_2O/[C_8mim]Tf_2N三元体系的相行为与微结构57-58
  • 3.3.2 助醇对体系相行为及区域微结构的影响58-65
  • 3.3.2.1 助醇及疏水离子液体对体系单相区面积的影响60-62
  • 3.3.2.2 助醇对体系W/IL微乳液区域的影响62-63
  • 3.3.2.3 助醇对体系微结构的影响63-65
  • 3.4 结论65
  • 参考文献65-70
  • 致谢70-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1-72
  • 附件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干佐;王果庭;李淑贞;陈一飞;杨艳君;;微乳液特性参数R与其组成、温度、盐度的关系[J];油田化学;1986年04期

2 郭荣;李干佐;;阴离子型微乳液的电导行为及其溶液结构[J];化学学报;1987年01期

3 郭荣;;微乳液的特性与应用[J];江苏化工;1989年04期

4 刘大中;一种微乳液的制备[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刘杰凤,瞿金清,杨卓如,王志辉;聚合物微乳液及其应用[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2年03期

6 邵庆辉,古国榜,章莉娟,沈培康;微乳液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与展望[J];江苏化工;2002年01期

7 王文涛,王建刚,赵庆韬,于林超;D相乳化法微乳液的制备及物理模拟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2003年05期

8 赵保卫,朱利中;微乳液对难溶有机物的增溶作用及影响因素[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5期

9 赵保卫,朱利中;微乳液对部分难溶芳烃的增溶作用及机理[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08期

10 许涌深,赵宁;有机硅微乳液的制备与应用[J];天津化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菲;徐洁;侯万国;;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薛鲁燕;黄锡荣;;适宜漆酶催化活力表达的新型离子液体微乳液的构建[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刘燕;郭霞;郭荣;;吩噻嗪与微乳液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成海;李辉;廖洪扬;;微乳液膜提取钪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李娜;郑利强;;离子液微乳液微极性以及其对无机盐和生物大分子增溶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丰隽莉;王正武;俞惠新;郭宝民;;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包封维生素E微乳液的研究及体外缓释性能[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康纯;闻利毓;丁仲伯;朱霞石;郭荣;;微乳液在生物碱薄层色谱中作为流动相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李欣玮;郑利强;佟振合;;离子液微乳液的性质及其作为9-取代蒽光二聚反应微反应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李娜;郑利强;;少量水在BmimBF_4/TX-100/三乙胺反相微乳液的增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郑利强;;离子液微乳液及活性离子液的研究[A];第29届[2009]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中玉;微乳液及临界溶液中的若干化学反应[D];兰州大学;2013年

2 赵学艳;微乳液凝胶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卫俊杰;含离子液体微乳液的构建和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苏宝根;超临界CO_2微乳液的热力学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陈均;微(细)乳液体系中聚合物胶乳和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陈圆;生物活性物质在微乳液液—液界面上的分配与转移[D];扬州大学;2007年

7 张国平;离子液体微乳液中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8 喻文;超临界CO_2微乳液相行为、微观结构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周永晟;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相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吴跃焕;木器涂料用高固含量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冬瑜;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酯化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孝坤;微乳液增溶性能及其用于含油污泥处理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康延鹏;濮城原油微乳液相态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夏文俭;离子液体微乳液中四种有机反应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5 吕玉甲;微乳液吸收处理油漆生产过程中VOCs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6 李谦;耐温微乳液和开关乳状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李倩;疏水离子液体包水微乳液的构建与添加剂效应[D];山东大学;2016年

8 徐凡;含离子液体的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预处理水葫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黄曼;CO_2/N_2开关型微乳液的设计、性能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10 周冰灵;微乳液的制备及其驱油效果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60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60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c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