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具有聚集诱导荧光三苯胺衍生物的合成、荧光微球制备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03 22:10

  本文关键词:具有聚集诱导荧光三苯胺衍生物的合成、荧光微球制备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吡啶基三苯胺结构单元 聚集诱导荧光 荧光染料负载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细胞成像


【摘要】:本文通过Wittig反应、Heck偶联反应以及Schiff Base缩合反应分别将吡啶基三苯胺结构单元连接到1,3,4-VA二唑或罗丹明B荧光团上得到了聚集诱导荧光分子:2-(4-叔丁基苯基)-5-{4-[2-[4-N,N-二-(4-碘基苯基)-氨基苯基]乙烯基苯基}-1,3,4-VA二唑(PTI)、2-(4-叔丁基苯基)-5-{4-[2-[4-N,N-二-(2-吡啶基乙烯基)-氨基苯基]乙烯基]苯基}-1,3,4-嗯二唑(OPTO)、2-(4-叔丁基苯基)-5-{4-[2-[4-N,N-二-(4-吡啶基乙烯基)-氨基苯基]乙烯基]苯基}-1,3,4-VA二唑(PPTO)、(E)-4-N,N-[(4-乙烯吡啶基)苯基]氨基-甲基乙烯基-氨基-3’,6’-二(二乙基氨基)螺环[异二氢吲哚-1,9’-氧杂蒽]-3-酮(PTRh),并且通过熔点、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结构表征。测试了了4个荧光分子在固体粉末状态、有机溶剂与水的混合体系中的聚集诱导荧光性质;制备了荧光染料PTI、OPTO和PPTO负载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质,通过TEM表征其粒径尺寸,并将染料负载的纳米粒子应用于肿瘤细胞成像;研究了荧光分子OPTO和PPTO对氢质子的探针行为以及PPTO对生物分子BSA的探针行为;研究了荧光探针PTRh对重金属离子Hg2+的选择性识别,并探讨了其可能的识别机理,最终应用于活体细胞成像实验。1.本文以吡啶基三苯胺为构筑单元,分别以1,3,4-嗯二唑或罗丹明B荧光团作为端基,通过Wittig反应、Heck偶联反应以及Schiff Base缩合反应反应合成了荧光分子PTI、 OPTO、PPTO和PTRh,通过熔点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讨论了所运用有机反应的机理以及条件的优化。2.测试了荧光分子PTI、OPTO、PPTO和PTRh在固体粉末状态下、有机溶剂中的荧光性质以及聚集诱导荧光性质。结果表明:(1)所合成的荧光分子在粉末状态下均具有聚集态荧光,且PTI、OPTO、PPTO荧光发射峰位置分别为484 nm、537 nm和535 nm,而PTRh所呈现的是双峰结构(508 nm和580 nm),这可能是由于罗丹明B与吡啶基三苯胺单元之间的连接基团有关;(2)荧光分子PTI、OPTO、PPTO在THF溶液中均发射强烈的荧光,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19.0%、18.4%和26.0%,PTRh在乙醇溶液中也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质;(3)这4个荧光分子在THF/H2O混合溶液中呈现出相似的荧光性质,即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荧光强度总体呈减弱趋势,但是仍具有较强荧光。3.制备了PTI、OPTO、PPTO负载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研究表明:这些表面氨基修饰的纳米粒子在水中具有较好的分散状态,TEM也表明荧光纳米粒子呈现出单分散的球状结构,其荧光强度较强,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11.7%,10.7%和9.5%且发射峰的位置分别为472 nm,488 nm和488 nm,较纯溶剂的发射峰位置发生了蓝移,这可能是由于染料所处的内环境不同,最后,荧光纳米粒子被成功应用于细胞成像实验。4.研究了染料OPTO、PPTO对pH的响应情况以及PPTO对BSA的探针行为。结果表明:(1)通过滴定曲线计算得到OPTO、PPTO的pKa值分别为5.01和5.09,说明PPTO较OPTO更容易与质子结合,另外,通过前线轨道理论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果;(2)通过PPTO对BSA的响应结果表明,PPTO对BSA是选择性的静态荧光淬灭,淬灭常数为Ksv=1.15×105。5.测定了荧光探针PTRh对金属离子Hg2+的选择性识别。结果表明:PTRh对Hg2+的识别是专一性的,在识别前,溶液呈现绿色荧光(λem=515 nm),这是吡啶基三苯胺的特征峰,说明罗丹明处于闭环状态,但是随着Hg2+的加入,荧光发射峰在585 nm处出现新的荧光峰,这是罗丹明B的特征峰,说明罗丹明B螺环开环,根据荧光滴定曲线,PTRh对Hg2+的识别机理是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且能量转移效率为83.7%以及最低检测限为32 nM,最后,活体细胞成像实验表明,PTRh可以对细胞内的Hg2+进行识别。
【关键词】:吡啶基三苯胺结构单元 聚集诱导荧光 荧光染料负载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细胞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4
  • 1. 前言11
  • 2. 具有聚集诱导荧光(AIE)荧光分子的类型11-17
  • 2.1 基于Silole的AIE荧光分子11-13
  • 2.2 取代乙烯类的AIE荧光分子13-15
  • 2.3 三苯胺类AIE荧光分子15-17
  • 3. 聚集诱导荧光分子的应用17-20
  • 3.1 AIE荧光纳米粒子的细胞成像应用17-18
  • 3.2 染料负载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及其应用18-19
  • 3.3 染料负载的聚合物/生物分子纳米粒子及其应用19-20
  • 4. 荧光分子探针20-22
  • 4.1 荧光分子探针的识别机理20
  • 4.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20-21
  • 4.3 基于FRET机理的罗丹明衍生物荧光探针及其应用21-22
  • 5. 本论文工作22-24
  • 第二章 以吡啶基三苯胺为构筑单元的荧光分子的合成与表征24-39
  • 1. 前言24-28
  • 2. 实验部分28-32
  • 2.1 合成所用主要原料、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28-29
  • 2.2 含吡啶基三苯胺构筑单元的VA二唑衍生物荧光分子的合成29-30
  • 2.3 含吡啶基三苯胺构筑单元的罗丹明B衍生物荧光分子的合成30-31
  • 2.4 构筑目标产物的重要中间体的合成31-32
  • 3. 结果与讨论32-37
  • 3.1 吡啶基三苯胺-VA二唑衍生物的构筑32-33
  • 3.2 吡啶基三苯胺-罗丹明B衍生物的构筑33
  • 3.3 关键反应机理33-37
  • 3.3.1 Wittig反应33-34
  • 3.3.2 Heck反应34-36
  • 3.3.3 Schiff碱缩合反应36-37
  • 4. 本章小结37-39
  • 第三章 吡啶基三苯胺-VA二唑衍生物的聚集诱导荧光性质及其应用39-54
  • 1. 前言39-40
  • 2. 实验部分40-41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40
  • 2.2 聚集诱导荧光性质的测试40
  • 2.3 荧光量子产率测试40
  • 2.4 pH溶液的配制40-41
  • 2.5 PPTO的BSA系列溶液(THF/H_2O(v/v=1:9,0.01 M PBS,pH=7.4))的配制41
  • 2.6 染料负载的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Si-NPs)41
  • 2.7 细胞培养及细胞成像41
  • 3. 结果与讨论41-52
  • 3.1 吡啶基三苯胺-VA二唑荧光分子的固体荧光性质41-42
  • 3.2 吡啶基三苯胺-VA二唑荧光分子在THF溶液中的荧光性质42-43
  • 3.3 吡啶基三苯胺-VA二唑荧光分子在THF/H_2O混合溶剂中的聚集诱导荧光性质43-45
  • 3.4 吡啶基三苯胺-VA二唑染料负载的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光谱性质45-47
  • 3.5 吡啶基三苯胺-VA二唑染料负载的荧光微球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47
  • 3.6 吡啶基三苯胺-VA二唑衍生物PPTO的BSA荧光探针47-49
  • 3.7 吡啶基三苯胺-VA二唑衍生物OPTO和PPTO的pH效应49-52
  • 4. 本章小结52-54
  • 第四章 吡啶基三苯胺-罗丹明的分子内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汞离子识别探针及细胞成像54-66
  • 1. 前言54-55
  • 2. 实验部分55-56
  • 2.1 药品与仪器55
  • 2.2 PTRh聚集诱导溶液体系及金属离子溶液的配制55-56
  • 3. 结果与讨论56-65
  • 3.1 吡啶基三苯胺-罗丹明衍生物PTRh的合成与设计56
  • 3.2 吡啶基三苯胺-罗丹明衍生物PTRh的固体和溶液荧光性质56-57
  • 3.3 吡啶基三苯胺-罗丹明衍生物PTRh在DMF/H_2O混合溶剂中的荧光性质57-58
  • 3.4 吡啶基三苯胺-罗丹明衍生物PTRh的pH效应58-60
  • 3.5 吡啶基三苯胺-罗丹明衍生物PTRh的离子选择性60-61
  • 3.6 吡啶基三苯胺-罗丹明衍生物PTRh的Hg~(2+)选择性识别61-65
  • 3.7 吡啶基三苯胺-罗丹明衍生物PTRh在活体细胞成像中应用65
  • 4.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66-68
  • 1. 全文总结66-67
  • 2. 展望67-68
  • 附录68-72
  • 参考文献72-80
  • 致谢80-81
  • 硕士期间发表成果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陶在琴;钱鹰;;一种红光发射三苯胺吡啶盐的合成及荧光探针性质[J];有机化学;2014年11期

2 黄池宝;彭孝军;任安祥;;一个发射波长明显红移的二苯乙烯类pH探针[J];精细化工;2007年04期

3 许鹏奎;有机含氮化合物碱性强弱变化规律[J];化学教育;2004年02期

4 王保安,刘梅;胺类化合物的碱性强弱顺序[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5 赵建章,赵冰,徐蔚青,刘举正,王宗睦,李耀先;Schiff碱N,N’-双水杨醛缩-1,6-己二胺的光致变色光谱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6期

6 易平贵,商志才,俞庆森,邵爽,林瑞森;丝裂霉素C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0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京府;具有聚集诱导荧光特性的树形萘酰亚胺分子的合成及其荧光探针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靳永昌;咔唑—三苯胺树形分子的聚集诱导荧光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66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66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5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