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核酸探针与环糊精聚合物用于生物分子荧光检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00:05

  本文关键词:核酸探针与环糊精聚合物用于生物分子荧光检测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核酸探针 信号放大 DNA β-环糊精聚合物 腺苷


【摘要】:准确和灵敏地获取生物样品中小分子、核酸的相关信息对生物医学研究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功能化荧光核酸探针在生物分析领域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人们利用核酸探针技术发展了一系列新颖的检测方法,来获取生命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环糊精聚合物具有包络识别能力、稳定性强、溶解度大及多价结合效应等优点。研究发现β-环糊精聚合物对芘有显著的荧光增强作用,可与其它检测方法相结合,发展更加灵敏的分析检测方法。基于此,本文利用核酸探针技术,并结合工具酶和β-环糊精聚合物,建立了三种检测生物分子的荧光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β-环糊精聚合物对芘的荧光增强作用,并结合核酸催化动力学组装发展了一种灵敏检测DNA的方法。设计了一条5’末端标芘的发夹探针H1和一条未标记的发夹探针H2,没有目标DNA存在时,两条发夹探针能够稳定存在,末端芘很容易嵌入p-环糊精聚合物的空腔,引起荧光信号显著增强;有目标DNA存在时,可以触发探针H1打开,并与探针H2杂交形成双链H1/H2,此时芘在双链的凹陷端,由于空间位阻较大不易嵌入p-环糊精聚合物空腔,荧光较弱。这一检测方法探针设计简单,实验过程简便,无需复杂的热循环过程,能实现DNA的灵敏检测,其检测限为10pmol L-1,并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此外,该方法实现了细胞裂解液中目标DNA的检测,有望发展为一种通用的核酸检测方法。2.基于p-环糊精聚合物对芘的荧光增强效果并结合催化发夹组装,建立了一种腺苷的荧光检测方法。设计了一条5’末端标芘的发夹探针H1和一条未标记的发夹探针H2,一条双链探针Aptamer-trigger/Inhibitor。无目标物腺苷存在时,各探针稳定存在,发夹探针末端芘很容易嵌入β-环糊精聚合物空腔,荧光信号显著增强;当有腺苷存在时,腺苷与aptamer序列结合,将Inhibitor链竞争下来,暴露出trigger序列可以与发夹探针H1杂交,打开发夹探针H1,继而打开发夹探针H2形成双链复合物H1/H2,同时释放出trigger进行循环。此时芘在双链的凹陷端,由于空间位阻不易嵌入p-环糊精聚合物,荧光信号较弱。本方法只需在探针上标记单个芘,探针易于设计,无需昂贵的酶试剂,实验操作简便,实现了腺苷的灵敏检测,检测限为42 nmol L-1,并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还实现人血清中腺苷的检测。3.基于p-环糊精聚合物对芘的荧光增强作用,并结合核酸外切酶III的信号放大技术,发展了一种灵敏检测DNA的方法。检测体系中包含一条发夹探针(芘标记在茎部的中间位置一个碱基上)、ExoⅢ、环糊精聚合物。当有目标DNA存在下,DNA能与发夹探针杂交并形成双链的构型,ExoⅢ能逐步酶切不断产生标芘的单个核苷酸。单个核苷酸上标记的芘很容易嵌入到环糊精聚合物疏水的空腔,荧光信号得到显著的增强。此时目标DNA可以被释放出来,重新与其他发夹探针杂交,引起荧光信号的不断放大,实现了对目标DNA的灵敏检测。本方法与传统的分子信标相比,不需要标记淬灭基团,设计新颖,灵敏度和选择性均较好,对目标DNA的检测限为17 pmol L~(-1)。
【关键词】:核酸探针 信号放大 DNA β-环糊精聚合物 腺苷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本文所用英文缩写词表12-13
  • 第1章 绪论13-28
  • 1.1 酶辅助的核酸探针检测技术13-21
  • 1.1.1 聚合酶辅助的核酸探针技术14-17
  • 1.1.2 切刻酶辅助的核酸探针技术17-18
  • 1.1.3 限制性内切酶辅助的核酸探针技术18-19
  • 1.1.4 连接酶辅助的核酸探针技术19-20
  • 1.1.5 核酸外切酶辅助的核酸探针技术20-21
  • 1.2 无酶辅助的核酸探针技术21-27
  • 1.2.1 催化发夹组装技术22-23
  • 1.2.2 杂交链式放大技术23-24
  • 1.2.3 核酶探针技术24-25
  • 1.2.4 基于纳米材料的核酸探针技术25-26
  • 1.2.5 基于双链替换反应的核酸探针技术26-27
  • 1.3 本文拟开展的研究工作27-28
  • 第2章 基于催化发夹组装与β-环糊精聚合物对芘的荧光增强作用用于DNA的检测28-41
  • 2.1 前言28-29
  • 2.2 实验部分29-32
  •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29
  • 2.2.2 合成β-环糊精聚合物29-30
  • 2.2.3 可行性考察30
  • 2.2.4 实验条件优化30-31
  • 2.2.5 定量检测31
  • 2.2.6 Target DNA选择性考察31
  • 2.2.7 电泳实验验证31
  • 2.2.8 实际样品中Target DNA的检测31-32
  • 2.2.9 延长序列Prolonged DNA的检测32
  • 2.3 结果与讨论32-40
  • 2.3.1 检测原理32
  • 2.3.2 可行性的验证32-34
  • 2.3.3 实验条件优化34-38
  • 2.3.4 定量检测38
  • 2.3.5 选择性的考察38-39
  • 2.3.6 实际样品中Target DNA的检测39-40
  • 2.3.7 延长序列Prolonged DNA的检测40
  • 2.4 小结40-41
  • 第3章 基于催化发夹组装与β-环糊精聚合物对芘的荧光增强作用用于腺苷的检测41-53
  • 3.1 前言41-42
  • 3.2 实验部分42-45
  •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42
  • 3.2.2 可行性考察42-43
  • 3.2.3 实验条件优化43-44
  • 3.2.4 腺苷定量检测44
  • 3.2.5 选择性考察44
  • 3.2.6 血清中的腺苷检测44
  • 3.2.7 电泳实验验证44-45
  • 3.3 结果与讨论45-52
  • 3.3.1 检测原理45
  • 3.3.2 可行性考察45-46
  • 3.3.3 实验条件优化46-50
  • 3.3.4 腺苷定量检测50-51
  • 3.3.5 选择性考察51-52
  • 3.3.6 血清中的腺苷检测52
  • 3.4 小结52-53
  • 第4章 基于酸外切酶Ⅲ辅助的信号放大与β-环糊精聚合物对芘的荧光增强作用用于DNA的检测53-63
  • 4.1 前言53-54
  • 4.2 实验部分54-56
  •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54
  • 4.2.2 可行性考察54
  • 4.2.3 实验条件优化54-55
  • 4.2.4 DNA的定量检测55
  • 4.2.5 选择性考察55
  • 4.2.6 电泳实验验证55-56
  • 4.3 结果与讨论56-62
  • 4.3.1 检测原理56
  • 4.3.2 可行性验证56-57
  • 4.3.3 实验条件优化57-60
  • 4.3.4 DNA定量检测60-61
  • 4.3.5 选择性考察61-62
  • 4.4 小结62-63
  • 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86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6-87
  • 致谢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荣;罗三来;郑敦胜;;生物分子溶液中的弱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08年01期

2 ;生物分子界面行为及其一步组装新方法[J];分析化学;2009年07期

3 姚树寅;晏海英;吴仲岿;陈红;;构筑生物分子微图案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4 王克夷;;生物分子的离心浓缩法[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89年06期

5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分子[J];中国环境科学;1999年06期

6 邵学广,姜海燕,蔡文生;生物分子计算进展[J];化学进展;2002年01期

7 詹劲,张敏莲,刘铮;膜材料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J];化工学报;2005年11期

8 唐树延,陈连春,孟继武,徐叙tb,徐豹;蛋白质和植物色素等生物分子的发光[J];发光学报;1986年01期

9 李建树,罗祥林,何成生,樊翠蓉,钟银屏;高分子材料表面固定生物分子的光化学方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5期

10 王斌;刘道杰;;羟基磷灰石色谱在生物分子分离中的应用[J];药物分析杂志;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圣庚;;生物分子实验进化的谋略[A];全国生物进化理论研讨会论文与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张益;胡钧;;生物分子在外力作用下的有序化组装[A];2005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吴家睿;;细胞信号转导与系统生物学[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张丰收;;高离化态重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杨秀荣;;药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化学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Vickie Ma;;非标记技术在蛋白质结构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红武;赵睿;陈志勇;上官棣华;刘国诠;;以石英晶体微天平-流动注射系统动态测定生物分子相互作用[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杨秀荣;白海鑫;李爱学;李楠;;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电化学及荧光等技术进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韩秀文;屈铭;缪希茄;刘秀梅;胡皆汉;许永庭;;谷胱甘肽在水溶液中的动力学研究[A];第八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4年

10 刘良臣;宋振亚;廖子健;叶志义;;AFM对细胞膜蛋白分子粘附力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常丽君;生物分子计算机能捕获多种疾病信号[N];科技日报;2011年

2 刘霞;韩研制出诊断疾病的智能手机[N];科技日报;2012年

3 张巍巍;推断生物分子原子结构有了新法[N];科技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王春 实习生 刘思宏;用化学手段探究生物分子奥秘[N];科技日报;2009年

5 刘霞;噬菌体让生物分子进化增速100倍[N];科技日报;2011年

6 常丽君;混合显微镜可从三维测量生物分子[N];科技日报;2012年

7 王祥;美找到诱使癌细胞“自杀”的生物分子[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唯诚;生物分子世界 巧匠频创佳绩[N];大众科技报;2009年

9 记者 徐玢;美提出一个新的生命起源假说[N];科技日报;2007年

10 陈云;医药学研究缺陷制约美国新药研发[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同军;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的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赵祥伟;基于光子晶体的生物分子编码载体[D];浙江大学;2006年

3 定翔;相位调制SPR成像检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张超;生物分子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5 庞伟毅;应用生物光谱技术研究细胞损伤和组织生长的生物分子特征性变化[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蒋天伦;生物分子编码分析高通量定量检测技术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7 窦鹏;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分析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鹏晖;多功能生物纳米探针用于癌症诊断与药物传输[D];南京大学;2015年

9 赵建;人工纳米颗粒对生物体内主要生物分子和多环芳烃的吸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斯洋;几种有机生物分子调控磷灰石及前驱相仿生矿化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续;L-BCN氨基酸的合成及在Diels-Alder反应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5年

3 许柠;常压电离质谱法在生物分子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4 王艳娥;羟基磷灰石对生物分子吸附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胡贵光;生物分子与共轭聚合物双层结构有机电存储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黄海花;核酸探针与环糊精聚合物用于生物分子荧光检测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周青;矿物粉尘与微生物壁膜结构分子相互作用模拟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8 张灿邦;激光与生物分子部分链键的局域作用分析及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9 张晓玲;纳流控通道内生物分子与离子迁移过程的分子模拟[D];东北大学;2010年

10 姚炜炜;生物分子在三维有序纳米结构中输运与分离性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97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97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6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