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纳米工艺双模转置存储器的设计
本文关键词:40纳米工艺双模转置存储器的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矩阵转置运算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领域,离散傅里叶变换等科学计算,图像、视频应用中的滑窗类算法都需要使用大量的矩阵转置操作。矩阵转置操作效率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科学计算和图形图像应用程序的性能。根据FT-XXX军用高性能定点、浮点DSP芯片中DMA针对大量矩阵转置操作的需求,需要设计能支持高效率转置操作的存储器。本课题基于FT-XXX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设计要求,完成了一款基于40纳米CMOS工艺双模转置存储器的设计与实现,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为了达到高性能、低功耗及较小面积的设计目标,本文采用全定制的方法完成了基于40nm工艺、具有两个端口(1读/1写)的16×16位双模转置存储器的设计。版图后模拟验证表明,该款转置存储器功能正确,在典型工作条件下,工作频率达到了1GHz,输出延时为290ps,功耗为1.17m W,版图面积为33×30μm2,达到了设计目标。其次,在16×16位双模转置存储器的基础上完成了1024位双模转置存储器的电路设计及物理实现。采用层次化设计方法完成了1024位双模转置存储器的电路设计,同时采用Formality等价性验证工具将其与RTL级的源代码进行比较,验证了功能的正确性。之后完成了1024位宽双模转置存储器的手动布局与自动布线。测试结果表明:其绝对延时为0.293ns,面积为512×120μm2,达到了设计目标。最后,设计并实现了高覆盖率的双模转置存储器的内建自测试。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双模转置存储器的MBIST设计结构、测试方法,编写出了一套相应的测试激励,同时分析了双模转置存储器的固定1和固定0故障检测方法,最后将双模转置存储器电路等效替换,测得其故障覆盖率为91.40%。
【关键词】:40纳米工艺 矩阵转置 SRAM 全定制 MBIST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P333
【目录】:
- 摘要9-10
- ABSTRACT10-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课题研究背景11-12
- 1.2 相关研究12-14
- 1.2.1 存储器研究现状12-13
- 1.2.2 转置存储器研究现状13
- 1.2.3 SRAM设计验证方法研究13-14
- 1.2.4 存储器内建自测试(MBIST)相关研究14
- 1.3 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4-15
- 1.4 本文组织结构15-17
- 第二章 16位宽双模转置存储器的设计17-42
- 2.1 功能需求分析17-22
- 2.2 体系结构设计22-23
- 2.3 关键电路设计23-32
- 2.3.1 译码电路24-26
- 2.3.2 存储单元26-30
- 2.3.3 数据读写通路30-32
- 2.4 版图设计32-34
- 2.5 功能验证34-39
- 2.6 性能分析与对比39-41
- 2.6.1 漏电流分析与对比39-41
- 2.6.2 性能参数对比41
- 2.7 本章小结41-42
- 第三章 1024位宽双模转置存储器的设计42-52
- 3.1 电路设计与验证42-46
- 3.1.1 层次化电路设计42-43
- 3.1.2 形式化功能验证43-46
- 3.2 物理设计46-49
- 3.2.1 布局规划46-47
- 3.2.2 电源地规划47-48
- 3.2.3 手动布局与自动布线48-49
- 3.3 时序优化与性能分析49-50
- 3.3.1 时序优化49-50
- 3.3.2 性能比较与分析50
- 3.4 双模转置存储器在DMA中的应用50-51
- 3.5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 双模转置存储器的内建自测试设计52-70
- 4.1 MBIST总体设计52-57
- 4.1.1 总体设计结构52-55
- 4.1.2 测试方法55-57
- 4.2 固定故障检测57-62
- 4.2.1 固定1故障检测58-60
- 4.2.2 固定0故障检测60-62
- 4.3 故障覆盖率评估62-69
- 4.3.1 电路等效替换62-68
- 4.3.2 故障覆盖率分析与评估68-69
- 4.4 本章小结69-70
- 第五章 结束语70-72
- 5.1 本文工作总结70-71
- 5.2 未来研究展望71-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76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BRIAN DIPERT;;清除不合格的存储器[J];电子设计技术;2002年03期
2 ;存储器市场发展趋势[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3年11期
3 张健;CellularRAM存储器:2.5G/3G终端的理想方案[J];电子设计应用;2003年10期
4 ;韩国开发出新一代超高速存储器芯片[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2期
5 ;韩国开发出新一代超高速存储器芯片[J];稀有金属;2004年03期
6 ;我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相变存储器芯片研制成功[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1年06期
7 窦振中;未来存储器技术[J];电子产品世界;2000年02期
8 邹益民;存储器的兼容性设计[J];电子工艺技术;2001年03期
9 邹益民;存储器的兼容性设计[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1年04期
10 潘立阳;朱钧;段志刚;伍冬;;快闪存储器技术研究与进展[J];中国集成电路;200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卫宁;王剑峰;杜婕;周聪莉;郭旗;文林;;抗辐射加固封装国产存储器电子辐照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胡勇;吴丹;沈森祖;石坚;;基于V93000测试系统的存储器测试方法研究和实现[A];第五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陈飞;罗运虎;周勇军;李金猛;周涛;阚艳;;应用于飞机电路板修理的专用存储器读写装置的研制[A];面向航空试验测试技术——2013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吾勤之;许导进;王晨;刘刚;蔡小五;韩郑生;;SRAM存储器单粒子效应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唐民;;超深亚微米SRAM和Flash存储器的辐射效应[A];第十届全国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东;朱一明:我拿辍学赌明天[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2 姜洋;恒忆进军存储器市场[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郭涛;闪存之后,相变存储器再受关注[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4 南京 沈永明;彩电存储器读写器的制作和使用[N];电子报;2005年
5 莫大康;应用推动 存储器重回上升轨道[N];中国电子报;2007年
6 记者 王春;上海“相变存储器”研究与国际前沿基本同步[N];科技日报;2011年
7 记者王俊鸣;64位存储器在美问世[N];科技日报;2002年
8 蔡绮芝 DigiTimes;IBM Racetrack Memory将取代闪存[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9 IDG电讯;“牛”气冲天[N];计算机世界;2000年
10 记者 张锦芳;韩国高速芯片每秒可传1万本厚书[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丹;高效能计算型存储器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范雪;一种新型反熔丝存储器的研制及其抗辐射加固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璐;高k栅堆栈电荷陷阱型MONOS存储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周娇;相变存储器按比例缩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延彬;基于PCM的写操作优化策略研究与设计[D];山东大学;2015年
2 赵志刚;基于相变存储器电流约束下片内并行写入操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赵志强;基于OpenRISC 1200的SoC系统搭建及LDPC整合验证[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余坦秀;基于FPGA的DDR2 SDRAM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邵津津;40纳米工艺双模转置存储器的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段志刚;嵌入式低压低功耗新型快闪存储器电路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李家强;基于正交拉丁码的存储器抗多位翻转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沈菊;相变存储器芯片电路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8年
9 张佶;高密度阻变存储器的设计[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张显敞;存储器测试算法研究及应用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40纳米工艺双模转置存储器的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420768.html