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喹喔啉衍生物的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04:22

  本文关键词:基于喹喔啉衍生物的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喹喔啉衍生物 给体 三苯胺 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


【摘要】:因为小分子光伏材料的制备与提纯比较容易,而且属于环境友好型光伏材料,因此与其他材料相比,小分子材料更具优势。最新报道的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光伏电池的效率已经突破10%的大关。这为小分子类光伏电池在将来实现商业和市场化提供了可能。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基于三种喹喔啉衍生物的8种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喹喔啉单体是一个吸电子单元(A),喹喔啉具有独特的结构,容易被修饰,在引入氟原子后,喹喔啉单元的吸电子能力增强。以三苯胺(TPA)作为给电子体单元(D),并分别引入单键、双键、三键、氰基乙烯基作为π桥键,与带有不同数目氟原子的喹喔啉偶联,构成了本文所设计的D-A-D型光伏给体材料。本论文用核磁共振和高分辩质谱对设计的8个D-A-D型材料进行结构表征,通过GaussView09对材料进行密度泛函数理论计算,确定8个材料的能级能够分别与本实验室使用的PC61BM(受体材料)的能级相匹配。并且分别对材料进行了紫外-可见吸收的测试,循环伏安法测试和器件测试来获得材料光学性质,电化学性质和光电数据。通过对8个目标材料测定的数据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Ⅰ)将氟原子引入材料后,氟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明显降低了材料的HOMO能级,这也是材料获得较高的开路电压(Voc)的重要原因之一。(Ⅱ)氰基系列的材料都具有较高的短路电流密度(Jsc), D结构上引入氰基乙烯基作为π桥键,氰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有利于增大材料的Jsc. (Ⅲ)三键系列的材料具有较高的Voc,TPAFTQOL和TPAFFTQOL的Voc分别为1.09 V,1.08 V。三键材料具有更好的共轭性及刚性结构,是增大材料的Voc的原因之一。(IV)三键系列和氰基系列中,引入一个氟原子的材料TPAFTQOL和TPAFCQOL分别具有最高的Voc=1.09 V和最高的PCE=3.99%。说明引入一个氟原子对材料的影响是最理想的。(Ⅴ)氰基系列的三个材料TPACQOL,TPAFCQOL,TPAFFCQOL都具有很高的光电转化效率(PCE) 。TPACQOL、TPAFCQOL、TPAFFCQOL的光电转化效率分别为3.40%、3.61%、3.99%,从数据分析中不难看出,TPAFCQOL具有最优的光电性能。说明此类材料在以后的深入研究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关键词】:喹喔啉衍生物 给体 三苯胺 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35
  • 1.1 光伏材料电池9-11
  • 1.1.1 光伏电池的利用及发展9
  • 1.1.2 光伏电池的发展9-10
  • 1.1.3 光伏电池的分类10-11
  • 1.2 有机光伏电池11-13
  • 1.2.1 有机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11-12
  • 1.2.2 有机光伏电池的性能参数12-13
  • 1.3 有机聚合物光伏电池13-16
  • 1.3.1 有机聚合物给体材料13-15
  • 1.3.2 有机聚合物受体材料15-16
  • 1.4 有机小分子光伏电池16-32
  • 1.4.1 有机小分子受体材料17-18
  • 1.4.2 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三苯胺类18-21
  • 1.4.3 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DPP类21-25
  • 1.4.4 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低聚噻吩类25-29
  • 1.4.5 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卟啉类29
  • 1.4.6 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喹喔啉类29-32
  • 1.5 本论文目标分子的设计思路32-35
  • 2 实验部分35-50
  • 2.1 仪器与药品试剂35-36
  • 2.1.1 实验仪器35
  • 2.1.2 药品试剂35-36
  • 2.2 特定药品的预处理36-37
  • 2.3 目标材料的合成37-49
  • 2.3.1 三种喹喔啉衍生物受体单元的合成37-43
  • 2.3.2 三苯胺给体单元的合成43-46
  • 2.3.3 目标材料的合成46-49
  • 2.4 BHJ光伏器件的制作49-50
  • 3 结果与讨论50-62
  • 3.1 目标分子的合成50-51
  • 3.2 光学表征51-53
  • 3.3 DFT论计算53-56
  • 3.4 循环伏安法测定化学性质56-58
  • 3.5 器件测试58-62
  •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68
  • 附录A 终产物的表征68-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6-77
  • 致谢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利英;陈肖卓;于海涛;梁刚;;刺激响应型有机小分子凝胶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9年03期

2 王相勤,邵春林,姚建铭,余立祥,余增亮;低能离子与生物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J];化学学报;2000年04期

3 高伟;余能富;涂业苟;幸伟年;;过渡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共催化反应的进展[J];江西林业科技;2013年06期

4 李楠;刘伟军;龚流柱;;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最新进展[J];化学进展;2010年07期

5 金莲姬;张珉;苏忠民;史丽丽;赵亮;;单壁碳纳米管内包合有机小分子(乙炔、乙烯和乙烷)结构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4期

6 陆天华;霍延平;方小明;欧阳新华;;可湿法加工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3年10期

7 张诺;吴丹;韩颜颜;蔡燕燕;李茹;赵燕芳;魏琴;;核酸与有机小分子反应机理的荧光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6期

8 朱铿,李娜,李克安,童沈阳;蛋白质与有机小分子反应机理的研究[J];化学试剂;1999年01期

9 刘静;房喻;;有机小分子胶凝剂研究取得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8年17期

10 陈金娥;张海容;;β-环糊精/萘酚对有机小分子识别作用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海宇;陈传峰;;新型有机小分子凝胶[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2 刘重阳;管爱国;吴国章;;聚丙烯酸酯/有机小分子杂化材料的阻尼增效机理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结构与性能[C];2013年

3 金莲姬;张珉;苏忠民;;C_(60)内嵌有机小分子及其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龚流柱;;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多组分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陈刚;丁奎岭;;吡咯烷基磷酸酯类有机小分子催化的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徐春祥;薛清华;徐洪光;唐洁影;张俊祥;崔一平;;多孔氧化铝/有机小分子复合体系中的发光现象[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7 吴海虹;孙彩霞;刘月明;吴鹏;;固载有机小分子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刘晓娟;逯乐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的设计及其在有机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符永鹏;林奇;魏太保;张有明;;长链芳酰腙的合成及凝胶性能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徐利文;;复合型金属/有机小分子协同活化催化若干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新型有机小分子/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廖俊旭;新型BODIPY衍生物小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明明;环境刺激响应有机小分子凝胶自组装行为及形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莫磊;(1)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及(2)稳定的苯并异吡喃盐与双官能团苯乙烯的串联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高婷;有机小分子吸收能的精确计算: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芳;单电荷有机小分子可控组装与膜功能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7 王帮根;从均相到多相:若干手性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傅玉琴;脯氨酸衍生的新型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催化不对称碳—碳键形成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梁丽娇;磷酸根阴离子家族与有机小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及其光分析化学[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林华;双吲哚甲烷类化合物以及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手性胺类化合物的合成[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泽彪;含氰基的A-D-A型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平;新型有机小分子凝胶剂的合成、组装及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建;醇溶性有机小分子阴极界面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在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丽丽;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NH_2-UIO-66和Eu/Zr-MOFs的合成、结构及对有机小分子和F~-离子的荧光传感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5 薛瑞;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中修饰层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李亭亭;具有特殊荧光特征的有机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7 涂乐志;均相纤维素溶液低温敞开体系催化转化制备有机小分子酸[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谢业鹏;基于神经退化疾病的有机小分子探针合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9 张洪瑞;有机小分子催化Rauhut-Currier反应的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源泽;基于喹喔啉衍生物的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03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03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3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