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
摘 要:
摘 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研究建立一个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该系统提供有标准接口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互连互通并构建一个知识资源库;为科研人员提供订制信息与系统主动推送信息的个性化科研信息服务;提供有利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的知识管理服务;提供科研成果推广服务。
关键词:
关键词:知识经济 科研管理系统 科研人员 科研团队
知识经济是和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1],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不再主要依赖于其拥有的物质资源,而主要取决于知识资源的占有和应用。
高校作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手段之一是开发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和规范化。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很多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存在不少问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要求,对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1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现状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推进缓慢,大多数高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工通过Office办公软件来处理大量的科研信息。这说明在国内高校中没有系统考虑如何利用科研管理信息化为高校科学研究提供服务和支撑,高校科研信息化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利用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但目前构建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发.展和要求,需要在当前设计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
1.1 系统兼容性差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高校信息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部分“211”高校、“985”高校和少数普通高校通过自主开发、定制开发或后期开发(采取“成熟产品原型+个性化服务”的建设方案)等开发方式,构建了本校基于Web的综合性科研管理系统。
目前,部分高校建立的科研管理系统,主要是根据自身学校科研管理的业务需求确定系统功能,科研管理平台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这将导致高校科研管理平台之间,高校科研管理平台与省级科研管理系统、教育部科研管理系统和各种期刊系统的业务数据不兼容或兼容性差,高校科研管理平台将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导致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处于较低的状态。
1.2 系统重科研管理轻科研服务功能的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设主要是为科研管理部门服务,科研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实现机构管理、人员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年度统计和系统维护等方面,偏向于科研管理工作方面的信息化,没有注重服务于科研人员方面的研究和建设。
科研人员是知识的创造者,应把科研人员置于服务管理的核心。在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设中,系统的功能设计应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的需求,为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的科研信息服务,帮助科研人员顺利实现科研工作的目标。
1.3 系统没有为科研团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2]。知识创新是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科研力量是我国知识创新的主力。科学发展呈高度分化和综合化的态势,多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日益凸显。相应地科学研究规模日益扩大和所需知识日益复杂,科学研究活动不再是分散的个体行为,知识创新的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由个体转变为以科研团队为主的方式进行知识创新活动,特别是跨学科、跨院校和跨区域的高校科研团队更有利于高水平的知识创新的产出。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科研团队是在科研申请立项时临时组建的,科研成员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知识协作关系,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资源处于一种低层次的整合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团队获得高水准的知识创新成果。为了实现高水平的知识创新产出,需要在现有的科研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搭建利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的网络科研环境,充分有效发挥高校科研团队的群体作用。
2 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2.1 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互连互通和构建知识资源库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科研人员网络化数字化地获取科研信息已经有机融入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过程,成为科研人员的一种基本要求和行为习惯。科研人员一方面希望方便快捷、全面准确地获取与其研究领域相关的国内外最新科研信息和知识资源;另一方面,希望构建跨学科、跨院校和跨区域的多层次的科研合作网络环境,进行协同式和开放式的科研研究。面对知识经济背景下科研人员对科研信息和科研环境的需求,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互连互通和构建知识资源库是非常必要的。
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互连互通,需要国家教育部进行顶层设计,构建统一的科研管理数据标准平台,使高校、省级和教育部的科研管理系统的业务数据互相兼容,各级科研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的对外开放数据接口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形成全国性的高校科研系统互联网络,深层次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要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共享,必须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推行高校科研系统互联网络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国家各个期刊资源网(如知网、维普等)互联互通,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资源库,为我国高校科研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平台。
2.2 为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高校科研关系系统互联互通和知识资源库的建立是为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信息的必备条件,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库的数字资源扩大和深化对科研人员的信息服务,从知识资源库中获取有关信息推送科研人员,直接支持科研人员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个性化信息服务,一方面是根据科研人员提出的要求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是科研管理系统系统主动地向科研人员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主动信息服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科研信息检索是科研人员找信息,而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够根据用户对信息的定制要求,及时主动地给科研人员推送符合要求的动态信息,是信息找科研人员。
其二,根据科研人员的学科专业、科研课题和研究方向等其它个性化信息了解科研人员的潜在需求,对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重组,让科研人员便捷地获取全面可靠的知识信息;同时,对相关知识信息进行挖掘,提炼出对科研人员解决问题有帮助的知识,从而向科研人员提供更高层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其三,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够根据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特征和心理倾向等方面来激励科研人员获取更多的信息,促进科研人员在有效利用信息的基础实现知识创新。
2.3 构建有利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的网络科研环境
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科研团队是围绕科研项目,获取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贯穿科研团队的整个科研活动过程,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为依托和主体,构建有利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的网络科研环境,主要功能模块如下:
2.3.1 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模块
知识共享包括显性知识[3]共享和隐性知识[3]共享:
对于显性知识共享,通过给科研团队分配网络空间,一方面科研团队成员可以把存储在本地的科研资源共享和同步到科研团队的网络空间,科研团队的其它成员可以随时浏览和下载;另一方面,科研团队成员也可以把自身通过网络查找收集整理的科研资源共享给其它团队成员。通过显性知识共享和科研团队成员对显性知识资源进行识别、筛选和重组,构建科研团队的科研资源库,不断增加团队知识资源的储备。
隐性知识共享是指构建科研团队除面对面交流方式之外的网络化多样化交流机制,,如网络会议(包括视频会议或语音会议)、科研活动日志。网络会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研团队内部成员不定期举办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会议,寻求知识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加团队成员的知识存量[4];另一方面,是根据需要举办科研团队和某领域专家的交流会,如科研团队跟学术界的前沿专家的网络会议交流,专家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对于科研团队是一种宝贵的知识财富。
对于科研活动日志,一方面科研团队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科研项目的任何思想和灵感都记录到科研活动日志中;另一方面,科研团队成员把自己在日常科研活动中,分析问题的思路、研究问题采取的技术路线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科研活动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从而促进科研团队之间密切的知识交互活动,不断进行知识的相互学习、借鉴和整合,实现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资源的深度融合, 为科研团队知识创新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储备。
通过知识共享促进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交流探讨交换学术思想,在推动个体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的同时,实现隐性知识的群化共享,增加科研团队的知识存量,不断更新与优化科研团队知识体系。
2.3.2 知识地图模块
本文编号:14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14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