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相介质中负载纳米金催化CO高选择性还原糠醛(英文)
本文关键词:水相介质中负载纳米金催化CO高选择性还原糠醛(英文)
【摘要】:近年来可再生资源以及化工原料的多元化备受关注,生物资源成为其中的一个新亮点.糠醛是一种可由生物质转化而来的重要化工原料,将其催化还原直接转化为糠醇是构建以糠醛为平台化合物的生物基呋喃衍生物价值链的重要环节.长久以来,糠醛制糠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H_2作氢源的加氢工艺及相关催化剂配方的优化、改进等方面,尽管在工业上已获得成功应用,但由于需大量消耗源于化石燃料的H_2,使得该路线总体上仍依赖于化石能源.此外,大量使用H_2所涉及的储存、运输和使用条件苛刻以及如何有效控制目标产物的选择性等问题也一直是糠醛传统催化加氢所面临的挑战.因此,寻求可替代传统氢气作氢源,更为经济实用且高效的糠醛高选择性催化还原制糠醇路线,对于发展以糠醛转化为技术核心的新一代糠醛基化工产业链,以及实现诸如5-羟甲基糠醛等其它重要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的还原转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实证性实验,考察以价廉且来源丰富的CO替代H_2来实现高选择性液相糠醛催化转化制糠醇的可行性.众所周知,CO不但是C_1化学工业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原料,在发展并完善面向未来的低碳能源及化学品清洁合成新技术等方面也有着非常大的应用潜力.鉴于CO也是炼钢焦炉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发新颖的基于CO的还原转化和相关反应新技术,不但可有效拓展CO的潜在应用范围,对于实现传统高能耗行业的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近期利用CO/H_2O为还原介质,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纳米Au催化取代硝基或羰基化合物高效、高化学选择性还原,本文系统研究了包括传统铂族金属在内的各类高分散贵金属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压力以及反应时间等对糠醛转化率和糠醇选择性的影响.通过优化催化剂制备和反应条件,发现以CO/H_2O作为氢源,在金红石单相Ti O2负载纳米Au(Au/Ti O_2-R)的催化作用下,于90 oC,CO压力为4 MPa,糠醛与Au的摩尔比为200的条件下反应4 h即可实现糠醛至糠醇的定量转化.研究表明,上述过程中催化剂可多次循环使用;反应温度或反应压力的增加均有利于反应进行,且在糠醛与纳米Au的摩尔比高达2000甚至5000时,反应仍可完全进行到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催化体系对于反应原料中含有相当杂质的非新鲜提纯的粗糠醛亦具有很好的耐受性,甚至可直接以各种H_2/CO比例的来源广泛的合成气为氢源,实现目标反应,表明该体系是一种极具开发和应用潜力的糠醛转化制糠醇新技术.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化学系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关键词】: 糠醛 还原 负载型金催化剂 一氧化碳 水相
【基金】: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1273044, 21473035, 91545108) the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2012007000011) SINOPEC (X514005) Science & Technology Commission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08DZ2270500) the Open Project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KL-ChE-15C02)~~
【分类号】:O621.251
【正文快照】: 1.Introduction The search for chemical processes to convert biogenic feed stocks to renewable chemicals and fuels has driven efforts to discover and develop new effective reactions that enable the selective refunctionalization of these polyoxygenate ma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开吉,毕颖丽,曹亚安,胥勃,陈维哲;CO在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上的吸附研究[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6年01期
2 廖代正,姜宗慧,孙建业,王耕霖;轴上水配位的十四元六氮大环Co(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反常磁性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年09期
3 许蓉珠,刘香段,吴庆和;气相色谱法分析~(60)Coγ辐照前后的白酒成分[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9年02期
4 曾文茹,李疏芬,周允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燃烧特性以及CO和CO_2的生成机理[J];燃料化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张东;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CoⅡ[J];冶金分析;2003年05期
6 崔颖娜;尹静梅;高大彬;周广运;贾颖萍;;光化学方法活化CO_2为CO的研究进展[J];天然气化工;2005年06期
7 陈文;王存文;应卫勇;余传波;吴元欣;;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CO、CO_2在Rh-Mn-Li/SiO_2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刘志刚;周仁贤;郑小明;;过渡金属修饰对铜铈催化剂在选择性脱除CO反应中催化性能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3期
9 李赣;张志;汪小琳;;二氧化铀对CO和CO_2的吸附热力学[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03期
10 杜芳林,,崔作林,张志琨;CO在纳米铜催化剂上的氧化行为[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峨山;王艳霞;陈超;;低密度无铬铁系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制及性能测定[A];第2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谢智中;曹军;方维海;;镍络合物催化还原CO_2生成CO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汤文岐;张艳;王彩凤;陈苏;;前端聚合快速制备聚(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羟丙酯)荧光纳米复合水凝胶材料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4 张喜盈;杨恩翠;赵小军;;由三唑-羧酸混合磁桥构筑的CoⅡ配位聚合物的结构及磁行为[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林健斌;陈小明;;具有类CsCl拓扑的Co~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磁性[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卢静;王素娜;窦建民;;具有二重穿插拓扑结构的手性Co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韩松德;宋伟朝;赵炯鹏;刘遂军;卜显和;;具有[Co_(24)]大环的多核钴化合物的合成与磁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张大峰;刁鹏;王静懿;项民;张琦;;金纳米粒子对CO电化学催化氧化的稳定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沈美庆;赵敏伟;王军;安源;;CO脉冲研究铈锆固溶体的储放氧性能[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赵丽萍;季生福;银凤翔;陈能展;刘辉;李成岳;;Co_(1-x)Mg_xO/Al_2O_3/金属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集锦;和频光谱对CO在Pd单晶和纳米粒子上的吸附和催化氧化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房玉真;纳米钙钛矿催化剂用于CO加氢反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刘志刚;富氢气氛中CO选择氧化用纳米铜铈催化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龚磊;金属氧化物对铜铈催化剂富氢条件下CO优先氧化性能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5 沈悦欣;负载型钯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对CO低温氧化的催化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普;CO在贵金属电极表面吸附及氧化的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高正虹;CO催化偶联反应机理和杂质对催化剂活性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2年
8 王学海;负载型γ-Al_2O_3催化剂上CO还原SO_2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王永钊;Co_3O_4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CO低温氧化催化性能[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张媛;大孔结构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用于H_2中CO优先氧化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婷婷;Co催化剂上F-T合成反应中碳链形成机理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代倩子;氯掺杂催化剂Ni(Clx)/CeO_2的制备及其CO选择甲烷化反应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周翠平;静电纺丝法制备钙钛矿Co-/Mn-氧化物及其光催化水氧化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王超;富氢气体中CO选择性氧化催化剂考察[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5 陈居玲;基于水基电极的CO电化学气体传感器[D];郑州大学;2012年
6 韩明梅;水热法制备的氧化铈为载体的负载型金催化剂对CO催化氧化反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7 邹清华;硫氧芴-co-芴类聚合物的合成和发光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石婕暄;以提高化学发光强度为导向的碳量子点的功能化及其对Co(Ⅱ)高选择性的传感[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9 蔡丽莉;CO低温催化氧化Pd-Fe催化剂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嘉;富氢中CO优先氧化的CuO/Ce_(1-x)Zr_xO_2-Al_2O_3催化剂[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09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09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