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贵金属纳米介质中鲁米诺的化学发光特性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27 16:27

  本文关键词:贵金属纳米介质中鲁米诺的化学发光特性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银 纳米金 鲁米诺 化学发光 分析应用


【摘要】:化学发光分析法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其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分析速率快等诸多优点,在生物、医药、临床、环境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鲁米诺,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发光试剂,具有量子产率高、水溶性好等优点。随着高催化活性的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开发利用,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已从分子离子水平进入纳米粒子领域。本论文将贵金属纳米粒子应用于经典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大大拓宽了化学发光分析法在药物复杂分析体系中的应用领域。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贵金属纳米粒子在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中的分析应用。第二部分为具体实验内容,考察了纳米银为催化剂,luminol-K3[Fe(CN)6]体系分别对头孢泊肟酯和盐酸头孢他美酯的分析;纳米金作催化剂,luminol-AgNO3体系对法莫替丁及头孢呋辛酯的检测,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碱性环境中,纳米银能增敏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化学发光信号,但头孢泊肟酯可以使该体系发光强度明显降低。提出了检测头孢泊肟酯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而且讨论了可能的化学反应机理。在选取的流路和实验条件下,该方法测定头孢泊肟酯的线性范围为8.0×10-9~2.0×10-7 mol/L(0.9965)和2.0×10-7~1.0×10-6mol/L(0.9952),检出限是4.5×10-9 mol/L。对1.0×10-6 mol/L和1.0×10-7mol/L的头孢泊肟酯标准溶液平行测定11次,其RSD分别为1.6%和1.2%。用此体系测定片剂中头孢泊肟酯的含量,结果满意。2.基于纳米银能够增强鲁米诺-铁氰化钾-盐酸头孢他美酯(CPH)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建立了CPH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检测新方法。根据化学发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该体系的化学发光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选择好的实验条件下,此方法检测CPH的线性范围为5.0×10-9~1.0×10-6 mol/L,检出限为3.2×10-9 mol/L,对2.0×10-7 mol/L CPH进行11次测定的RSD为1.4%。方法对样品中CPH进行测定,回收率为99.1%~101%。3.在碱性条件下,纳米金能够催化luminol-Ag+的化学发光,法莫替丁的引入可以使化学发光强度显著增大,基于此增敏信号提出了测定法莫替丁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同时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实验发现,纳米金粒径不同,对鲁米诺体系的催化能力不同。纳米金粒径为16nm时,催化能力最强。在选择的实验条件下,法莫替丁浓度与增敏化学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是1.0×10-7~8.0×10-10mol/L,检出限为5.0×10-10 mol/L,对5.0×10-8 mol/L的法莫替丁测定11次,RSD为2.5%。该方法用于样品中法莫替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4.研究发现头孢呋辛酯可以明显降低纳米金-鲁米诺-Ag+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基于此得到了测定头孢呋辛酯的化学发光分析法。考察了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发光体系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发光机理。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对头孢呋辛酯检测的线性范围为8.0×10-8~5.0×10-6 mol/L,检出限为5.5×10-8mol/L,对5.0×10-7 mol/L的头孢呋辛酯测定11次,RSD为2.1%。并以此方法测定片剂中头孢呋辛酯的含量,回收率为99.2%~102%。
【关键词】:纳米银 纳米金 鲁米诺 化学发光 分析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TB38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综述11-23
  • 1.1 纳米材料简介11-13
  • 1.1.1 贵金属纳米材料11-12
  • 1.1.2 氧化物纳米材料12
  • 1.1.3 碳纳米材料12-13
  • 1.1.4 铜的硫属化物纳米材料13
  • 1.2 贵金属纳米材料在液相化学发光体系中的分析应用13-21
  • 1.2.1 化学发光原理及应用13-14
  • 1.2.2 贵金属纳米材料参与的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14-18
  • 1.2.3 贵金属纳米粒子参与的光泽精化学发光体系18-19
  • 1.2.4 贵金属纳米材料参与的过氧化草酸酯类化学发光体系19-20
  • 1.2.5 贵金属纳米材料参与的Ce(Ⅳ) 化学发光体系20
  • 1.2.6 贵金属纳米材料参与的其他化学发光体系20-21
  •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21-23
  • 第二章 研究报告23-58
  • 2.1 纳米银介质中头孢泊肟酯的化学发光特性及分析应用23-32
  • 2.1.1 实验部分23-24
  • 2.1.2 结果与讨论24-31
  • 2.1.3 结论31-32
  • 2.2 纳米银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测定盐酸头孢他美酯的研究32-40
  • 2.2.1 实验部分32
  • 2.2.2 结果与讨论32-39
  • 2.2.3 结论39-40
  • 2.3 纳米金增敏鲁米诺-硝酸银体系化学发光法测定法莫替丁的研究40-49
  • 2.3.1 实验部分40-41
  • 2.3.2 结果与讨论41-48
  • 2.3.3 结论48-49
  • 2.4 纳米金增敏化学发光法测定头孢呋辛酯49-58
  • 2.4.1 实验部分49-50
  • 2.4.2 结果与讨论50-57
  • 2.4.3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74
  • 致谢74-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完成情况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H·RObert;黄玉贞;;用化学发光法研究聚合物测量化学发光提供聚合物降解方面的新信息[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83年02期

2 ;化学发光简介[J];应用化学;1974年01期

3 王沭沂;吴国强;;一种测定水中微量铬的新方法——化学发光法[J];环境保护;1986年11期

4 陈耘;化学发光及其应用[J];湖南化工;1987年03期

5 熊源荣;化学发光[J];自然杂志;1989年06期

6 刘昌银;;用化学发光法评价高分子的老化[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90年01期

7 杨诗钟;;橡胶研究工作中的化学发光的应用[J];弹性体;1993年02期

8 王琼娥,庄惠生,陈国南,陈丽映;测定痕量铁的化学发光新体系[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9 钟进义,王传现,王建华;化学发光法测定葡多酚对羟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10 张继东,季泉,钟义,蒋彤;化学发光法测定轻质油中的痕量硫[J];湖北化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荣;张成孝;;液相化学发光分析的新进展[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0)[C];1989年

2 林金明;;化学发光柱后检测技术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鑫智;;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应用及存在问题[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陈志涛;邱彬;陈国南;;一种新型双吖啶化学发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云莎;黄均明;刘荣军;赵书林;;基于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测定5-羟色胺和5-羟基吲哚乙酸[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6 孙述文;吕九如;;铈(Ⅳ)-亚硫酸根体系后化学发光行为的研究-流动注射后化学发光法测定舒必利[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月霞;杨振华;耿红;董川;;粉笔尘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化学发光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8 韩鹤友;;化学发光振荡及其分析化学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莉;卢昌咸;;高良姜素化学发光新体系的发光动力学性质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术皓;姚型军;庄惠生;林世蕾;杜凌云;;高锰酸钾氧化酸性铬兰K化学发光法测定铋[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康义瑶;这块蛋糕,有我一份[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欧阳应;我国化学发光诊断试剂研究取得进展[N];医药导报;2004年

3 徐亚静;我国首创化学发光微孔板HIV诊断技术[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温艺晗;金融风暴未能阻挡北京科美融资步伐[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晨;化学发光及其成像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Zeeshan Ali;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化学发光的多种病毒同时检测方法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梁耀东;化学发光新体系、电化学发光新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西北大学;2006年

4 曹伟;药物和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发光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姚寒春;化学发光及相关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徐秦峰;吖啶酯化学发光体系及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陈效兰;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增强研究及其相关应用[D];中南大学;2013年

8 李娜;金属纳米粒子参与的化学发光及其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李丽清;化学发光新体系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刘海燕;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及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涛;过氧草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化学发光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叶家言;核酸纳米技术在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刘梦梦;邻位诱导策略应用于化学发光和成像免疫分析[D];南京大学;2016年

4 周媛;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程燕;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6 张向亮;贵金属纳米介质中鲁米诺的化学发光特性及应用[D];延安大学;2016年

7 刘欢;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与应用[D];延安大学;2016年

8 刘博;金属铂纳米催化的光泽精化学发光新体系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王娜;氨化学发光换能器在生物传感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刘伟;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研究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930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30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2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