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氟硅与乙烯基单体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与表面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5:07

  本文关键词:氟硅与乙烯基单体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与表面性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氟硅 乙烯基聚合物 嵌段共聚物 微相分离 表面性质


【摘要】:氟硅聚合物有着良好的理化性质,比如低表面能、耐溶剂性等。而嵌段共聚物的本质特性就是可通过自组装形成有序的球状、柱状、层状等微相分离结构。目前,对氟硅与乙烯基单体嵌段共聚物微结构与其表面性质的相互关联还尚不清晰。本文通过考察氟硅与乙烯基单体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结构和表面性质,希望进一步获得氟硅嵌段共聚物结构与性能的相互关系,并为氟硅共聚物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以聚[甲基(3,3,3-三氟丙基)硅氧烷](PMTFPS)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MTFPS与聚苯乙烯(PS)的AB型两嵌段共聚物(PMTFPS-b-PMMA、PMTFPS-b-PS)、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这两种氟硅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本体微相分离结构、表面微结构与表面性能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阴离子聚合反应、端基功能化反应、ATRP反应,合成得到结构可控的PMTFPS-b-PMMA、PMTFPS-b-PS嵌段共聚物。(1)以F3为单体,正丁基锂为引发剂,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结合硅氢加成反应、酯化反应,制备得到一系列窄分子量的大分子ATRP引发剂PMTFPS-Br。(2)以CuBr为催化剂,PMTFPS-Br为引发剂,环乙酮为溶剂,通过MMA或St的ATRP反应,合成得到一系列分子结构可控的氟硅与乙烯基单体的嵌段共聚物PMTFPS-b-PMMA和PMTFPS-b-PS。2.通过对PMTFPS-b-PMMA、PMTFPS-b-PS嵌段共聚物的本体微相分离研究,获得了其微相分离结构的相关信息。(1)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的测试结果表明,氟硅与乙烯基单体嵌段共聚物有不同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但是氟硅链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太明显。(2)透射电镜(TEM)、小角X射线散射分析(SAXS)测试结果表明,氟硅与乙烯基单体嵌段共聚物形成了柱状微相分离结构。3.通过对PMTFPS-b-PMMA、PMTFPS-b-PS嵌段共聚物表面组成、表观形貌、表面能的研究,获得了其表面性质的相关信息。(1)XPS测试结果表明,在组成相近的情况下,PMTFPS-b-PMMA嵌段共聚物表面的含氟量比PMTFPS-b-PS表面要大一些。对PMTFPS-b-PMMA嵌段共聚物进行深度剖析,发现氟元素的含量在下降,碳元素的含量有所增加。(2)AFM测试结果表明,PMTFPS-b-PMMA和PMTFPS-b-PS嵌段共聚物涂层表面的微观形貌都有一定的突起,表面粗糙度均在8-12nm之间;氟硅含量越高,表面的突起越明显。(3)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当以水和甲酰胺为测试参照液时,在组成相近的情况下,PMTFPS-b-PMMA嵌段共聚物涂层表面的接触角比PMTFPS-b-PS嵌段共聚物涂层表面的接触角略大一些;当以二碘甲烷为参照液时,在组成相近的情况下,PMTFPS-b-PS嵌段共聚物表面的接触角比PMTFPS-b-PMMA嵌段共聚物表面的接触角略大一些。
【关键词】:氟硅 乙烯基聚合物 嵌段共聚物 微相分离 表面性质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3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3-26
  • 2.1 嵌段共聚物的性质13-14
  • 2.2 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热力学分析14
  • 2.3 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结构相图研究14-20
  • 2.3.1 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理论发展15-17
  • 2.3.2 含氟硅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结构相图17-20
  • 2.4 含氟硅嵌段共聚物表面润湿性能研究20-25
  • 2.4.1 氟化改性聚合物润湿性研究21-23
  • 2.4.2 氟硅链段聚合物润湿性研究23-25
  • 2.5 本文思路25-26
  • 第三章 氟硅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26-41
  • 3.1 引言26
  • 3.2 实验部分26-34
  •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26-28
  • 3.2.3 实验装置28-31
  • 3.2.4 实验步骤31-33
  • 3.2.5 测试与表征33-34
  • 3.3 结果与讨论34-40
  • 3.3.1 大分子引发剂PMTFPS-Br的表征34-36
  • 3.3.2 氟硅嵌段共聚物的表征36-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氟硅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研究41-47
  • 4.1 引言41
  • 4.2 实验部分41-42
  • 4.2.1 实验试剂及原料41
  • 4.2.2 测试样品的制备41-42
  • 4.2.3 测试方法42
  • 4.3 结果与讨论42-46
  • 4.3.1 嵌段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42-44
  • 4.3.2 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结构的表征44-46
  • 4.4 本章小结46-47
  • 第五章 氟硅嵌段共聚物表面微观形貌与表面性质的研究47-58
  • 5.1 引言47
  • 5.2 实验部分47-49
  • 5.2.1 实验试剂47-48
  • 5.2.2 样品的制备48
  • 5.2.3 测试与表征48-49
  • 5.3 结果与讨论49-57
  • 5.3.1 氟硅与乙烯基单体嵌段共聚物涂层膜厚的测量49
  • 5.3.2 氟硅与乙烯基单体嵌段共聚物涂层表面的化学组成49-51
  • 5.3.3 氟硅与乙烯基单体嵌段共聚物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51-53
  • 5.3.4 氟硅与乙烯基单体嵌段共聚物涂层的润湿性能53-57
  • 5.4 本章小结57-58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58-60
  • 6.1 结论58-59
  • 6.2 建议59-60
  • 参考文献60-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吕qG,赵国良;嵌段共聚物微观分相理论[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2 罗筱烈,马德柱,蒋文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链化学结构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3 许晓秋,黄树基,李凤英,邢利燕,孙佳年,孙杨;乙丙嵌段共聚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J];天津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4 李欣欣,林佳雄,吴平平,韩哲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含氟嵌段共聚物及其性能[J];化学世界;2000年S1期

5 傅志峰,杨万泰;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进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李虹,张兆斌,胡春圃,应圣康;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水溶性含氟嵌段共聚物(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1年05期

7 梁晖,卢江,胡静,邓云祥;苯乙烯/α-蒎烯嵌段共聚物的性能研究[J];石油化工;2001年05期

8 常怀春,吕通建,郭文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酰胺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J];应用化学;2001年08期

9 李鲲,郭建华,李欣欣,吴平平,韩哲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与丙烯酸全氟烷基乙酯两嵌段共聚物及其性能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2年02期

10 张爱英,冯增国,张勇,巴建华;聚乙二醇-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嵌段共聚物降解行为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花;;双亲水嵌段共聚物存在下纳米球自聚集的计算机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李一鸣;;嵌段共聚物与结构不同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对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赵玉荣;陈天宇;王新平;;成膜条件对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表面结构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施泽华;闵博飞;吴斌;谌东中;;新型线性-树枝状嵌段共聚物液晶的设计合成与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5 李学进;梁好均;;嵌段共聚物体系的多尺度分子模拟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6 李玉虎;宫玉梅;何天白;;溶剂择优亲和性对溶液浇铸嵌段共聚物薄膜相行为的影响[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7 于彬;李宝会;史安昌;;两嵌段共聚物在多种受限环境中的自组装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汪蓉;;嵌段共聚物薄膜相行为的理论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魏朵;郭荣;;嵌段共聚物的亲疏链长度对亲水改性布洛芬/嵌段共聚物复合聚集体结构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王非;李春忠;;定向嵌段共聚物薄膜制备纳米孔阵列模板[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霞;分子“模板”可控制合成材料的形状[N];科技日报;2010年

2 陶文;陶氏推出九款开发型烯烃嵌段共聚物[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他在黑暗的未知中寻找光明[N];文汇报;2012年

4 记者 吴苡婷;在微观世界中精准重构[N];上海科技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广政;含多肽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D];复旦大学;2007年

2 刘美娇;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复杂结构的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王亚芬;组装体的形貌、结构调控及机制[D];复旦大学;2013年

4 江志斌;高分子在受限条件下的构象和自组装的理论模拟[D];南京大学;2014年

5 马世营;不同拓扑结构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自组装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于一涛;马来酸酐改性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的RAFT细乳液聚合与表征[D];浙江大学;2011年

7 田洲;高性能多相聚丙烯共聚物制备的新方法—气氛切换聚合过程及其模型化[D];浙江大学;2012年

8 刘伟峰;乙烯/辛烯溶液共聚及其聚合物链结构的调控[D];浙江大学;2014年

9 黄杰;RAFT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丙烯腈)嵌段共聚物及其共混物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10 李超;二茂铁基和(或)偶氮苯基化合物及其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聪;含有聚离子液体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矣杰;温敏性两亲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聚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表征[D];辽宁大学;2013年

3 何迎新;基于嵌段共聚物的有序纳米无机孔隙薄膜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4 王丽;嵌段共聚物热分解制备多孔聚酰亚胺微球及其条件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5 舒蓉芳;结晶驱动嵌段共聚物纤维生长的蒙特卡洛模拟[D];南京大学;2015年

6 王U喯,

本文编号:974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74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a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