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基于铜的二氧化钛固态电解质阻变特性与机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2:15

  本文关键词:基于铜的二氧化钛固态电解质阻变特性与机理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市场对高容量、低功耗、具有快速存储能力的存储器需求的增加,非挥发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在半导体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市场主流的非挥发存储器Flash Memory随着工艺技术的提高已经接近其物理极限,因此新型非挥发性存储器的开发需求日益增加。其中阻变存储器(ReRAM)由于其高集成密度、快读写速度(纳秒级)、低功耗及易与CMOS工艺相兼容等优点成为下一代存储器的有力竞争者。在最近几十年里,阻变存储器的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到目前为止其阻变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本论文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侧重于阻变机理的分析,提出新的阻变机制。 本论文实验样品中电极通过电子束蒸发制备,氧化钛薄膜通过磁控溅射制备。阻变机理的分析一方面通过AES,AFM等表征手段获得材料特性,另一方面通过电学测试安捷伦B1500A建立阻变模型。 首先,本论文探讨阻变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机理,改善了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工艺。从氧分压以及靶基距的角度,,改变不同的条件得到相应的Al/TiOx/Cu结构,获得具有多值存储特性的阻变单元。随后从AES等材料表征手段分析材料特性,从电学特性分析阻变机理,在此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两种导电细丝(铜导电细丝与氧空位导电细丝)共存的阻变模型。在Reset过程中由于铜导电细丝优先断裂,从而获得Reset1,氧空位导电细丝继而断裂获得Reset2。 其次,为了改善多值特性,后续实验中优化介质层厚度,获得Forming-free,低功耗和多值存储特性的阻变单元。 随后,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用氧化硅层插入到氧化钛和铝上电极之间(即Al/SiO2/TiOx/Cu结构),获得功耗更低的阻变特性。氧化硅层的作用在于避免氧空位区域的形成,减少电子的注入;控制导电细丝形成的数量,从而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最后,为了对比离子型阻变与电子型阻变的差异,本文同时制备了Al/TiOx/Cu和Al/TiOx/Al结构,通过对比点与点之间、点内的一致性差异,表明电子型阻变Al/TiOx/Al结构比离子型阻变Al/TiOx/Cu结构的一致性更好。 通过本论文相关的实验,证实氧化钛作为阻变介质层在未来RRAM应用中的可能性。这将有助于研制替代闪存的高性能阻变存储器,同时对阻变存储器的机制研究及其阻变模型的构建,为优化出低功耗,高集成度,高度一致的阻变存储器的研究提供了经验,对RRAM器件的制备以及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阻变存储器 氧化钛 离子型阻变 电子型阻变 电子传输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P33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非挥发性阻变存储器(RRAM)概念9-12
  • 1.1.1 RRAM 操作步骤10-11
  • 1.1.2 RRAM 的性能指标11-12
  • 1.2 阻变存储器存储机制12-19
  • 1.2.1 离子阻变类型12-14
  • 1.2.2 电子阻变类型14-19
  • 1.3 阻变体系氧化钛以及铜电极的简介19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19-21
  • 第二章 薄膜制备技术以及表征技术21-25
  • 2.1 薄膜沉积设备介绍及其原理21-22
  • 2.1.1 溅射设备—沉积氧化钛介质层21-22
  • 2.1.2 高真空电子束蒸发设备—沉积电极层22
  • 2.2 薄膜特性表征设备22-25
  • 2.2.1 原子力显微镜22-23
  • 2.2.2 X 射线衍射分析仪23
  • 2.2.3 深度剖析俄歇电子能谱仪23-24
  • 2.2.4 电学特性测试仪器24-25
  • 第三章 基于氧化钛固态电解质的 RRAM 阻变特性研究25-40
  • 3.1 不同氧分压对阻变特性的影响25-27
  • 3.2 不同靶基距对阻变特性的影响27-29
  • 3.3 基于 Al/200nm-TiO_x/Cu 结构的多值存储特性29-34
  • 3.4 基于 Al/50nm-TiO_x/Cu 结构的 Forming-free,低功耗及多值存储特性34-38
  • 3.5 本章小结38-40
  • 第四章 基于氧化钛的离子型阻变与电子型阻变的研究40-47
  • 4.1 基于 Al/SiO_2/TiO_x/Cu 结构的离子型阻变40-43
  • 4.2 基于 Al/TiO_x/Al 结构的电子型阻变43-45
  • 4.3 本章小结45-47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7-48
  • 参考文献48-53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53-54
  • 致谢54-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稳,聂建军,郭杰荣,周传明,张义门;PIN二极管的高功率微波响应[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年02期

2 黄文华,刘静月,范菊平,陈昌华,胡咏梅,宋志敏,宁辉;新型高功率微波探测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年03期

3 张玉生,许汝民,刘东红,戴瑛,孟繁珉;AuGeNi/n-GaAs欧姆接触实验研究[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4 刘亿亮,李立萍,杨晓波;半导体器件高功率微波毁伤阈值实验[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年03期

5 刘波,程煜,李立萍;PN结二极管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年03期

6 韩露;熊平;白雪平;;MOSFET击穿特性的二维数值模拟[J];数字通信;2010年03期

7 吴冬燕;王探春;;一种新型基于现有P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实现N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的技术方法[J];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13期

8 于宗光,夏树荣;陷阱电荷对氧化层注入电场的影响[J];微电子技术;1997年02期

9 陈炳若,李启亮,高繁荣,王飚,李振;硅紫外光伏探测器件响应度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10 黄淑芳;SITH栅-阴击穿特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弟清;陈国瑞;;微波大功率PIN开关特性研究[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2 张臻;沈辉;朱家劲;蔡睿贤;;太阳电池组件阴影遮挡问题实验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3 李欣;王淑芬;毛京湘;赵晋云;;HgCdTe环孔p-n结光伏探测器暗电流机制[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铜的二氧化钛固态电解质阻变特性与机理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336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6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