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计算机无缓存光互连网络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性能计算机无缓存光互连网络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年
高性能计算机无缓存光互连网络技术研究
齐星云
【摘要】: 作为解决大规模计算问题的重要手段,高性能计算机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科学与工程的各个领域。随着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发展,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的规模不断扩大,对系统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前,提高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的性能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单个计算结点性能的提高以及连接各计算结点的高速互连网络的优化与改进。随着并行计算机规模的不断增大,需要在更多的计算结点之间实现高效的互连,这对其内部的高速互连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设计大规模并行计算机内部的高带宽、高吞吐率、低延时的互连网络,提高结点互连的效率和性能,已成为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在高速数据传输环境下,以铜导线为传输介质的的电互连网络存在带宽低,功耗高,抗干扰能力差,互连密度小等不足,成为制约并行互连网络性能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光互连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互连方式,具有带宽高、功耗低、延时小、抗干扰等许多电互连不可比拟的优点,成为并行计算机高速互连网络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由于无法有效地实现光信号的缓存和逻辑处理,在一般的光互连系统中,需要在网络中间结点上将到达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进行路由判断和缓存,这势必引入额外的传输延时。本文以降低光互连的额外开销,提高互连网络的实际性能为目标,针对当前光互连技术遇到的障碍,研究了高性能计算机内部无缓存的高速光互连网络技术,提出了一种不需要在中间结点进行光电转换的无缓存的光互连网络结构BOIN(Bufferless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Network),研究了其路由算法及其容错技术,同时对BOIN网络的性能进行了建模分析和优化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当前光互连网络中无法进行有效的光缓存以及直接逻辑判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不需要在中间结点上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缓存排队和路由选择的BOIN光互连结构。在BOIN网络中,光数据报文始终在光链路上传输,其在中间结点上的路由判断与选择由与其同步传输的电控制报文实现,从而避免了对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在文中研究了BOIN网络的链路协议及端口冲突解决技术,提出了无死锁/无活锁的路由算法,证明了路由算法的可达性,指出采用该路由算法,BOIN网络中的任何报文都必定在有限的时间内由源结点传输到目的结点,并给出了这个由网络规模所决定的传输延时上限。 2、为了准确地刻画和评价BOIN网络的性能,本文运用数学工具,分析了网络在各个方向链路上的流量特征,并为其建立了数学模型,得到了BOIN网络在规模和负载一定的情况下,其报文传输平均延时和平均吞吐率等性能指标的解析表达式。同时根据理论分析结果,给出了在一定的网络总规模下网络性能达到最优时其拓扑结构应该满足的条件。模拟结果显示,该模型正确反映了BOIN网络的性能特征,为网络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分析依据。 3、BOIN网络是为了实现高性能计算机内部的高速互连而设计的一种光电互连网络结构,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其互连性能,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文中着重研究了BOIN网络的性能优化技术,包括避免结点饿死的路由算法,以及具有高吞吐率和高链路利用率的BOIN2网络结构。采用BOIN2网络结构,在只需要增加少许硬件资源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明显的性能增长。文中研究了BOIN2网络的路由算法,证明了其与标准BOIN网络相类似,同样具有无死锁/无活锁以及有限传输延时上限等性质。模拟结果表明这些性能优化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BOIN互连网络的性能,为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大规模并行互连网络中,容错性能的高低是对网络整体性能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本文中,针对大规模BOIN网络中可能存在的结点失效问题,提出了一种FT-BOIN容错光互连网络结构,分析了在FT-BOIN网络中结点间的可达关系及其性质,给出了两个结点间存在可达路径的充要条件,并根据该条件研究了几种具有不同容错性能和复杂度的容错路由算法。实验结果表明FT-BOIN网络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当网络中发生结点失效时,能够在可达结点之间实现无阻塞的路由。 本文面向高性能计算机内部计算结点间的高速互连,对无缓存的BOIN光互连网络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其拓扑结构、链路协议、路由算法以及性能模型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根据性能模型对BOIN网络进行了优化设计,同时还对BOIN网络中的容错路由技术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对高性能计算机内部互连网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和互连网络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P393.0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域标准化工作全面展开[J];信息技术;2008年05期
2 ;我国万亿次计算机已达99台[J];每周电脑报;2006年45期
3 ;曙光高性能计算领域多方合作——突出高效节能[J];每周电脑报;2008年14期
4 姚钢;;高性能计算机节能降耗要有标准可依[J];电子设计技术;2008年06期
5 马荟;;个人超级计算时代[J];互联网周刊;2008年18期
6 本刊编辑部;;高性能计算机节能标准快速推进[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年09期
7 李京;张焕杰;;中科大超算中心:发力学科探索[J];中国教育网络;2010年01期
8 李秋花;;我国推进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标准制定[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年03期
9 马荟;;曙光撞线[J];互联网周刊;2008年15期
10 边锋;;HPC的未来:回归应用[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菁;冯丹;;高性能计算机在河南省气象局的应用探讨[A];2011年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科技年会论文摘要[C];2011年
2 陈国良;;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节选)[A];“广东科协论坛第27期:高性能计算与技术创新”荟萃[C];2009年
3 孙凝辉;;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A];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张鲁飞;程华;;高性能计算机容错技术综述[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曹平宽;;万亿次规模航空CFD并行算法技术初探[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黄清南;梁晓光;张利发;;高性能计算机上光子输运的并行计算[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7 李云贵;张凯;王道堂;;高性能计算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大会报告文集[C];2008年
8 李清宝;曾光裕;张平;;“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9 许榕生;周玉林;吴春珍;;高性能计算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A];第8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1996年
10 张桦;赵宏彦;陈岱林;;应用高性能计算(HPC)技术,推进工程设计行业技术创新(代序)[A];首届工程设计高性能计算(HPC)技术应用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华 通讯员 胡胜友;[N];工人日报;2009年
2 ;[N];计算机世界;2009年
3 记者 张维维;[N];滨海时报;2010年
4 阿珍;[N];电脑报;2010年
5 ;[N];计算机世界;2010年
6 ;[N];计算机世界;2008年
7 郭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晔;[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记者 黄海京;[N];天津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于春光 王握文 通讯员 司宏伟;[N];解放军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齐星云;高性能计算机无缓存光互连网络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孙宏元;基于HPC的多分辨空间信息应用基础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3 贾佳;异构并行计算机容错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伍湘君;GRAPES高分辨率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并行计算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俊刚;高性能集群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2 袁野;面向高性能计算机的并行图形绘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朱贵琼;ServerScope服务器性能测试仪的设计和实现[D];四川大学;2003年
4 李松涛;基于SOA的光分组交换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黄訸;高性能计算体系结构下的海量数据处理分析与优化[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刘聪;高性能计算机片上网络交换结构和性能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陈科;基于高性能计算机的并行计算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杨新刚;基于网格环境的资源存取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纪占龙;并行仿真运行配置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刘元;通用电磁仿真软件的设计及其在天线系统分析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高性能计算机无缓存光互连网络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13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