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几个荧光蛋白发色团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英文)

发布时间:2017-10-03 05:03

  本文关键词:几个荧光蛋白发色团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英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双光子吸收 荧光蛋白发色团 振动光谱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摘要】:实验测得的荧光蛋白的单、双光子吸收光谱在低频和高频区域都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为了揭示这些不同点的起源和研究荧光蛋白的构 效关系,我们详细研究了三种荧光蛋白发色团(一种增强型蓝绿色荧光蛋白的中性发色团和两种红色荧光蛋白的阴离子发色团)的单、双光子吸收特性,分别计算了纯的和振动分辨的电子谱。计算结果表明:光谱线形与计算采用的交换相关密度泛函及谱截面计算所采用的近似关系密切;如果在计算光谱截面时,我们利用长程修正的交换相关泛函CAM-B3LYP来计算几何和电子结构参数,然后把Franck-Condon(FC)效应和包含Herzberg-Teller(HT)效果的电-声耦合效应都考虑进去,理论计算的光谱与实验测定的光谱可以很好地符合;对于两种离子态的发色团,HT电-声耦合效应使得对应于基态到第一激发态跃迁的双光子吸收最强峰相对于单光子吸收的最强峰发生了蓝移,但HT电-声耦合效应对高频的双光子吸收谱没有太大的影响;分子内电荷转移是导致高频区的双光子吸收明显强于单光子吸收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清华大学化学系;厦门大学化学系;
【关键词】双光子吸收 荧光蛋白发色团 振动光谱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基金】: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1373163,21290193,21573177)~~
【分类号】:O621.22
【正文快照】: 1 IntroductionIn recent years,the two-photon absorption(TPA)phenom-ena of fluorescent proteins(FPs)have attracted a lot of in-terests1 5.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TPA spectra of FPs havefascinating applications in bioimaging and medical technologyas b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学建;张献;姚金水;孙希军;;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周虹屏,郝扶影,张居舟,赵祖志,李东梅,吴杰颖,田玉鹏,Hoong-Kun Fun;一种具有双光子活性的新型吡啶盐的合成、表征及性质[J];应用化学;2005年06期

3 刘旭峰,钟增培,许遵乐;2,4,5-三苯基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双光子特性[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周树兰;赵显;孙学勤;程秀凤;;取代基对二噻吩并噻吩衍生物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10期

5 孙学勤;赵显;周树兰;李百东;程秀凤;;分枝结构对以N为耦合中心的多分枝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7年06期

6 刘常琳;王世杰;张雯;崔月芝;程贝君;李天铎;;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研究及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8期

7 李文超;封继康;任爱民;孙家锺;于晓强;王军杰;;3,6-和2,7-咔唑衍生物单光子和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1期

8 孙梅;胡寒梅;田玉鹏;蒋民华;;一种三取代结构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合成[J];功能材料;2010年12期

9 张献;黄宝丽;姚金水;于晓强;;有机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1年02期

10 田凯军;李秀平;胡睿;王双青;李沙瑜;杨国强;;新型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合成、光物理及其在固态分散体系中的性质[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新艳;徐洪耀;光善仪;;一种D-π-A型强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赵杨;任爱民;;芘衍生物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昱;胡青;钟成;秦金贵;;一种兼含卟啉和环糊精的用于双光子动力学治疗的光敏体系的设计、合成与性能[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刘晓婷;任爱民;;新型吡咯有机染料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田玉鹏;吴杰颖;;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双光子吸收及细胞生物成像研究[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延云兴;陶绪堂;许贵宝;杨家祥;吴拥中;赵显;蒋民华;;新型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合成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7 田凯军;冯娇;李沙瑜;王双青;杨国强;;双光子荧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溶剂效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王宏里;李振;李俊;秦金贵;黄振立;刘笔峰;骆清明;宋瑛林;林韦佑;陆天尧;;新型以二氰基吡啶为受体的D-π-A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双光子吸收及二阶光学非线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徐东玲;曹远乐;吴杰颖;田玉鹏;周虹屏;;一系列五配位镉(Ⅱ)染料的合成、表征及双光子吸收性质[A];2012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田凯军;李秀平;李沙瑜;王双青;杨国强;;双光子荧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作为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光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杨;几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黄双;环噻吩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姜义华;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均三嗪及联二噻唑双光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冯燕;芴类双光子吸收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张祥标;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杨照地;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刘晓婷;稠环芳香烃及氮杂环类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D];吉林大学;2012年

8 黄池宝;对苯二甲腈为母体的双光子荧光染料及其探针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刘孝娟;光电材料(包括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双光子吸收材料及发光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贾俊辉;给受体型π-共轭有机分子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亮;新型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管锦鑫;环戊烷类染料与吡啶盐类染料的合成及其双光子限幅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9年

3 李辉;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衍生物的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飞霞;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唑类三吡啶配合物的结构、性质及阴离子的作用效应[D];安徽大学;2012年

5 梅,

本文编号:963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63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d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