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3,4-二氢喹唑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19:18

  本文关键词:3,4-二氢喹唑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喹唑啉酮化合物 抗癌活性 Chan-Lam 碳-氮偶联


【摘要】:抗癌药物的开发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尤其是开发结构新颖、毒副作用小的抗癌药物更成了研究内容的重中之重。根据最新报道,喹唑啉酮类化合物表现出广谱的令人鼓舞的抗癌、杀菌等生物活性。所以目前对喹唑啉酮的人工合成与结构设计的报道层出不穷。但是这些合成方法往往局限于非手性合成,且有产率低的缺点。本文主要通过四个章节介绍了喹唑啉酮类衍生物的研究背景、合成方法及活性测试,主要取得以下结果:在合成方面:采用格式反应对R1、R2位进行底物扩展;在第三步反应中,采用先把羟基氧化成羰基,再把硝基还原成氨基的合成路线。即先用PCC进行氧化,然后用铁粉/盐酸法进行还原反应。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温和,且收率可达95%;第四步生成亚胺的反应采用微波法,并且分别使用(S+)叔丁基亚磺酰胺与(R+)叔丁基亚磺酰胺为手性诱导剂,合成了这两种不同手性的底物;然后采用Chan-Lam偶联和Buchwald-Hartwig偶联的方法生成碳-氮键偶联产物;所得偶联产物采用BTC(双三氯甲基碳酸酯)进行分子内环化,最终我们成功合成了27个手性的喹唑啉酮类衍生物。在抗肿瘤活性测试方面:主要测试的细胞有A549(肺癌细胞),K562(白血病细胞),U251(胶质瘤细胞),BEC720E(胃癌细胞),BEL7402(肝癌细胞),SW1990(胰腺癌细胞)。测试方法采用MTT方法。根据活性测试结果,我们发现用(S+)叔丁基亚磺酰胺诱导合成的喹唑啉酮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而用(R+)叔丁基亚磺酰胺诱导合成的喹唑啉酮化合物几乎没有活性,这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手性与活性关系的问题;当把喹唑啉酮转化为卡宾时,活性并无提高,这说明羰基这一结构对活性很重要;R1位为氯、R2位为氟的时候对K562细胞的抑制活性明显比其他系列的化合物高,说明氟原子对抗肿瘤活性有影响;R3位为脂肪族取代基时的抑制活性均比其他化合物高。
【关键词】:喹唑啉酮化合物 抗癌活性 Chan-Lam 碳-氮偶联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引言12-13
  • 1.2 具有抗肿瘤、抗癌活性的化合物13-18
  • 1.2.1 抗癌活性的化合物主要有哪些13-16
  • 1.2.2 主要的合成方法16-18
  • 1.3 喹唑啉酮化合物的研究进展18-20
  • 1.3.1 喹唑啉酮衍生物的性质和应用18
  • 1.3.2 目前国内外关于喹唑啉酮衍生物的合成情况和活性应用研究情况18-20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20-22
  •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0
  • 1.4.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20-22
  • 第二章 喹唑啉酮的合成22-30
  • 2.1 研究意义及其背景22-24
  • 2.1.1 研究意义22
  • 2.1.2 研究背景22-24
  • 2.2 原始化合物骨架的设计24-25
  • 2.3 格式反应25-26
  • 2.4 碳-氮键的生成反应:Chan-Lam偶联26-27
  • 2.5 Buchwald-hartwig27-28
  • 2.6 底物的拓展28
  • 2.7 亚胺的合成28-29
  • 2.8 喹唑啉酮类的衍生物的合成路线设计29-30
  • 第三章 实验部分30-61
  • 3.1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30-31
  • 3.2 氨基二苯甲酮的合成及表征:31-34
  • 3.2.1 化合物2的合成:31-34
  • 3.3 亚胺的合成34-36
  • 3.3.1 化合物 5a的合成35
  • 3.3.2 化合物 5b的合成35
  • 3.3.3 化合物 5c的合成35
  • 3.3.4 化合物 5d的合成35-36
  • 3.3.5 化合物 5e的合成36
  • 3.3.6 化合物 5f的合成36
  • 3.4 底物二胺(化合物 7)的合成36-42
  • 3.4.1 化合物6的合成37-38
  • 3.4.2 化合物7的合成38
  • 3.4.3 偶联产物(化合物 8)的合成及拓展38-42
  • 3.5 最终产物的合成42-59
  • 3.5.1 产物1的合成44
  • 3.5.2 化合物20的合成44-45
  • 3.5.3 化合物21的合成45
  • 3.5.4 化合物23的合成45-46
  • 3.5.5 化合物24的合成46-47
  • 3.5.6 化合物27的合成47
  • 3.5.7 最终合成的产物及表征47-59
  • 3.6 结果与讨论59-61
  • 第四章 活性的测试方法及数据表征61-65
  • 4.1 细胞的选择61
  • 4.2 测试的方法61
  • 4.3 结果的记录及讨论61-65
  • 4.3.1 结果的记录61-63
  • 4.3.2 结果的讨论63-65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3
  • 附录73-11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111-112
  • 致谢112-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一种在温和铜催化条件下合成喹唑啉酮的有效方法[J];有机化学;2009年03期

2 陈海群;胡健华;;6,7-二(2-甲氧基乙氧基)喹唑啉-4-酮的合成[J];化学世界;2010年04期

3 严和平;欧阳贵平;;喹唑啉环的合成方法改进[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0年05期

4 王孝妹;刘小莉;张喜全;顾红梅;徐宏江;王留昌;李宝林;;4-芳氨基-67,-二甲氧基喹唑啉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1年03期

5 孙海龙;初文毅;侯艳君;孙志忠;;6,7二-(2-甲氧基乙氧基)喹唑啉-4-酮的合成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6 郑海清;王欢欢;黄云云;张豪;黄权;刘骏;;三光气在合成4-氯-6-碘喹唑啉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化工;2012年09期

7 杨尚君,丁明武;新型2-芳氧基-3H-喹唑啉-4-酮的合成[J];化学试剂;2003年03期

8 彭红丹;杨建宏;杨桂春;陈祖兴;;2-硫代-4-喹唑啉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张庆珍;玄光善;王立兵;;4-氨基-2-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的合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年07期

10 曹胜利,冯玉萍,高红核,冯克然;2-取代的6-溴甲基-4(3H)-喹唑啉酮的合成[J];应用化学;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留攀;李加荣;;微波促进下水相中合成2,3-二氢喹唑啉-4(1H)-酮[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杜小龙;姜海霞;滕诗蕾;王万军;姜标;;8-硝基喹唑啉环合成新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曹琨;黄银久;刘刚;刘希光;徐胜广;孙林;;6-酰胺取代喹唑啉二硒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4 张立军;张奇;钱东峰;魏霞;钟叙平;李加荣;;微波促进下1,2-二氢喹唑啉酮的绿色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丁明武;杨尚君;;2-取代喹唑啉酮及噻吩并嘧啶酮的合成[A];第六届全国磷化学化工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于国庆;张姗;康从民;;喹唑啉丁酸衍生物的合成[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周海燕;赵同艳;康从民;;硝基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马淑玲;李加荣;孙永江;李青;;1H-喹唑啉-2,4-二酮的新的有效合成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9 刘刚;马文泉;王兵;李西才;徐胜广;刘春萍;刘希光;;喹唑啉二硒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曲峰;魏杰;朱鹏任;沈晓琛;叶艳春;程琪玮;武静;和平;;喹啉并[1,2-c]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旦;基于碳氢键官能团化的喹唑啉衍生物构建[D];南京大学;2015年

2 柴兰琴;喹唑啉、香豆素类衍生物与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3 覃雪梅;基于喹唑啉结构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4 王辰;铜催化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D];清华大学;2011年

5 刘栋;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器件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慧芝;喹唑啉,芳酰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郑培根;喹唑啉—嘧啶酮类新型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的合成[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张士国;蛋白酶催化合成2,3-二氢喹唑啉-4(1H)-酮衍生物[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4 周婕;3,4-二氢喹唑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5 刘晓飞;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喹唑啉-2,4-二酮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慕玲玲;绿色催化CO_2合成喹唑啉-2,4-(1H,3H)-二酮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陆磊;铱催化氨基-(N-烷基)苯磺酰胺和喹唑啉酮衍生物的合成[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曾玉云;一锅法合成2-芳基喹唑啉化合物的反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丁全胜;喹唑啉酮衍生物的绿色合成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10 赵旭;无机分子参与的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96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96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9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