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固态硬盘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07:13

  本文关键词:固态硬盘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计算机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硬盘的容量虽然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其访问速度与计算机的其他部件(如内存、处理器)的速度相比,速度不匹配问题进一步加深,这使得存储子系统成为计算机系统的性能瓶颈。基于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的出现,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由于闪存的固有缺陷,基于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也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读写速度差异大、不支持原地更新、擦除次数有限等,这严重影响了它的性能、寿命及可靠性等。本文以基于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设计为研究对象,在分析NAND闪存的基本特性及固态硬盘的构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固态硬盘设计中的闪存转换层(FTL)算法和缓冲区管理算法。 在闪存转换层设计的研究中,通过分析DFTL算法的缺陷,本文提出了SDFTL(Sequential/Second Cache DFTL)算法,增强了对连续请求的处理能力,减少了由于映射项频繁剔除引起的翻译页更新。该算法新设置连续缓存和二级缓存,连续缓存利用请求的空间局部性,对请求的映射信息进行预取,以提高缓存的命中率,减少对翻译页的读取次数;二级缓存对映射项的剔除策略进行改进,将从一级缓存剔除的、发生更新的映射项暂存在二级缓存中,延迟了映射项的更新时间,并采用批量更新策略回写到闪存,以减少翻译页的写回次数和擦除次数。通过以上两点改进,SDFTL算法能明显改善对连续请求的处理能力,减少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仿真实验表明,SDFTL算法相比DFTL,映射表命中率平均提高41.57%,擦除次数平均减少23.08%,响应时间平均减少17.74%。 在缓冲区管理算法设计的研究中,通过分析BPLRU算法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块的写缓冲区管理算法——VBLRU(Virtual Block-based LRU)算法,减少了缓存项剔除时的额外读写操作,提高了缓冲区的空间利用率。该算法使用虚拟块做为缓冲区管理的基本单元,增加了构成连续请求的可能性,减少了对闪存的额外读写操作;对大块的连续请求不加载到缓冲区中,直接交由FTL处理,提高了缓冲区的利用率。通过以上改进,VBLRU算法能明显减少对闪存的读取次数,有效提高缓冲区的利用率,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仿真实验表明,当缓冲区容量为1MB时,VBLRU算法相比BPLRU,写缓冲区命中率平均提高7.25%,,擦除次数平均减少31.64%,响应时间平均减少22.50%。
【关键词】:固态硬盘 NAND闪存 闪存转换层 缓冲区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P333.3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固态硬盘简介10-11
  • 1.2.2 固态硬盘的研究热点11-13
  • 1.3 论文研究内容13-14
  • 1.4 论文组织结构14-15
  • 第2章 固态硬盘设计基础15-26
  • 2.1 闪存简介15-17
  • 2.1.1 闪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5
  • 2.1.2 NAND 闪存的结构15-16
  • 2.1.3 NAND 闪存的分类16-17
  • 2.2 固态硬盘的构架17-18
  • 2.3 关键技术概述18-23
  • 2.3.1 地址映射18-21
  • 2.3.2 垃圾回收21-22
  • 2.3.3 损耗均衡22-23
  • 2.3.4 关键技术总结23
  • 2.4 仿真平台的搭建23-24
  • 2.5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闪存转换层设计26-43
  • 3.1 几种经典的 FTL 算法26-31
  • 3.1.1 BAST26-27
  • 3.1.2 FAST27-29
  • 3.1.3 DFTL29-31
  • 3.2 SDFTL 设计31-37
  • 3.2.1 设计动机31
  • 3.2.2 SDFTL 的总体构架31-32
  • 3.2.3 关键数据结构32-33
  • 3.2.4 SDFTL 的地址映射33
  • 3.2.5 定性比较与分析33-37
  • 3.3 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37-41
  • 3.3.1 SDFTL 性能分析37-40
  • 3.3.2 SDFTL 与 DFTL、纯页级 FTL 的性能对比分析40-41
  • 3.4 本章小结41-43
  • 第4章 缓冲区管理设计43-56
  • 4.1 缓冲区简介43-44
  • 4.1.1 缓冲区的原理概述43-44
  • 4.1.2 常见的缓冲区替换策略44
  • 4.2 可感知闪存的经典缓冲区管理算法44-46
  • 4.2.1 Clean-First LRU44-45
  • 4.2.2 Block Padding LRU45-46
  • 4.3 VBLRU 设计46-48
  • 4.3.1 设计动机46-47
  • 4.3.2 VBLRU 的关键技术47-48
  • 4.3.3 VBLRU 处理流程48
  • 4.4 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48-55
  • 4.4.1 VBLRU 性能分析50-51
  • 4.4.2 VBLRU 与 BPLRU 的性能对比分析51-55
  • 4.5 本章小结55-56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56-58
  • 5.1 总结56-57
  • 5.2 展望57-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必毅;周俊;周清华;;地铁列车存储技术的应用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11期

2 韩梅;;基于专用控制芯片的固态硬盘研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8期

3 王增虹;王京言;;硬盘大比拼[J];网络与信息;2010年10期

4 范小娟;;数据恢复对策分析与研究[J];软件导刊;2008年08期

5 任健强;;SSD在便携式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年04期

6 于治楼;;基于FPGA的固态硬盘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9年03期

7 白洁;马海兵;;固态硬盘在存储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8 何秉荣;;基于SSD的计算机开放实验室[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19期

9 叶宏祥;;移动存储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及进展[J];移动通信;2009年11期

10 何秉荣;;固态硬盘与计算机实验维护[J];林区教学;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梅松竹;李宗伯;;Storage 7000系列混合存储系统分析[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鹏;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应用于存储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佐兵;固态硬盘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栾志斌;基于TrueFFS理论的固态硬盘在通信领域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3 孙浩然;高速海量固态硬盘的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步凯;基于RAID技术的固态存储阵列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袁飞;固态硬盘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宗;Flashcache的实现原理与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亮;基于固态硬盘加密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周鸿;基于缓冲检测器的固态硬盘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侯奎;固态硬盘的闪存转换层映射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10 高立森;固态硬盘控制器磨损均衡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固态硬盘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372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0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