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四川黑茶叶绿素、茶褐素含量检测
本文关键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光谱分析技术的蔬菜叶部病害诊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2014年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四川黑茶叶绿素、茶褐素含量检测
邹瑶 齐桂年 刘婷婷 李伟 黄亚芳
【摘要】:探讨将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茶叶叶绿素、茶褐素含量快速检测的可能。采用扫描仪(CCD)及装于电脑的Photoshop CS5软件采集四川黑茶渥堆样图片并分析,检测HSB和RGB色彩模式参数与四川黑茶中叶绿素、茶褐素含量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叶绿素、茶褐素含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R、G、B、H、S等颜色特征参数亦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其中H参数与叶绿素含量存在高度的正相关(r=0.962,p0.05),而茶褐素含量与RGB色彩模式参数的数学转换形式RG/(R+G+B)2存在高度的负相关(r=-0.957,p0.05)。基于上述颜色特征参数建立的回归模型(chlorophyll=0.0453H2-13.856H+1062.6;theabrownin=853006(RG/(R+G+B)2)2-178298(RG/(R+G+B)2)+9319.5)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可以用于预测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茶叶中叶绿素和茶褐素的含量,预测误差分别为-8.923%和5.8%。
【作者单位】:
【基金】: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GJF00047)
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12CGZHZX0579)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4ZC1700)
【分类号】:TS272
【正文快照】:
黑茶具有降脂、解腻的功效[1-4],四川黑茶作为中国黑茶的代表之一,是生活在川、藏等地的藏族同胞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质。干茶颜色对于四川黑茶品质的评定以及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并在渥堆程度的判断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渥堆过程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深刻变化是黑茶品质形成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仲华,王增盛,黄建安,施兆鹏;黑茶初制中主要色素物质的变化与色泽品质的形成[J];茶叶科学;1991年S1期
2 陈昌辉;郭金龙;汪艳霞;杜晓;赵涛;赵正来;;雅安藏茶制作工艺的品质变化[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1年04期
3 郝瑞雪;杜丽平;徐瑞雪;肖冬光;王超;;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酶活性与主要品质成分关系初探[J];食品工业科技;2012年11期
4 郭桂义;刘黎;胡强;罗娜;;春季不同时期信阳毛尖茶的化学成分和品质的比较研究[J];食品科技;2007年09期
5 陈应娟;齐桂年;陈盛相;陈智雄;;四川黑茶加工过程中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变化[J];食品科学;2012年23期
6 王方永;李少昆;王克如;隋学艳;柏军华;陈兵;刘国庆;谭海珍;;基于机器视觉的棉花群体叶绿素监测[J];作物学报;2007年12期
7 柴阿丽;李宝聚;王倩;石延霞;黄海洋;;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检测[J];园艺学报;2009年01期
8 莫婷;张婉璐;李平;;茶叶加工中品质关键组分的变化与调控机制[J];中国食品学报;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其林;刘丰祎;张煜娟;王萍;;几种茶叶中灰分含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2 张忠;齐桂年;李静;巩发永;李正涛;胡建平;;四川边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3 张建新;;湖北恩施茶树良种筛选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4 何奕波;严静;;影响信阳毛尖茶叶品质的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5 王静;许磊;张卫明;刘起棠;顾龚平;陆长梅;;不同时期采集的罗布麻茶的品质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6 陈迪;杨柳;;普洱茶熟茶茶膏的制备及主要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7 王绍梅;邹瑶;;不同茶树资源品种功能性化学成分含量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8 吴晔;程楚江;;不同浸提条件对荷叶茶水理化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9 丁波;王德炉;罗辉;;锌处理对粗壮女贞(苦丁茶)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5期
10 张杨;薛晓霆;;酸茶品质分析与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亚丽;薛志慧;曾婷玉;傅冬和;;茯砖茶各萃取部分对番泻叶致泻小鼠的止泻效果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粟本文;赵熙;黄怀生;郑红发;银霞;钟兴刚;刘淑娟;;绿茶总黄酮提取方法及其对羟自由基清除效果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姚亚丽;薛志慧;曾婷玉;傅冬和;;茯砖茶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肖文军;李敏;龚志华;崔丽;肖力争;;微波辅助提取绿茶对儿茶素组成及得率的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5 傅冬和;余智勇;黄建安;罗珍美;;茯砖茶水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6 施小云;陈红波;王京奇;王岳飞;杨贤强;;MAO纳米材料吸附茶汤氟的初步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7 曾贞;罗军武;杨阳;王旭;;微波固样方法研究与应用[A];湖南省茶叶优势区域建设会议暨湖南省茶叶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曙光;杨阳;曾贞;王旭;董丽娟;贺利雄;;早生优质高产绿茶新品种玉笋选育研究报告[A];湖南省茶叶优势区域建设会议暨湖南省茶叶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傅冬和;刘仲华;黄建安;陈惠衡;;茯砖茶不同萃取物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傅冬和;刘仲华;郝翻;王芳;雷玉国;;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锦卫;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稻、油菜叶色—氮营养诊断机理与建模[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柴阿丽;基于计算机视觉和光谱分析技术的蔬菜叶部病害诊断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杨新河;普洱茶色素提取、分级及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方永;基于近地可见光成像传感器的棉花生长信息监测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5 金珍淑;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芮莉莉;中性茶多糖对KK-A~yⅡ型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7 沈程文;广东茶树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和分子评价及其亲缘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8 邓放明;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分离培养及其发酵液胞外多糖与应用酶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9 郭华;高档茶籽油的提取及茶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10 陈少波;施肥对茶树及茶园动物群落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晓华;普洱茶贮藏年限的品质变化及种类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建;不同因素对老青砖毛茶品质形成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晓慧;山东黄茶叶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段金辉;加工番茄番茄红素快速检测、积累特性模型及其肥料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岳婕;高茶氨酸茶树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任秀;食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俞彦波;卡亚茶加工工艺研究及其辅助调节血脂功能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跃云;夏秋绿茶色泽提升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孙文辉;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检测系统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辉;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叶片氮素检测系统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昌亚;李永飞;任枫;王正刚;毛忠贵;;不同溶剂对绿茶中叶绿素的萃取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2 郭劲松;徐福利;王振;;应用叶绿素仪诊断大青菜氮素营养状况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3 黄振兴;赵明星;阮文权;严群;;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对其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4 黄建琴;;氨基酸在茶叶制造中的转化机理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氨基酸杂志;1992年01期
5 何国藩;林月婵;;普洱茶色素类物质及其在沤堆过程中的变化[J];中国茶叶;1987年04期
6 司辉清;庞晓莉;袁丁;;信阳毛尖炒制过程中物质变化规律初探[J];中国茶叶;1989年04期
7 黄孝原;刘仲华;;茶叶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组分的薄层扫描定量法[J];中国茶叶;1989年06期
8 梁远发,崔晓明,何光全;不同采摘标准轮次日周期与茶叶部分化学成分的关系初探[J];中国茶叶;1994年04期
9 金冬双;龚淑英;;黑茶的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J];茶叶;2007年04期
10 郭桂义,孙慕芳,王广铭,罗娜;信阳毛尖茶[J];中国茶叶加工;200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彦娥;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温室作物长势诊断机理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杖洲;陈培钧;;认识黑茶 提高品位 开拓市场[J];茶世界;2006年08期
2 王增盛,谭湖伟,施玲;黑茶初制中主要含氮化合物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年S1期
3 段莹;王登良;张灵枝;;黑茶制造技术理论发展概况[J];福建茶叶;2012年03期
4 段莹;王登良;张灵枝;;黑茶制造技术理论发展概况[J];广东茶业;2012年Z1期
5 陈琪莎;高博;王小红;;基于黑茶原生态特征的包装符号研究[J];包装工程;2014年14期
6 姚宁;杨旭明;;论安化黑茶品牌的打造[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4期
7 段知力;;益阳黑茶产业的品牌战略规划[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陈智雄;齐桂年;邹瑶;李建华;;黑茶调节脂质代谢的物质基础及机理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3年03期
9 傅航;杨雯雯;;黑茶奶冻制作工艺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年13期
10 杨新河;王丽丽;黄建安;龚受基;刘仲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黑茶样品[J];食品科学;2012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秋玲;刘建华;;临湘市黑茶的现状优势及建议[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彭高;;临湘黑茶的演变[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宋振硕;冯林;董皓;;川湘黑茶的铅含量分析评价[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叶琼仙;程悦;苗爱清;陈建萍;王冬梅;;黑茶多酚聚合物的分离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5 钟兴刚;刘淑娟;李彦;;高花青素优质黑茶开发前景探讨[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邹瑶;齐桂年;刘婷婷;李伟;黄亚芳;;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四川黑茶叶绿素、茶褐素含量检测[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施兆鹏;刘仲华;黄建安;施龄;;黑茶初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的研究[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磊;潘清灵;谭国慧;彭晓赟;章卫民;;黑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A];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仲华;黑茶化学物质组学与降脂减肥作用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聪;复方黑茶饮料降血脂功效的研究及评价[D];扬州大学;2014年
2 胡琳玲;多环芳烃类物质在黑茶加工、贮藏及冲泡过程中的变化特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3 苏俊华;民国时期安化黑茶业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4 罗学平;四川黑茶降氟技术与理论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5 雷雨;我国不同类别黑茶品质差异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光谱分析技术的蔬菜叶部病害诊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18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